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企业公司名称变更后章还有用吗(企业公章)

公讳,也称国讳,是指避吗帝王的讳,与一般人的“私讳”相对。


通常来说,“君所无私讳”,因为君主私讳即是公讳,而“大夫之名称所有公讳”,其他人都要避公讳。


在我国避讳史上,汉、唐、宋、清都是高峰时期,与这些朝代相比,明代的避讳规定尤其是公讳则是极为宽松的,极具“开明”气度,也极具“个性”。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16位皇帝,共用公讳字14个。


我们再比较其他朝代公讳的数据。


唐代自唐高祖李渊以下有22位皇帝及太子,计用公讳字40个。


“宋人避讳一例最严”,这并非妄言。宋代的公讳字,据宋孝宗淳熙年间颁布的《淳熙重修文书式》中所列的公讳字共有326个。




宋孝宗




这里还不包括孝宗之后的度宗等皇帝以及追封的赵氏先祖僖祖赵朓、顺祖赵朓、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等讳字。若是加上这些,公讳绝不低于340个字。


而清代自清圣祖康熙以下的10位皇帝,便用公讳字27个。


从这些数据上看,明朝的公讳制度是的确很宽松的。


我们从史书中也能找到很多相关证明。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组织人员修《元史》,有学者统计,在《元史》中“元”字出现了6753次,“璋”字出现了40次,“瑞”字出现了262次。丝毫没有避讳明太祖的御章名。从清人修的《明史》来看,也提到如“朱国桢”、“朱国祚”、“朱燮元”等明朝的人名,证明这些明朝人起名时也避讳明太祖的御名。




《万历野获编》




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这般写到:


“古来帝王避讳甚严……唯本朝则此禁稍宽。然有极异者,如懿文太子既有谥号矣,何以少帝仍名允炆?盖当时已改尊称为兴宗康皇帝,犹为有说。而建文年号,音同御名,举朝称之凡四年。何以不少讳也?至建文二子,长名文奎,次曰文圭,其音又与‘炆’字无少异,又可也?岂拘于太祖所定帝系相传之二十字耶?似亦宜变而通之。当时方、黄诸大儒在事,纷纷偃武修文,何以不议及此?至后章谥号,又犯太祖御讳,抑更异矣!”


沈德符认为“避讳一事,本朝最轻”,他还举例证明,建文帝朱允炆名字和年号都和父亲朱标的谥号“懿文太子”犯冲,而建文帝的两个儿子仍带有文字,可见明代公讳的宽松,连沈德符这样的学者都觉得惊讶。






明代公讳为何如此宽松呢?


沿袭元代避讳宽松的风气

有学者评论道:“避讳之繁,至宋金而极,至元则反之。”变更


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少还数民族政权,在避讳上一改宋代的繁琐严厉。


明朝人郎瑛这样评论道变更:“元主质而无文,讳多不忌,故君臣同名者众。后虽有讳法之禁,不过临文缺其点画;谥必死而后定,还不过一二字,以称生前善恶。要之二事暗合于礼,足见嘉也,岂如宋室一字而有数十字之避。”


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皇帝相比,元代皇帝的御名都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如吗顺宗讳答剌麻八剌、仁宗讳爱育黎拔力八达、昭宗讳爱猷识理达腊、顺帝妥欢帖睦尔等,这些蒙古名字字数都很长,而且元帝基本没有汉名,不像辽、金皇帝同时还有汉名,好避讳。




元仁宗




你说爱育黎拔力八达如该何公章避讳?所以元代避讳“似难定拟”,不好制定,也就很公司不严格。如朱元璋名字中带有国号“元”字,“按例当讳”,也可见一斑。


明朝承袭元制,“避讳之法亦甚疏。”


明太祖独创“五行”字辈,字多生僻少用

“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


明太祖朱元璋考虑极为周全,规定皇室子孙名字皆为双字,上一字取自字辈谱,下一字以五行为序。




明太祖




而且更后按“火、土、金、水、木”五行取的字多是生僻字,这些字认识的人都极少,更别说拿来取名了,这已经先行将避讳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如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有瞻基、瞻埈、瞻墉、瞻垠、瞻墡、瞻堈、瞻墺、瞻垲、瞻垍、瞻埏十人,第三子取五行章“土”做偏旁,极为冷门,也就无需避讳了。




元企业素周期表似的宗室名字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皇帝的同辈兄弟的名字必有一字与皇帝相同,按照避讳的要求,必须要更改。


如明仁宗的十个儿子中最终朱瞻基继位,其余九个公司儿子都有“瞻”字,但是明代也没有避讳而更名。“然止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与亲王同,则不有用讳”。


这一点清朝就不一样了。如清康熙帝的四子胤禛即位,其他兄公章弟名字中的“胤”字就全部改为“允”字。


明代统治者追求“淳古之风”,避讳回归初心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避讳本是显示对尊者、对亲人、对先贤的尊敬,后来被纳入封建宗法制和等级制中,成为封建宗法制和等级制在礼法上的反应,以区别尊卑、高下的等级。


经过历代的强化,避讳日趋繁琐,逐渐形式主义化,而对维护统治无实质意义。


避讳发展到明代,开始回归初心,回归避讳最企业初始的状态。


“古之讳也,以敬;今之讳也,以文。以敬则少有用而不为简,以名称文则讳日多而敬日衰,故太祖高皇帝之制讳稍阔略于其文,乃所以责臣子之敬也。”


明代统治者逐渐恢复了“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临文不讳”、“已祧不讳”等上古的避讳规则。




明太祖朱元璋




这样的变化,与明代统治的治国思想密切相关。


儒学发展到明代,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后来的陆王心学,都更讲求“古道”,讲究“圣人之道”。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除了利用孔孟之道维护统治外,内心更向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淳朴时代,而这样的时代无非就是上古尧舜和西周文王周公等“先王”、“圣王”那样的时代。


所以明代的制度更像上古,有西周更后之风,“此本朝之制所以远轶汉唐而上同周礼者也。”


要使国家有“淳古之风”,必须爱民,“以人心为本”,这样的治国理念在避讳体现出来,必然是宽松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