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洗白”“征信修复一站式服务”“直连央行征信系统”......近年来,花钱就能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宣传,在网上频频出现。这些都是真的吗?
3月15日,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提醒广大市民:凡是声称合法的、商业性、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信用记录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出现了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这造成了针对信息主体不良信息的“非法征信修复”乱象层出不穷,不少人因此上当受骗。
这些“征信修复机构”常见的骗人套路有:假冒权威专家、专业律师等,故意混淆“信用修复”、“征信异议”的概念,自创“征信修复”的名目;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开展虚假宣传;诱导信息主体委托其“代理征信维权”,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个人信息,并支付高额服务费;教唆个人伪造虚假材料,用“非恶意逾期”为由无理投诉。
针对“非法征信修复”乱象,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这一说法,征信报告上正确展示的信用信息根本无法“修复”。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等规定,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都有如实报送信用信息的义务,无权随便更改、删除征信报告上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网络上关于个人征信可以进行修复的说法属于虚假宣传,实质是故意混淆征信异议概念,误导信息主体认为可以对正确记载的征信信息进行更改或删除。
同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整理、保存、加工,以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数据,均有严格的规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未与任何所谓“征信修复机构”联通,凡是声称可“直连央行征信系统”修改征信数据的都是骗局。根据相关规定,任何机构都不得擅自修改展示无误的征信报告,一旦发现违规删除、修改征信数据,将依法面临行政处罚与责任追究。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因此提醒市民,所谓的商业性的、明确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人的,切勿轻信。利用非常规手段维权,不仅不能清除展示无误的不良信用记录,可能还会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造成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威胁信息主体财产安全,严重的甚至还会涉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等。
值得市民注意的是,人民银行不存在征信系统黑名单,大家要理性认识信用报告上的不良记录。如果个人征信报告上已经存在不良信息记录,首先需要信息主体核实该笔不良信息记录是否客观、真实。若该笔不良信息数据正确,任何机构和个人均无权修改、删除相关数据,信息主体应当在日后信贷活动中注意按时还款,避免逾期。不良信息将在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5年后删除。
市民如果想了解自己的信用记录,可以通过正规查询渠道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这些渠道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https://ipcrs.pbccrc.org.cn);银联云闪付APP;部分商业银行网银和手机APP;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及各查询代理网点。据介绍,每个人有权每年2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如何才能维护良好个人信用记录呢?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建议做到以下五点:
其一,个人有权每年2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建议您及时查询本人的个人信用报告,了解自身信用状况的同时,检查是否存在错误信息等。
其二,合理负债,量入为出。根据需求合理安排还款时间,避免出现逾期影响个人征信。
其三,审慎为他人提供担保。担保意味着或有负债,会影响银行等放贷机构对您的还款能力的评价。
其四,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保护好个人信息。
其五,向有资质的放贷机构如实填报并及时更新个人信息,确保信息准确。
校对:刘旖旎(见习记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