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化龙中国银行开户行(宝龙呢中国银行开户行是什么)


文/ 王静文


有人做过比喻:体制内是深井,体制外是江湖,颇有几分形象。体制内生活波澜不惊,舒适安稳,但上升通道相对狭窄;体制外风高浪急,江湖险恶,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银行圈内,国有行无疑属于体制内,股份行则更近似于体制外。他们之间企业文化的差异,同样巨大。


历史积淀


国有行普遍拥有悠久的历史,要么诞生于建国之前(如中行、交行),要么成立于建国初期(如农行、建行),要么问世于改革前期(如工行)。它们大多与共和国一起,风雨沧桑,一路相伴,属于银行体系内的“共和国长子”。从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银行,再到国有股份制银行,身份虽然一变再变,但中国金融体系支柱和核心的角色始终未变,践行国家意志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地位一以贯之,独力撑起了银行业的半壁江山。


股份制银行则大多诞生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它们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和太大的社会责任,却有着更为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更加执着的进取精神,甫一问世,就赶上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起飞期,一遇风云便化龙,迅速崛起为银行体系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就整个银行体系而言,国有行类似于撑起门户的老大,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股份行则像一个个离家闯荡的兄弟,一番打拼之后,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身份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截然分野的企业文化。


员工队伍


在用人方面,国有行大多喜欢招聘应届生。同一拨学生,一起从校门到机关门,一起实习,一起成长,很容易建立起类似于“同年”的情谊,这在日后的工作中有非常大的用处:在需要跨部门联络时,如果有熟人,一个电话过去,流程就能大为缩短,比严丝合缝的公文流转要简便多了。如果你能融入到这个圈子中,就能充分体会到体制所带来的稳定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浓浓的人情味。


而股份制银行大多喜欢社会招聘,特别是从国有行挖人,从而最大限度地省略掉自己培养的过程。它们更喜欢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成手,如果能带来资源,还能体现为更高的薪酬和职位。久而久之,国有行就成了“黄埔军校”,培养出的人才遍布整个银行体系。由于人员来源广泛、流动性高且竞争压力大,这使得股份行相对而言多了一些公事公办,少了一些脉脉温情。


晋升薪酬


国有行大多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跟很多国有单位一样,相当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大锅饭和论资排辈的传统。员工的薪酬主要与年龄、工龄和职位有关,而往往忽略了岗位差异、工作业绩和自身贡献。如果你入行早,资历足,在晋升时就能占据优势。如果你愿意排队,愿意熬年头,也能等到自己的机会,所以更多的是按部就班,没有太多的特例和意外。在薪酬方面,国有行的竞争力并不强,但它会在其他方面有所补偿,比如国有行女员工大都能休满7个月的产假,而股份行通常只有4个月。


股份行因为员工数量少,盈利能力强,薪酬相对来说更为优厚。近些年国有行因为受到限薪令以及扩张速度放缓的影响,有相当一批员工跳槽到了股份制行,将从业经验兑现为市场价值。当然,股份行考核的压力要更大一些,特别是基层员工,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考核指标,“三个人干七个人的活儿,拿五个人的工资”。此外,股份行通常没有那么多的行政岗位(比如我所供职的银行,一个处只有一个负责人,不管是处长、副处还是处长助理),但普遍有比较成熟的行员等级制,不会把所有人都引到行政序列这一条华山道上来。


经营管理


国有银行树大根深,网点深入到城镇乡村,往往能拿到成本低廉的资金。在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框架正在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国有行俨然扮演起了资金融出的“第二央行”角色,在货币市场上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而在资产端,它们更愿意跟体量相当的国企央企合作,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对于规模偏小的中小微企业往往提不起兴趣。由于目前银行还属于严格管制的行业,老百姓更认同国有银行的金字招牌,所以他们稍微使使劲儿就能过得不错,进取心相对稍弱,大多抱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守成者心态。


股份制银行却大多出身草莽,只能在国有行庞大身躯所留下的市场缝隙中寻求机会,所以普遍具有“狼性文化”。他们的嗅觉更为敏锐,反应更为快速,流程更为简单,一切以攫取机会为目标,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形成了“重利润轻风险、重结果轻过程、重业绩轻品行”的特征,由于在内控合规方面的不足,偶尔还会爆出一些风险事件。简单来说,在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国有行更偏重安全性,而股份行更偏重盈利性。


总而言之,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下,国有行和股份行各有所长,各擅胜场。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求职者而言,稳健、温暖的国有行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而对于进取心强、不安于现状的人来说,股份行能给你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当然也要看到,随着股份行的不断坐大,他们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大企业病,不再像当年那样狼性十足,在与更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角逐中也显出疲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有行和股份行都需要保持危机意识,不断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变革来焕发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