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北京市国税局九所(北京市海淀区国税局第九税务所)

六十年前,中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同时面临着西方大国的核讹诈与核垄断。


同年8月,22岁的胡思得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九所。来九所报到的当天,他见到了第九研究所一室主任——33岁的邓稼先。


胡思得回忆,邓稼先后来告诉他们要搞核武器,“讲完‘核武器’三个字后,又讲了很多不能跟任何人说我们是干什么的话,至少交代了二三十分钟。”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但九所的大楼里,哪怕大家饿到浮肿,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的噼啪作响也从来没有停过。年轻的科研人员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紧张地进行着“九次计算”。




直到1961年,周光召加入九所。“他从头至尾把我们的数据重复算了一遍,觉得没错。所以他当时就提出一个怀疑,会不会苏联专家的数字给错了?”胡思得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怀疑,一个没有搞过原子弹的人,否定原子弹专家给出的数据,这谈何容易?


那一天,胡思得身在青海核武器生产基地,李德元和李维新依旧在北京的九所办公室里。“得知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后,当时大家都在鼓掌,不敢欢呼。”李维新回忆,因为会议室靠围墙太近了,怕声音传到外头,“那时候这个事情还是保密的。”


胡思得感慨地说:“这些老科学家从旧社会走过来,亲身感受到国家如果弱了,就会受帝国主义欺负,这口气很难咽下去。所以一有机会能够为国家服务,他们就要回来。‘我愿以身许国’,就这么六个字。


6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都已成为耄耋老人,他们依然怀念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只问科学不问人的讨论,是科学工作者最珍视的工作氛围。“科学就是简单的东西,一个人真正受用一辈子的东西,是科学态度。”李德元这样说。


接受采访不久后,李德元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


他们为核武器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因为保密,他们的相册中几乎没有壮年时期的照片,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不能对外公布。


“我参加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我很自豪参加这么伟大的事业。”李德元说,“我大言不惭地说,我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这一辈子过得可以。”


这些“默默无闻”的青春岁月


才是历经岁月打磨也不会暗淡的青春


这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


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向他们致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