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优势(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优势分别是什么)




昨天上午,统计局发布了包含GDP在内的一季度经济数据: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GDP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那么——


一季度经济发展得怎么样?


这些数据是好还是差?


对生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01


GDP超预期了吗?




3月份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定下了今年5.5%的GDP增速目标。




这个目标在市场看来,还是挺高的。因为在前一个季度,也就是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只有4%。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曾用「登山」来比喻GDP的「任务重」:




5.5%左右的目标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水平。


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想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就要150米。


而且条件也变了,气压低、氧气少,看似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了。






今天披露的一季度数据同比达到了4.8%,环比(相比上个季度2021Q4)增长了1.3%。




相比市场预期的4.2%来说,表现还算不错,略超预期。




不过,一季度距离5.5%的目标还有点远。这也让后续出台更多有利经济发展政策的概率大幅上升。





02


出口很亮眼




有朋友会想,2月份有春节,3月份有疫情,都会影响生产活动,为什么增速还能涨得不错呢?




我们都知道,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在一季度,出口的表现尤其亮眼,增速超过10%。




在前两年疫情期间,海外供应链尚未恢复,我们凭借防控优势,保持了产业链的正常运转,接到不少订单。




这些订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上下游的发展,占到了工业生产的80%。




新冠试剂盒就成为出口的获益者。




去年四季度,奥密克戎在全球传播,患者对能在30分钟内出结果的新冠检测试剂盒需求大增。




美国还一度出现了药房断货、售价翻倍的现象。




国内的试剂盒公司们从各个国家收获了大笔订单,在2021年「出海」的过程中创造600亿的外汇收入。







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如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 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也都不错。




但是,今年的出口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是我们疫情防控的趋严,部分订单转移给越南、印度。




另外,海外通胀创下多年新高,也就是物价变贵了,外国人民可能会缩衣节食,减少非必要的消费需求。




外需的变数多,上周出台的统一大市场文件中,将「立足内需,畅通循环」列为首要的工作原则,要重点发力内需。




那我们的内需怎么样了呢?





03


内需待扩大




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报告提到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大问题。




今年,一一得到了印证。




1)需求收缩:内需不振




在动态清零政策的要求下,各座城市对局部聚集性疫情进行了快速反应和严格防控。




但人员的聚集性下降,直接影响了餐厅、旅游、零售店等依赖人流的服务业生意。







虽然一季度的社零数据维持正增长(3%),但大幅低于GDP增速,3月份更是环比(相比1-2月)下降10%。




细看指标,除了粮油、食品饮料等消费品、烟酒等成瘾性商品、以及医药成为囤货的必选项外,其他需求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基本都下滑了。







2)供给冲击:企业弱,政府强




在疫情的封控手段下,居民无法出门消费,也很难现场办公。




这让需要人力来维持的生产、运输活动都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制造业的产能。




即便公司拿到订单,愿意投资扩产,也找不到人开工、生产。




野村证券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上周末,我国有45个城市实施了全面或部分封控。




这些城市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经济产值占中国GDP的40%左右。







如果停摆一个月的话,估算一下,可能会影响全国3%的经济产值。




企业没钱投、投不出,政府就成了投资的主力,主要的发力点是基建领域。




基建项目可以是修一条铁路、公路、高架桥,会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需求,还能直接促进就业,修好路后,又能帮助一个地区往外投资发展,加强与外界联系。




除了修路搭桥等传统老基建项目,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比如,河南省预计「十四五」期间高铁投资3000亿元;湖北省加快建设10个大数据中心;山西省新建5G基站3万个等。




前3个月,基础建设投资同比增长8.5%,高于GDP,在社会投资不给力的情况下,起到了「稳增长」的作用。




3)预期转弱:失业增多




周末看到一条消息,感受到紧张的氛围:




一座城市没有发现疫情,也同步开启了疫情的防控演练,随时处于严阵以待的状态。




如果未来疫情反复,居民不能出行消费,那么站在企业的角度,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回本遥遥无期;




而个人呢,也不愿在平时多花钱,宁愿留着钱以备不时之需。




没有收入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进而造成就业岗位的消失,提升失业率。




数据显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5.8%,创下22个月(2020年疫情)以来新高。







但这还只是开始,预计今年的毕业生数量会达到1100万,加上互联网公司优化人员结构、给社会输送「毕业生」,就业难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虽然,政府在基建上的投资可以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但毕业生群体与这些岗位重合度不高,还需要各行各业的公司帮忙「消化」。




好在财政开始发力,加大了减税降费的力度,前不久还给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去了增值税的负担。




目前来看,各类政策免去了不少税费,企业的难处主要来自收入端的乏力。




归根到底,还是要促进「内需」,让大家愿意花钱,促进资金的流转,把消费变为企业的收入。





04


对我们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能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短期在疫情,长期在于恢复大家对未来消费与投资的信心。




那么,后续的政策会如何提升信心呢?目前来看,有2个趋势可以期待一下:




1)发消费券




3月以来,有多个城市开展了发放消费券的活动:


北京发布了价值3亿的绿色节能消费政策,从4月至9月的每月18日,个人都能在参与活动的企业平台获得900元的满减消费券;


深圳福田区发放了1亿元消费券大礼包,包括5000万汽车消费补贴,以及5000万元的消费券(5月、8月分两批向全市市民发放)。






肯定有小伙伴会想,发钱多好呀,干嘛发消费券呢?




刚刚说了,我们现在风险偏好越来越低。央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城镇储户的储蓄意愿连续第四个季度上升,且增幅在扩大,接近55%。







也就是说,即便发了钱,大家也倾向于存起来。没有消费行为,企业还是缺少收入来源,不能促进「积攒利润-投资扩产」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消费券有乘数效应。也就是每投放1元的消费券,企业能收到2-3倍的消费额,达到「花小钱,赚大钱」的效果:




比如,2022年东莞发放了500万元的文旅体消费券(实际用了435万),关联消费总额约1200万元,消费乘数达到2.75倍。




总的来说,消费券可以让我们产生消费需求,把钱花出去,借此刺激社会消费,带动企业收入增长。




2)调整利率结构,降低房贷




尽管这些年面临「风吹雨打」,房地产仍然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一方面,房地产提供的税收,撑起了地方政府的基建与民生保障。




另一方面,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链长,上至钢筋、水泥等原材料,下至家电、装修,衍生了消费需求,解决了就业问题。




所以,「救行业」不等于「涨房价」。




虽然很多城市陆续「因城施策」,松绑了房贷利率、放松了限贷、限购。




但前三月中,房企的拿地意愿、到居民的消费数据仍然没有好转,房价走势也萎靡不振。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券商提出,如果能降低房贷利率的话,可以刺激购买需求的同时,也能减轻还贷压力、提升消费意愿。




那房贷利率有多少下降空间呢?




4月,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介绍,全国已经有一百多个城市的银行下调了房贷利率,平均幅度在0.2%-0.6%。




目前,全国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以到LPR报价(4.6%),二套房贷利率最低为LPR加60个基点(5.2%)。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一般来说,个人住房贷款相对企业贷款来说,是更为优质的。




但从 2020 年以来,两个利率却出现了「倒挂」,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贷」高于个人房贷。




比如2021年四季度,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利率是5.63%,而一般贷款的平均利率只有5.19%。




如果房贷利率能和企业贷款一样,按100万、20年期的商贷计算,每个月可以多250元用于消费。







但这样的想法能否真的实施,还得看后续政策的发展,说不定超预期呢 :)




好了,关于一季度的GDP数据就和你聊到这里~




最后我们将今天的内容总结成一张图,方便你回顾——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欢迎点个「赞」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