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个人所得税手机APP软件,在2018年12月31日已正式上线。最近,有网友在申报时竟发现自己“被入职”到一家陌生企业两年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遇到了又该怎么解决?
网友:莫名被一企业“雇佣”2年
近日,有网友在使用个税APP填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时,发现了莫名其妙“打多份工”的问题。
一位网名为“Asaikana”的网友就在其个人微博反映:“装了国家税务总局的个人所得税app。结果填完一看,里面的我的任职受雇信息里,除了本职工作,竟然还多了一家完全不认识的上海的食品公司,和我一点交集都没有。”
这名网友还写道,“竟然查到我从2015年开始就被挂在其他的单位了,2017年开始在这家食品公司每个月都有0纳税的记录。”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企业盗用个人信息虚报个税时有发生
蓝白律师杭州事务所合伙人陆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据陆胤介绍,冒用他人信息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分为两种行为,第一种是个人冒用,例如实际用工人员没有到达法定用工年龄或是自身有不良记录无法被录用单位录取等。
另外一种就是企业行为,即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身份信息来绑定利益。“例如之前,一个单位用工人员的收入是9000元,就可以利用三张身份证,拆分成三个人的收入,做到个税起征点之下,就达到避税的效果。”
其实,2017年曾有报道:上海闵行居民戴先生明明无业2个税0年,有关材料却显示:从2005年以来,先后有两家公司一直向他支付薪水,但他对此一点年终奖都不知晓,也从没领过这些钱!原本够条件申请经适房的他,一度还因此被去掉了申请资格。对此,当时的涉事公司曾明确告诉记者,“冒用信息是为了给临时工发工资!”
那这些身份信息又是如何获得,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呢?
对此,陆胤表示,获得个人信息的途径很多,例如身份证外借流出,“也不排除通过非法途径购买身份信息。一些企业往往会年终奖把这些冒用人员的工资做在纳税个税计算器标准以下,每个月再向有关部门进行‘零申报’即可。”
解决办法:可APP线上申诉
相关专家表示,新个税法明确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为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如果信息被盗用,可能导致该纳税人年度综合所得升高,最终影响个税缴纳。
某税务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新上线的个税APP,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核验信息,避免身份证被盗用,无故多纳税。
上海市税务部门明确提醒需享受附加扣除的市民,如果个人纳税人在注册个人所得税APP时对任职受雇信计算器息有异议,可以在APP上发起在线申诉,保障自己权益。
北青菌也查询了APP的相关功能,发现操作也很方便。
注册后,首先点击个人所得杭州税APP右下角的个人中心中,再点击页面里的第二项“任职受雇信息”,就可以查到相关单位信息。
如发现页面内的公司与自己从来没有经济往来,可直接点击右上角的“申诉”按钮,申诉类型选择“从未任职”即可。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是要好好回忆下这些信息中是否有过经济往来或曾任职公司,这些都是证明公司曾为你申报过个税的凭证个人所得税,都不用申诉。
比如推送开头提到的网友“Asaikana”,1月4日,有媒体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是,“Asaikana”通过与那家“陌生公司”电话核实后发现,该公司此前曾给他开具过稿费,所以会有相应的纳税记录。“之前给别人写过东西,他们通过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帮开稿费,所以我也没见过这家公年薪司的名字。经核实才发现这个情况。”
税务部门提醒市民,如发现有异议的任职受雇信息,一定要自身先做好核实工作,100个人所得税%确认与异议公司此前从未发生过经济往来后再在App上进行申诉,以免影响年薪广大纳税人的申诉效率。
国税总局提醒:当心假个税APP蹭热点
随着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一批仿冒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APP的软件也悄然现身网络。其中有一些是正规公司开发的,也有的来路不明。
对此,国家税务总局也发文提醒纳税人务必通过税务部门官网下载正版APP,如发现可疑程序及时向税务机关反映。国家税务总局提醒,纳税人可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官网、各省税务局官网及主要收集应用市场下载正版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