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共和国第一税案触目惊心(共和国第一税案触目惊心涉及)

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名字叫郭嵩焘,他也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湘军创始人之一。郭嵩焘头脑灵活、善于交际、思想先进。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外交家,政治经历却坎坎坷坷,非常不顺。不是因为他个人才能有问题,也不是由于他处人为事太自私,而是因为晚清官场的围剿风气恣意肆虐、十分凶悍。


第一、郭嵩焘出类拔萃


1818年。郭嵩焘,出生于湖南湘阴。


1、


郭嵩焘考中秀才之后第二年,进入湖南著名书院——岳麓书院读书。


岳麓书院在湖南影响很大,是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坐落在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北宋时期正式创立的。


乾隆后期一直到嘉庆、道光年间,岳麓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岳麓书院是湖南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岳麓书院学习时间,郭嵩焘学习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坚韧不拔、不尚玄学、经世致用等等。


在岳麓书院期间,郭嵩焘不仅在思想上受到熏陶,还认识了曾国藩等一批湖南名人。


在学习过程中,郭嵩焘与曾国藩等人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成为前进道路上的好朋友。


当时,郭嵩焘可能没有想到,在岳麓书院学习与生活中交往的这些朋友,不少人后来显赫一时。





2、


在考中举人后,郭嵩焘的功名征程开始不太顺利。


屡试不中的郭嵩焘,不得不接受现实。为了生计,郭嵩焘来到杭州担当浙江学政的幕僚。


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期间,郭嵩焘身处沿海前线,亲眼看见浙江海防被攻破,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改变。


以前他看不起岛民所用的船和炮,认为那些东西只不过吓吓水怪而已,现在竟然打败了清政府的强大军队,郭嵩焘震惊了,他要继续考取功名,获得更好的政治地位,以发展科技,实现富国强兵。





3、


在同学曾国藩考中进士后第9年,1847年,郭嵩焘终于考中进士,跨上了政治舞台的台阶。


就在郭嵩焘满腔热情,准备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时候,他的父母双亲先后去世。


按照清朝政策规定,郭嵩焘必须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


在守孝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郭嵩焘开始展露外交才能。





4、


1852年,太平军攻占武昌,咸丰皇帝如坐针毡,他下诏要求曾国藩兴办湘军,以抗击太平军。


正在家中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不愿意为兴办团练而中断守孝,所以,几次推辞不愿意兴办团练。


郭嵩焘认为这是一个不易得到的机会,几次三番跑到曾国藩家中,劝说曾国藩抓住机会,乘势网罗自己的力量。


郭嵩焘的分析终于打动了曾国藩;曾国藩开始着手组建湘军,并且请郭嵩焘跟随自己。





5、


在曾国藩手下,郭嵩焘经常献计献策,并且积极募捐为湘军筹集军饷。郭嵩焘成为曾国藩壮大湘军的左膀右臂。


在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郭嵩焘发现太平军取得胜利主要依靠水军。于是,郭嵩焘向江忠源建议“编练水师”,江忠源认为很有道理,让郭嵩焘上疏请求湖南、湖北、四川抓紧时间建造战船,用于和太平军作战。


正是郭嵩焘这个建议,扭转乾坤,让湘军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





6、


由于处事能力极强,曾国藩经常把棘手的难题交给郭嵩焘。郭嵩焘接受曾国藩派遣,到沿海地区筹措军费,从而有机会看到洋人的军舰,也与洋人打了不少交道。这些经历,使得郭嵩焘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也让郭嵩焘奠定了与洋人打交道的基础。





7、


在郭嵩焘发展上升时期,在郭嵩焘协助曾国藩的时候,还算比较顺利,因为他没有独当一面去处理政事。


当郭嵩焘离开曾国藩,独立处理政事的时候,晚清官场对他的围剿也就开始了。


第二、郭嵩焘历经坎坷


1、


在辅助曾国藩筹办湘军和抗击太平军的过程中,郭嵩焘的才能得以展现,特别是上疏朝廷“打造战船以打击太平军”这一建议,使得湘军扭转战局。因为这项军功,朝廷册封郭嵩焘为翰林院编修。


1856年,38岁的郭嵩焘离开湖南、离开曾国藩,到京城赴任翰林院编修。





2、


朝廷中,户部尚书肃顺深受咸丰皇帝重用。肃顺敢作敢当,极力主张任用汉族官员,尤其看好曾国藩为首的湘系力量。


郭嵩焘进京后,肃顺有意栽培他。


因为肃顺推举的缘故,短短时间内,咸丰皇帝几次召见郭嵩焘。


咸丰皇帝对郭嵩焘说:


“……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入南斋,却不在办笔墨,多读书有用,勉力为有用人,他日仍当出办军务。”


虽然郭嵩焘刚进朝廷,还没有展露才华的机会,但是,咸丰帝已经知道郭嵩焘擅长军务,所以,特地安排他进入南斋,表面上是让他起草政令、编纂史书,实际上是在等待时机,让郭嵩焘继续操办军事。


但是,咸丰帝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大清王朝官场中官员之间相互倾轧、互相排挤,咸丰帝更没有想到郭嵩焘几乎没有伸展手脚的机会。





3、


1859年初,郭嵩焘带着朝廷的任命,赶到天津协助僧格林沁帮办军务。


郭嵩焘豪情满怀,志在大干一番事业,这一次他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因为他是皇上的亲信,又是与僧格林沁平级,他是文官,僧格林沁是武官。


僧格林沁是蒙古皇族血统,擅长骑射,能征惯战,在平定太平天国战斗中,屡建奇功,多次受到朝廷奖赏,他的名声威震全国。


僧格林沁行事风格雷厉风行、直人直语,在与下级或同级打交道时,常常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尤其不把文官放在眼中。


郭嵩焘虽然与僧格林沁平级,但是,僧格林沁是主官,郭嵩焘只是帮办,所以,在处理军政大事的时候,僧格林沁几乎没拿郭嵩焘当回事,有时候直接将郭嵩焘当做局外人。


受到排挤的郭嵩焘心中十分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在与僧格林沁共事的10个月中,郭嵩焘一事无成,郁郁寡欢,满腔豪情全部融进每天饮用的茶水中,郭嵩焘只能饮恨孤独。





4、


郭嵩焘把自己被孤立的处境,婉转告诉肃顺和皇上。1859年10月,朝廷任命郭嵩焘到山东烟台等几处海关去核查贸易税收,看看有无隐匿收入侵吞公款行为。


李湘作为会办,跟随郭嵩焘一起前往山东。李湘是僧格林沁的心腹亲信,他的重要使命是监督郭嵩焘、牵制郭嵩焘,随时将有用的信息向僧格林沁汇报。





5、


这一次,郭嵩焘作为独立行使大权的一把手官员,要到地方去检查财务税收。郭嵩焘珍惜这次机会,他渴望做一番事业,以报答皇帝的赏识之恩、重用之恩。所以郭嵩焘抱定了清正廉洁、公正办事的决心,他下决心要把所有的事情办得光明正大、办得清清白白。


郭嵩焘给自己规定:不住公馆、不受饮食、不收礼物。


所经之处的大小官员对郭嵩焘的背景十分清楚,都知道他是受到咸丰皇帝的重用。所到之处的官员早早备好了厚重的礼物,也筹备了隆重的接待仪式。


当郭嵩焘拒绝官员们宴请和礼物的时候,这些地方官员先是尴尬,接着就是不满,然后开始筹划如何扳倒这位油盐不进的“钦差大臣”。


事情还没有调查,郭嵩焘已经陷入清王朝官场的污泥浊潭中。





6、


郭嵩焘到达山东沿海地区后,亲自检查有关账目,仔细考量各项收入与支出。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郭嵩焘发现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经手人,都会有贪污挪用行为。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的时候,郭嵩焘发现正常税收之外,官员敲诈勒索现象更加严重,用于行贿官员的费用高达所交税款的四倍之多。


所查所见,让郭嵩焘触目惊心。为了堵塞漏洞,郭嵩焘采取多种措施整顿税收,其中有一项就是设置税务局收税。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郭嵩焘处理了几个贪官污吏,为清廷增收了大量钱款。


就在郭嵩焘为自己取得成就而自豪、并计划下一步行动的时候,清朝官员围剿他的大网已经张开。





7、


1859年12月底,也就是郭嵩焘开始查办税案2个月后,僧格林沁上奏弹劾郭嵩焘。


僧格林沁列举郭嵩焘三项过错:


(1)李湘是会办,有权利协助郭嵩焘核查税务、处理公务,可是,郭嵩焘擅作主张,从不与李湘交流、商讨,独断专行;


(2)查办税案所属地是山东,郭嵩焘理应与山东巡抚文煜沟通、协商,并将调查结果告知文煜,也应该将采取的措施提前告知文煜,可是,郭嵩焘没有与文煜商讨相关事宜,甚至与文煜根本没有见面。


(3)郭嵩焘擅自派人设置税务局抽厘,引发民众叛乱。


僧格林沁请求朝廷罢免郭嵩焘职务,并严厉惩办郭嵩焘。


郭嵩焘遭到僧格林沁和山东巡抚文煜围剿。





8、


1860年元月,郭嵩焘接到朝廷指令:回京待办。


郭嵩焘感觉自己就像当年的岳飞一样,所有的努力都将毁于一旦。


郭嵩焘迫不得已只能离开山东,向北京赶去。


离开山东时,郭嵩焘仰天长叹:


“虚费两月搜讨之功!”


“忍苦耐劳、尽成一梦!”


郭嵩焘知道这样回京,所有的努力全部白费了,而且自己不但没有功劳,还有可能当成罪人。


从山东返回北京的路上,没有迎接、没有欢送,连提供茶水的人都没有,郭嵩焘切身感受到人情淡漠、官场冷酷。


他自己也不知道回京后会不会受到处理。





9、


僧格林沁等人对郭嵩焘的“围剿”是有效的。


郭嵩焘受到“降二级调用”的惩处,仍然回到原单位南书房,但今非昔比,郭嵩焘实际上已经是在岗赋闲,无事可做。


在南书房期间,郭嵩焘总结过去、反思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悟写信告诉曾国藩,他说:


“久与诸贵人周旋,语言进退,动辄生咎。 ”


在这一次整顿山东沿海税收的过程中,郭嵩焘尽管尽心尽力,但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因为大清王朝的官场已经腐败到底、病入膏肓。


实际上,无论是谁,只要公正廉洁、大公无私地去调查处理山东沿海税收案件,都会受到大清王朝官员的围剿,都不会比郭嵩焘的结局好到哪里。


由于郭嵩焘比较年轻,才华出众,又加上是湘系中的一员,此时,清王朝还需要湘军大力镇压太平军,暂时不会对湘系官员大动干戈,所以,郭嵩焘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10、


果不其然, 1863年,同治皇帝任命郭嵩焘署理广东巡抚,镇压广东境内的太平军残部。


两广总督瑞麟觉得郭嵩焘就是自己做事行政跘脚石,很想让朝廷把郭嵩焘调走。


由于广东将少兵弱,太平军余部继续逃往广东,广东的军事压力不断增加。


郭嵩焘一时很难消灭太平军残余,便请求朝廷派兵增援。


朝廷命令江浙总督左宗棠带兵到广东支援郭嵩焘。


左宗棠接到任务后,立即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他认为广东地区的官员没有军事指挥能力,必须更换官员。


只有李鸿章、蒋益澧到广东去,才能彻底消灭太平军余部。


很显然,左宗棠的矛头直指郭嵩焘,因为此时负责广东军事的官员就是郭嵩焘。


郭嵩焘又一次遭遇大清王朝官场围剿,这一次围剿他的是左宗棠和两广总督瑞麟。


1866年,郭嵩焘上奏辞职,朝廷下诏罢免郭嵩焘官职,令其回归原籍,郭嵩焘无可奈何回到长沙城南书院,讲学谋生。


胸怀远大志向的郭嵩焘只是潜伏在家乡,他的目光一直盯着朝廷,希望获得重新启用。





第三、黯然离场郭嵩焘


1、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875年初,军机大臣文祥向光绪皇帝举荐郭嵩焘,朝廷授郭嵩焘为福建按察使。


当时,兴办洋务的苗头在清政府内部刚刚萌芽,郭嵩焘慨然命笔,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提出学习西方强大的道路,发展中国的工商业。


郭嵩焘因为这篇奏折闻名朝野,朝廷上下一致认为郭嵩焘精通西学,最适合与洋人打交道。





2、


就在这个时候,“马嘉理案”发生。清政府派遣郭嵩焘前往英国驻华使馆“通好谢罪”。经过郭嵩焘谈判,英国与中国达成协议。第二年,李鸿章与英国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


虽然中国再次与英国签订条约,但是,毕竟解决了问题,所以,清政府认为郭嵩焘是与英国人打交道的最佳人选,任命郭嵩焘担任驻英公使。


郭嵩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开创了中国外交史上派出驻外长期代表的先河。


由于郭嵩焘的地位一下子显得十分突出,引起了顽固派羡慕嫉妒恨。顽固派纷纷对郭嵩焘冷嘲热讽,还有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这幅对联指摘郭嵩焘是英国人的儿子,这只是又一轮围剿郭嵩焘的开始。





3、


在关于马嘉理案谈判期间,郭嵩焘上《请将滇抚岑毓英交部议处疏》,请求朝廷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要求将云南巡抚交部严处;


在这份奏折中,郭嵩焘也抨击了盲目自大、因循守旧的官僚士大夫。


顽固派纷纷谴责郭嵩焘是“汉奸”、“贰臣”等等。攻击围剿力度之大,让郭嵩焘心生畏惧,产生退缩,不想继续参与马嘉理案的谈判。


朝中一时没有物色好新的人选,慈禧太后便几次召见郭嵩焘,给他打气加油,希望他打消顾虑,继续谈判。


慈禧太后的勉励,让郭嵩焘重新鼓起勇气,继续从事与英国的谈判外交工作。





4、


马嘉理案处理完毕,1876年冬,郭嵩焘率领随员三十多人到达英国伦敦,设立了中国驻英使馆。


刘锡鸿担任副使。


1878年,郭嵩焘兼任驻法公使。


在前往英国的路途中,,郭嵩焘把自己所见见闻记录下来,写成《使西纪程》一本书,并且寄给总理衙门。


在这本书中,郭嵩焘赞扬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优点,认为中国应该研究、学习。郭嵩焘刺激了中国顽固派的神经,使得他们十分不快。在国内的顽固派疯狂攻击、漫骂郭嵩焘,并且阻挠《使西纪程》出版发行。


直到郭嵩焘去世,《使西纪程》仍未能公开发行。


郭嵩焘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被打得粉碎。





5、


在驻英期间,郭嵩焘为清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事情。


1877年初,左宗棠率领清军正在进行收复新疆的战斗,英国竟然支持阿古柏,命令威妥玛与郭嵩焘交涉,企图逼迫清政府向阿古柏让步。


郭嵩焘据理力争,迫使英国放弃派遣驻扎喀什噶儿使臣,从外交上使得阿古柏政权得不到英国承认,也配合了左宗棠大军扫荡阿古柏的残余势力,加快了清军收复新疆的进程。


根据自己在英法国家的亲身经历,郭嵩焘上奏清廷,建议清政府在华侨集中的各国重要城市设立领事以保护中国侨民。


清政府采纳了郭嵩焘的建议。


目睹英国的禁毒措施,郭嵩焘两次上疏要求严禁鸦片;


郭嵩焘建议总理衙门编纂《通商则例》,作为处理外交事务时的参本,总理衙门接受了这个建议。


……


郭嵩焘作为驻英使节,在与英法等国处理外交事务时,参照国际惯例,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为中国清政府争取了一些利益。


但是,大清王朝的官员对于他的围剿并没有结束。





6、


当初郭嵩焘出使英国的时候,把刘锡鸿作为副使兼助手带在身边的,可是,刘锡鸿翅膀硬起来后,便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副使,他想取代郭嵩焘。


1877年7月,刘锡鸿升职了,他兼职清朝驻德公使。


其实,刘锡鸿一直注意搜集、整理郭嵩焘的黑暗材料。


刘锡鸿罗列郭嵩焘“三大罪状”: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这一条指责郭嵩焘没有民族气节。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这一条指责郭嵩焘没有清王朝的大国风范。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这一条指责郭嵩焘崇洋媚外。


刘锡鸿在清朝驻英使馆中公开叫嚣:


“这个京师之内都指名为汉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


刘锡鸿企图拉拢其他人员,以孤立郭嵩焘。


刘锡鸿将郭嵩焘的所谓“罪行”整理好,秘密上奏朝廷,弹劾郭嵩焘。





7、


刘锡鸿指责、弹劾郭嵩焘,得到清王朝顽固派积极而强烈的响应和支持。


翰林院编修何金寿根据刘锡鸿的报告内容,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





8、


清廷认为驻英公使郭嵩焘与副使刘锡鸿之间内斗十分激烈,有损大国形象,也不利于外交工作开展,下诏解除了两个人的职务,采取“一锅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1879年,曾国藩儿子曾纪泽接任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黯然回国。


清廷内部有人主张严厉查处郭嵩焘,因为李鸿章、曾纪泽极力保护郭嵩焘,才使他免受牢狱之灾,平安着陆。


此时,郭嵩焘已经61岁,他不想继续卷入官场纷争,所以,声称身体不好需要休息,回到家乡。





9、


虎落平阳被犬欺。


1879年五月五日,郭嵩焘乘船抵达长沙。


他看到了大街上的标语有不少直接谩骂自己“勾通洋人”;


郭嵩焘所乘坐的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沿途竟然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


这时候,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仍在身上,但是,湖南家乡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已经对他不闻不问、视同路人。





10、


回到家乡后,郭嵩焘有时候还把自己对时事外交的看法,写成文字,寄给李鸿章等重臣。


晚年,郭嵩焘开设禁烟会,宣传禁烟。


郭嵩焘文人习惯不改,每年大年初一总要赋诗一首,纪念过去的岁月。


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 李鸿章曾上奏请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但是,清廷强调:“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的书籍,颇受外界争议,所以不为其追赠谥号。”





11、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他胸怀宏伟蓝图、立志振兴中国。


但是,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平,屡次遭到大清王朝官员的集体围剿。


到天津帮办军务,受到僧格林沁排挤;


到山东查办海关税收,遭到僧格林沁和山东巡抚文煜围剿,失败而返,遭到降级处理;


到广东担任巡抚,遭遇左宗棠和两广总督瑞麟围剿,没有取得任何成绩,悻悻返回京城;


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受到副手刘锡鸿和朝廷内顽固派的集体围攻,最终黯然出局。从此,郭嵩焘退出清政府的政治舞台。


郭嵩焘的经历告诉我们:


在大清王朝这样一个污浊横流的社会中,要想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只有同流合污。否则,你只能被一群贪官污吏驱逐出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