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重点群体就业汇报(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灵活就业”已成为许多毕业生的新选择,在部分高校占比达到了7.01%-11.9%。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此前,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便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这其中,大学毕业生群体正是主力军。



简单来讲,所谓“灵活就业”,也称为非正规就业。不同于传统的单位就业,它的特点是没有单位、无固定雇主、不签劳动合同,工作自由弹性高。


时代在发展,就业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可以说,灵活就业正成为这届年轻人必须面对和接受的就业新形式。


那么,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在那些灵活就业的学生中,有多少是主动的选择,又有多少是无奈的应对呢?


教育专家王人平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只是刷题,只针对应试,而无视学生的生存技能的培训和职业发展的规划,那么,未来毕业即失业,以及被动走向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将会越来越多。”


作为一位母亲,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时代发展太快,未来主流的就业形式会变得怎样,我们谁都预料不到。但后疫情时代,教育政策经历的一系列变化,比如双减、教培改革、职普分流等,却真真切切影响着每一个家庭。


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让孩子脱颖而出、在未来持续保持竞争力,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我想,作为家长,是时候换个思路培养孩子了!



当今社会


越鸡娃,孩子可能越不成器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预计将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对此,身边好几个妈妈陷入了特别焦虑的状态中。


空前的学生数量,意味着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现状,我们的孩子到底该何去何从?


有一位妈妈的想法,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同——


“未来找工作越来越难了,所以孩子的学习一定要狠抓,成绩不能掉。如果他们考不上好学校,将变得毫无竞争力,到那时再后悔就真的晚了!”


或许,在很多父母心里,早已经为孩子规划好了这样一条理想的人生路径图:


好好学习→拥有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找一份世人眼里的好工作→成为有出息的人


这其中,成绩正是关键,分数正是筹码。为此,家长们不遗余力地鸡娃。


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业固然需要重视;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之下,高分也值得我们去争取。


但,倘若将这一切凌驾于孩子的成长规律之上,漠视了他们的身心需求,其实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我不禁想起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


念高中时,我们班上有一位学霸,话不多,每次考试却总是稳居前三。


在我们这样的省重点中学,凭着这个成绩,考上名牌大学绝对不在话下。


然而,高二暑假过后,那位同学却再也没来过学校。后来我们才得知,他竟然患抑郁症很久了。随着病情的加重,他不得不办理了休学手续。


原来,那位同学的家教非常严格,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在学习方面也异常严厉。


他的成绩不可以有任何退步,一旦分数稍有下滑,动辄就是一顿责骂。


在这种压抑的家庭氛围下,我的同学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他最终还是被压垮了。再后来,他与我们彻底断了联系。


一个本可以熠熠生辉的明日之星,就这样黯然陨落,在当时的我看来,只觉得无比惊讶与惋惜。现如今,我也已为人母,再次回想此事,依旧觉得万分遗憾。


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耶鲁大学前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写到:


“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只盯着应试效果一味鸡娃,其实是把教育的目的变得功利而狭隘了。双减时代,事实已再三证明,唯分数论培养不了真正的人才,只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失去寻找自身价值的动力,困在各种消极情绪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


一个被忽略了情绪、感受和内心想法的孩子,最终只会变成“空心”人。


凡事过犹不及。我们越是鸡娃,孩子反而可能越不成器。



育儿眼光要放远


孩子“一生的成功”才更值得追求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培养了一个“成功”的孩子?


成绩名列前茅,取得了无数的荣誉,一路保送重点学校,算吗?


高考发挥出色,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算吗?


在求职面试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心仪的offer,算吗?


事实上,这些都只是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暂时的成功。但人的一生很长,我们不妨把育儿的眼光放长远,去着眼于孩子可持续的、“一生的”成功。


此前,华为年薪201万天才少年的新闻一度刷了屏。


这个幸运的男生叫张霁,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系统结构专业的博士生,一毕业就被华为以超高年薪纳入麾下。



很多人都好奇这是怎样一个优秀的年轻人。然而,张霁的履历曝光后,大家才发现,他其实并非传统认知当中一路开挂的学霸。


他没有顶级名校的背书,曾是高考“留级生”,复读一年后才考上了一所三本学校;


他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而是来自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三口之家,父母退休前都是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了一辈子。


看上去,张霁的前25年和千万大众人家的孩子一样,起点和经历都平平无奇,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丝毫挂不上钩。


但偏偏就是他,最终逆袭,把人生的牌打出了王炸。


人生路上,领先一时不算什么,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而厚积薄发的生命,往往更有爆发力。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总是执念于高分、名校、好工作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只会让孩子人生的奋斗目标变得封闭而局限。


可真正的成功,格局哪有那么小?它其实贯穿了孩子整个一生。


因此,相比抓成绩,帮助孩子挖掘自身潜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掌握立足于这个世界的本领,让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幸福感并且很好地生活下去,才是更加值得我们去做的。



智慧的家长都明白


孩子成材的关键绝不在分数


哈佛大学曾录取过这样一个中国学生。


他叫黄瑞杰,来自成都,成绩不算拔尖,在班里55名学生中甚至靠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没有把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成绩不起眼的男孩,却热情、善良、有着很大的格局。


他热衷慈善,关心国际援助,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他曾到国外难民营当志愿者,组织社团关爱儿童,也曾从罗马骑行750公里到威尼斯……


在他看来,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回馈社会、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这一切,让哈佛大学颇为认可。最终,这所世界顶级名校不仅对黄瑞杰做出了“优秀、有社会良知、世界情怀”的极高评价,还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国学大师蔡元培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深以为然。


事实上,所谓人格修养,确切来说也就是人格特质。它们或许无法通过具体数值来衡量,却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底层基础,保证了今后前进的每一步,都走得又稳又牢。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指出,有不少人格特质,比如坚毅、热忱、自律、乐观、好奇心、感恩等,才是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真正关键。这一切,可以概括为一个词——非认知能力。


那么,为人父母,我们该如何帮孩子获得这些非认知能力、为他们一生的成功做好铺垫呢?归根结底,良好的家庭教育永远是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