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试述税收优先权的具体内容(简述税收征管法关于税收优先权的规定)

2016聊城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叁国伍鄙


2.算缗


汉武帝推行的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的政策。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实行算缗政策,令商人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两千钱,纳税一算(120钱),即征收百分 之六的财产税。匿名不报,报而不实者,一经查出,制戍边一年,没收全部财产。算缗政策打击了商人势力,增加了政府收入。


3.乾嘉学派


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学派研究的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脱节,与明代朱张等理学学以致用的情况大相径庭。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4.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这部书中,康有为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春 秋》公羊派的学说,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愈变愈进步,即 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作“六经”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意在向人 们宣传他自己的变法是遵循孔子的“道统”,合乎“圣人之道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


5.福建事变


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反蒋事变。简称闽变。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第三党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布《人民权利宣言》,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于未得到各方支持,次年1月即被蒋介石以优势兵力击败,各高层领导人出走,十九路军亦在缴械后被解散收编。


6.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简答题


1.简析魏晋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并建立了众多独立的政权,在与汉族政权及中原封建文化的相互碰撞之中,民族融合同时进行。


各民族政权为了生存发展,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1)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坚持“南抚夷越”的民族关系方针,对散居在蜀汉“南中”的各少数民族采取“攻心为 上”的措施,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孙吴政权对山越人采取“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促进了山越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还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联系。(2)东晋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接受汉族文化,加强与汉族上层士族势力的合作,劝课农桑,设学授经,促使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接受汉文化,并吸收士族豪门参与统治,这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制总结和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禁胡服,改穿汉服;废北语,改说汉语;变姓氏,改从汉姓;革婚俗,胡汉通婚。同时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尊孔崇儒,兴立学校,在国家体制和思想文化方面全面接受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进一步促进了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民族大杂居的形成,使内迁各族与汉族形成了在居住地域上的不可分离。杂居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便利了经济文化较低的民族接受较高的经济文化,使胡汉各族在经济生活上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消除了阻碍民族融合的社会势力,民族隔阂逐渐减弱。胡汉各族终于在经济、文化、习俗上达到一致,再经过相互通婚混血,民族的自然差异也逐渐消失,民族融合的局面形成了。


第二,民族融合的表现,从胡族来看,除了在经济、文化上纳入封建体系外,在语言、姓氏、服饰上,也都实现了汉化。


第三,民族融合这一事实,从汉族来看,是吸收了新的血液,汉族共同体进一步扩大,而且在经济、文化中吸收了不少胡族的优秀成分,如经济生活中的畜牧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饼、胡饭)、胡床 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至于在文学方面,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木兰辞》和《敕勒歌》,也正是胡歌与汉歌相融合的结晶。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古代民族整合和民族地域调整的新时期。应当看到,民族融合的主流,是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靠拢与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融合实际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中原的先进文化向四周的扩展。


2.简述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形


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各帝国主义国家趁晚清政府“精疲力竭”之际,纷纷在中国扩大侵华权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


(一)德国强占胶州湾。1896年12月,德国向清政府正式提出了租借要求。德皇威廉二世于1897年8月访问俄国,就侵占胶州湾问题同尼古拉二世达成默契。同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当地群众杀死,成为德国占领胶州湾的借口。11月14日,德国派遣军舰强占了胶州湾。并在不久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州湾租借条约》。


(二)俄国的势力范围


1897年12月,俄国出兵强占了旅顺和大连湾。1898年4月27日,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借条约》,并于5月7日订立《续旅大租借条约》,强占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


(三)法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在三国干涉还辽后立即与清政府签约,增开云南的河口、思茅为商埠,并取得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开矿的优先权。1897年3月,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同意不将海南岛割让给它国。1898年4月,法国再迫清政府租让广州湾,并签订了《广州湾租借条约》,租借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99年。


(四)英国的势力范围


英国为了保持它在长江流域的优势,于1898年2月迫使清政府宣布不将长江沿岸各省让与或租给它国,使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并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截止专条》,租借了包括沙头角到深圳湾之间最短距离直线以南、英国九龙割占地界限街以北的地区及附属岛屿。同时,英国为了阻挡俄国的势力南下,又要求清政府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租借了威海卫。


(五)日本的势力范围


日本在占领中国的台湾后,又于1898年4月强迫清政府同意不可将福建省租借或让与给其他国家,将福建省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六)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是:(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


3.简述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抗战胜利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国际形势:


(1)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巩固和扩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的世界殖民体系日益瓦解,和平、民主、民族解放成为了世界的主潮流。


(2)资本主义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被打倒,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二)国内形势:


(1)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与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因为国际、国内都反对内战,发动内战不得人心,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四、论述题


1.试述儒家主要人物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是孔子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 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孔子主张行“仁”,“使民以时”;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剥削,反对“非礼”,这些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熟悉古代经典,相传他曾删订“六经”,以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孔子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孟子的思想主张。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 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孟子的性 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是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其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的《孟子》一书中。


2.试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1)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 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


(2)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1928年4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


(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 —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拋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




2016聊城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叁国伍鄙


参国伍鄙,春秋时齐国对国、鄙分治的制度。在国郊以内设工商之乡和士乡,在士乡建立轨、里、连、乡行政机构,并建置伍、卒、旅、军军事组织,由齐侯、国子、高子各率五乡,“参国起案,以为三官”;在野鄙设置五属,建立邑、卒、乡、县、属基层组织,由五属大夫分治。《国语·齐语》:“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韦昭注:“参,三也。国,郊以内也。伍,五也。鄙,郊以外也。谓三分国以为三军,五分其鄙以为五属。”


2.算缗


汉武帝推行的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的政策。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实行算缗政策,令商人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两千钱,纳税一算(120钱),即征收百分 之六的财产税。匿名不报,报而不实者,一经查出,制戍边一年,没收全部财产。算缗政策打击了商人势力,增加了政府收入。


3.乾嘉学派


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学派研究的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脱节,与明代朱张等理学学以致用的情况大相径庭。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4.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这部书中,康有为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春 秋》公羊派的学说,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愈变愈进步,即 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作“六经”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意在向人 们宣传他自己的变法是遵循孔子的“道统”,合乎“圣人之道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


5.福建事变


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反蒋事变。简称闽变。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第三党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布《人民权利宣言》,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于未得到各方支持,次年1月即被蒋介石以优势兵力击败,各高层领导人出走,十九路军亦在缴械后被解散收编。


6.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简答题


1.简析魏晋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并建立了众多独立的政权,在与汉族政权及中原封建文化的相互碰撞之中,民族融合同时进行。


各民族政权为了生存发展,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1)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坚持“南抚夷越”的民族关系方针,对散居在蜀汉“南中”的各少数民族采取“攻心为 上”的措施,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孙吴政权对山越人采取“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促进了山越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还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联系。(2)东晋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接受汉族文化,加强与汉族上层士族势力的合作,劝课农桑,设学授经,促使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接受汉文化,并吸收士族豪门参与统治,这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制总结和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禁胡服,改穿汉服;废北语,改说汉语;变姓氏,改从汉姓;革婚俗,胡汉通婚。同时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尊孔崇儒,兴立学校,在国家体制和思想文化方面全面接受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进一步促进了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民族大杂居的形成,使内迁各族与汉族形成了在居住地域上的不可分离。杂居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便利了经济文化较低的民族接受较高的经济文化,使胡汉各族在经济生活上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消除了阻碍民族融合的社会势力,民族隔阂逐渐减弱。胡汉各族终于在经济、文化、习俗上达到一致,再经过相互通婚混血,民族的自然差异也逐渐消失,民族融合的局面形成了。


第二,民族融合的表现,从胡族来看,除了在经济、文化上纳入封建体系外,在语言、姓氏、服饰上,也都实现了汉化。


第三,民族融合这一事实,从汉族来看,是吸收了新的血液,汉族共同体进一步扩大,而且在经济、文化中吸收了不少胡族的优秀成分,如经济生活中的畜牧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饼、胡饭)、胡床 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至于在文学方面,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木兰辞》和《敕勒歌》,也正是胡歌与汉歌相融合的结晶。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古代民族整合和民族地域调整的新时期。应当看到,民族融合的主流,是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靠拢与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融合实际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中原的先进文化向四周的扩展。


2.简述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形


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各帝国主义国家趁晚清政府“精疲力竭”之际,纷纷在中国扩大侵华权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


(一)德国强占胶州湾。1896年12月,德国向清政府正式提出了租借要求。德皇威廉二世于1897年8月访问俄国,就侵占胶州湾问题同尼古拉二世达成默契。同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当地群众杀死,成为德国占领胶州湾的借口。11月14日,德国派遣军舰强占了胶州湾。并在不久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州湾租借条约》。


(二)俄国的势力范围


1897年12月,俄国出兵强占了旅顺和大连湾。1898年4月27日,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借条约》,并于5月7日订立《续旅大租借条约》,强占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


(三)法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在三国干涉还辽后立即与清政府签约,增开云南的河口、思茅为商埠,并取得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开矿的优先权。1897年3月,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同意不将海南岛割让给它国。1898年4月,法国再迫清政府租让广州湾,并签订了《广州湾租借条约》,租借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99年。


(四)英国的势力范围


英国为了保持它在长江流域的优势,于1898年2月迫使清政府宣布不将长江沿岸各省让与或租给它国,使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并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截止专条》,租借了包括沙头角到深圳湾之间最短距离直线以南、英国九龙割占地界限街以北的地区及附属岛屿。同时,英国为了阻挡俄国的势力南下,又要求清政府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租借了威海卫。


(五)日本的势力范围


日本在占领中国的台湾后,又于1898年4月强迫清政府同意不可将福建省租借或让与给其他国家,将福建省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六)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是:(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


3.简述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抗战胜利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国际形势:


(1)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巩固和扩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的世界殖民体系日益瓦解,和平、民主、民族解放成为了世界的主潮流。


(2)资本主义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被打倒,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二)国内形势:


(1)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与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因为国际、国内都反对内战,发动内战不得人心,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四、论述题


1.试述儒家主要人物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是孔子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 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孔子主张行“仁”,“使民以时”;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剥削,反对“非礼”,这些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熟悉古代经典,相传他曾删订“六经”,以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孔子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孟子的思想主张。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 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孟子的性 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是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其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的《孟子》一书中。


2.试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1)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 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


(2)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1928年4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


(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 —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拋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