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山西省运城工商行政管理局(山西省运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纪念运城撤地设市20周年


社会保障篇


以人为本,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盐湖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进行市场监督 记者 金玉敏 摄


  撤地设市的20年,是我市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的20年。20年来,我市人社、民政、市场监管、医保等关系基本民生的职能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攻坚克难,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工作,顺应时代发展,回应人民需求,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兜牢了民生底线,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退伍军人参加技能培训 记者 金玉敏 摄


人社事业: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自2000年运城撤地设市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社系统始终坚持用党建统揽全局,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人社领域全面落地生根。


  多年来,市人社部门始终把稳就业摆在人社工作首位,认真贯彻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全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凤还巢”计划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扬;稳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含城乡居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分别达到349.8万人、35.19万人、69.06万人,全市65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达到108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分别实现“十五连增”和“四连增”。201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241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全市人社部门积极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四个一律取消”,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持续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实行企业诚信等级评价,扎实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人社领域信访工作,全市劳动关系保持整体和谐稳定。


  在“互联网 政务”工作中,全市人社系统加快推进人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市签发社会保障卡470万张,“民生山西”APP得到广泛应用,人社业务“一网、一卡、一微、一端”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服务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保险信息查询、退休人员资格认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多项业务通过社保卡平台实现了“掌上办”、“指尖办”,人民群众对人社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和民生造成的影响,市人社局积极提高就业精准度,打出“组合拳”全力稳就业,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完善就业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各项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高效率地开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援企稳岗、“春雨行动”等工作,确保了全市就业大局稳定。特别是援企稳岗和“春风行动”点对点输送农民工两项创新性举措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扬。


盐湖区百名关乡家嫂在盐湖区人社局的帮扶下,集体赴北京打工。记者 冯革才 摄


市场监管:在改革中服务发展


  运城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于2019年1月,由原运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运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运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并组成。撤地设市20年来,原工商、质监、食药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服务运城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安全为己任,履职尽责、栉风沐雨,攻艰克难、砥砺前行,为运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2000年6月,运城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变更为运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先后开展了“放管服效”改革、“多证合一”、降低准入门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等多项改革,有力促进了全市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市场主体由设市之初的5.8万户,增长到33万户,增长幅度达到5倍之多。大力实施商标兴市战略,确立了“驰名、著名商标企业顶天立地、注册商标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目标。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商标数由设市之初的不足3000件,增长到23815件,翻了近三番。


  20年来,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围绕中心,深化服务,坚持履行质量技术监督的各项工作职能,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强对加油站、超市、集贸市场等涉及民生的重点场所的计量监管,建立健全认证认可管理体系,始终把特种设备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开设了电梯维保管理监管平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2002年2月,运城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2004年12月更名为运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据统计,2002年,我市共有大大小小的药品生产企业17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家,药品经营企业150家,全市医药企业年总产值约4亿元。经过近20年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四品一械”生产经营单位25921家。其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4596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1298家,全市食品药品产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


  2019年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挂牌后,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创新思路、主动作为,较好地完成了市场监管各项工作任务。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当场受理、当场登记的市场主体达到95%。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商标、专利申请量、注册量持续增长。2019年,全市商标申请量为8106件,同比增长40%,专利申请量为3165件,同比增长32%,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达到20件,位列全省第一。


  同时,该局注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探索创新市场监管方式,2019年全年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231次、抽查检查监管对象10528户,抽查比例5.49%,结果公示率100%。严格落实食药安全监管责任,全年共完成市级食品抽检任务27869批次,抽检率达到了5.2批次/千人,合格率98.6%。畅通消费维权渠道,率先在全省完成了“五线合一”,全年共处理各类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17846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1.69万元。


夏县志愿者在敬老院为老年人服务 特约摄影 姚中吉 摄


民政事业:守好社会“底线”


  20年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做好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最基础的社会治理、最悠久的专项行政管理,有效发挥了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作用、基础作用、支持作用和支撑作用。


  聚焦特殊群体,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截至目前,我市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775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为了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我市自2000年以来,多次统一提高城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特困供养补助标准。目前,13个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均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全市城市低保平均标准由2000年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28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2000年每人每年55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267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由2012年集中供养每人每年30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2100元,均提高到每人每年7900元。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严格执行每人每月50元发放标准,坚持应补尽补、应退则退的动态管理机制。截至目前,我市共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7331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0941人。


  聚焦群众关切,基本社会服务整体推进。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374个,全部达到了有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配餐室的“五有”标准,在全省遥遥领先,惠及农村2.6万老年人,成为叫响全省的民政品牌,中央电视台曾予以专题报道。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68家,床位数14868张,入住老人数8887人,床位使用率60%。殡葬事业改革深入推进,认真组织清明节安全祭扫活动,扎实开展“住宅式”墓地专项摸排,对摸排出的硬化大墓、殡葬中介服务机构等问题进行整改纠正。


  聚焦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充满活力。圆满完成第六届至第十一届村委会和第一届至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我市行政村总数由2000年的3383个减为2172个,减少了1211个。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培育了32个“三治融合”示范村;在全市94.9%的村建立了“一约五会”制度,有效提升了基层自治能力。全市5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社区活动场所160个,占到社区总数229个的70%。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共有社会组织2171家,从业人员34120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18822人,社区社会组织4384家。我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上的志愿者总注册人数突破63万。社会工作者人才数量稳步增加,全市累计持证社工达到431人。


  聚焦大运城建设,专项事务管理全面加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方面,我市先后两次赴国家民政部、5次赴省民政厅进行汇报协调,省民政厅对我市撤县设区基础性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临猗撤县设区工作进入快车道;撤乡设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河津市柴家乡、万荣县裴庄乡、新绛县横桥乡、垣曲县英言乡、芮城县南磑乡5个乡撤乡设镇已全部挂牌。2019年,市民政局被国务院表彰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这是山西省民政系统获此殊荣的唯一市级单位。


闻喜县民政局和慈善总会在2018年春节前举行年终集中慰问,向全县部分贫困户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特约摄影


医疗保障:为生命撑起一片蓝天


  运城撤地设市的20年,是全面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20年,也是我市医保高质量发展的20年。20年的发展,让我市医保制度更加成熟,医保服务更加有力,医保体系更加完善,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撑起了一片蓝天。


  医疗保障制度广泛覆盖。2019年全市城镇职工参保498622人,城乡居民参保4215378人,共计4714000人;签约定点医药机构5490家,其中定点公立医院282家,定点民营医院224家,定点卫生室3633家,定点门诊221家,定点药店1130家。


  医疗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70%;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58万元和60万元;城乡居民慢性病、特定病实施的病种达到42种,城镇职工门诊大额疾病实施的病种达到19种;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特药纳入保障范围;启动了“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少数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罕见病”实施综合保障;初步建立起了应对疫情的医疗保障机制。


  医保政务服务快捷高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着力构建医保经办高效服务体系,优化经办流程,简化办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限,编印《医疗保险办事指南》《经办流程手册》,确保流程再简化、材料再减少、堵点再消除;开通网上备案,简化办理流程,全市开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医疗机构达67家。


  打击欺诈骗保强力推进。建立医保、卫健、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纪检监察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市县联合协查、市外就医大额费用核查、第三方专项审计、定点机构考核退出和医师药师信用评价机制,建立人像识别防挂床智能监控系统和欺诈骗保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守好群众“救命钱”。2019年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5490家,暂停定点医药机构医保服务协议112家,解除医保服务协议9家,移交司法机关3家,追回违规费用2977.05万元。


  医保精准扶贫成效显著。积极服务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全面落实“三保险三救助”,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参保、财政资助、参加补充医疗保险“三个100%”;不断优化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68092人,住院就医95088人次,医疗总费用59547.08万元,平均报销比例达91.45%。


  2019年市医疗保障局组建后,先后两次受到省医保局通报表扬,全年综合考核名列全省第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门诊用药保障在全省实现了第一个出台实施办法、第一单门诊报销、第一单手工结算3个“第一”;率先实现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实现一体化管理;下属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成立20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劳动保障系统2006-2007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单位”“全省社保全覆盖、服务一卡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三优文明窗口优秀单位”“全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经办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政务服务更高效


  近10年来,我省先后开展了3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除了运城,其他市全部实现了一个大厅集中办理,而我市在2018年前仍然没有实体政务大厅,有的项目可能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都审批不了。


  在这一背景下,2018年5月13日至18日,市委主要领导带领我市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学习考察团,赴江浙沪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学习,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考察。当年5月25日,全市召开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学习考察报告会,提出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务大厅(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全面补课,局部超前。


  多方努力下,2018年8月7日,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行。运行一年多以来,该中心共入驻单位27个,服务窗口126个(其中91个便民服务窗口、35个行政审批窗口),入驻事项441项(其中113项便民服务事项、328项行政审批事项),在职工作人员达到460余人。


  截至目前,该中心便民服务事项共受理94054件(其中线上13136件、线下80918件),办结100556件(其中线上12763件、线下87793件),咨询42781件(其中线上10824件、线下31957件),日均受理量1600余件,人流量4000余人次。


  2019年10月29日,全省各市县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现场推进会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作为全市重大政治任务部署推进,其中市委常委会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3次研究改革方案,改革领导小组6次专题研究改革具体事宜;市委书记丁小强参加审管衔接备忘录签署仪式,宣布“运城市集中审批印章正式启用”,为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发放的第一张《营业执照》加盖新审批印章,并颁发《营业执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的有力指导下,我市市县两级于2019年12月31日正式启动“一枚印章管审批”。截至今年4月底,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1568件,办结11092件,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残疾人事业:点燃残疾群众新希望


  2000年撤地设市后,市县两级残联均实现独立建制,标志着残联作为群团组织的一名新成员,独立登上了河东政治舞台。第三、第四届市残联一班人,怀揣为残联创基业、为残疾人谋福祉的抱负和理想,白手起家,艰苦拼搏,锲而不舍,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0年来,我市残疾人工作业务由开始的三项康复拓展到现在涵盖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维权、组联、文化、宣传、体育等领域的8大项26小项,数以万计的残疾人,得到了各种形式的帮扶与实惠,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5年为例,全市累计投入3794.29万元,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65380人(次);通过项目助学和社会助学,为348名残疾人学生提供了资助,资助总金额129.96万元;通过扶贫开发,使28152名残疾人实现脱贫。


  几十年来,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自强模范,成为推动时代文明进步的一支有生力量,有的甚至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业界精英。同时,我市不断加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市、县两级共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务设施15个,总占地面积300余亩,总建筑面积5200余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亿余元。另外,还有4个在建项目。这个成绩在全省排名突出,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20年风雨同舟,20年守望河东。回首过去,运城的社会保障事业成绩不凡,展望未来,社会保障事业任重而道远。唯有不忘初心、以民为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前行,才能不负重托、兜底民生,才能提升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