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2017 年年度报告(下)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的数据:
可以看到 2017 年以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无论是总资产还是总负债,都是以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可是进入2017 年,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降了一半,股份银行降的更多到了3%。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 2017 年中国的总货币供应量大幅减少。这是因为 2017年去杠杆减少货币发行量导致的。为什么不在 2015、2016年去杠杆?因为几年前中国实体经济非常困难,处于困难中的实体经济,在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下有利于度过困难。所以那时不能够去杠杆,必须以宽松的信贷政策支持陷入困难的实体经济早日脱困。这正是中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制的特点,在西方纯市场经济国家中,如果实体经济陷入困难,银行是抽贷的,但是中国的情况是:如果银行业在实体经济陷入困难的时候,不给实体经济贷款,实体经济很快就陷入更大的困难,这样也会拖死银行。由于主要银行都是国家所有,因此容易实现银行帮助实体经济渡过困难的同舟共济,在中国会出现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候银行最宽松,于是就形成了高杠杆,高杠杆形成原因是银行为帮助实体经济脱困,加大了流动性的支持,加大了贷款的投放。今天为什么要降杠杆?是因为实体经济已经摆脱了困难,过度的信贷投放没有必要了,要回到常态,这就是降杠杆的本质,降杠杆就意味着实体经济已经不需要大量的信贷支持了。在实体经济回归正常的时候,信贷投放量减少,银行资产规模增量就降下来了。这实际上是经济正常化的表象,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下降其实也是实体经济好转的证据和表现。资产规模增速下降也意味着放水救实体经济的战略已经成功,现在就需要回归正常。
最后我们在这组数据中还看到一个大型银行,大型银行指的是工农中建交,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在资产规模增量和风险坏账率特征上不是特别一样。一系列数据共同证明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型银行的坏账率大幅下降了,包括大型银行的坏账规模都开始下降了。从各方面看,大型银行已经完全摆脱了危机,数据已经完全好转了,相对应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没有完全的下降,一些指标只是表现为见底还没有好转。对此我们怎么看?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差异?这种差异我此前也做过个分析,就是大型国有银行它的扩张性差,所以在上升期的时候,它不特别寻求扩张,因此积累的风险也较少。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它扩张性强,因此在上升周期,它通过大规模扩张积累了一些风险。银行业的特点就是上升期积累风险,但不暴露风险,下降期暴露风险,所暴露的风险都是在上升期积累的。所以在下降期暴露风险较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只是因为扩张期扩张的很快而已。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更大的扩张性,并不是说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水平明显的弱于国有大行。
现在这种差异表现出来的时候,我想用一个例子来比喻:有一片森林,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这片森林中的某一小片已经吐出了绿芽。那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由于这一片森林中有某一小片已经吐出了绿芽,那么其它没有吐出绿芽的那些树木,也迟早会吐出绿芽,那些没有吐出绿芽的并不是死掉了。就是说春天已经来临了,某些体格强健的树木率先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率先吐出了绿芽,当这些体格强健的树木吐出绿芽的时候,其实也预示着其它树木很快在不久就会吐出绿芽。因此我们看好大型银行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好那些数据尚没有完全发生积极变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型银行的估值已经非常高了,都回到了 1 倍市净率,就接近七、八倍市盈率了,但是有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 0.75 的市净率,六倍市盈率的水平,这个时候其实恰恰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值得重视一些。最后我想总结,谈一下整个中国银行业,其实它的安全性已经开始好转了。中国银行业到今天所表现出来的经营数据,过去几年中,影响银行业经营业绩最强烈的一个指标是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今天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是过去几年相对最高的,从2010 年到现在的八年中,现在的不良贷款率是最高的。第二个指标就是净息差。净息差是强烈的决定于银行的主营收入规模,目前的净息差是中国银行业过去十年来最低的,而且 2017 年银行业的净息差已经逐级开始好转。
所以我们看这个数据就是影响银行最强烈的收入数据的净息差和利润数据的不良贷款规模都是过去 8 到 10 年最差的。与此同时这两个指标都在好转。那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最差的十年周期内最差的数据已经表现,而且数据已经开始好转了,从而就是投资机会,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上的估值修复也没有强烈的变化,只是小幅有所表现,这就是银行业真正的机会。银行业是有大机会的,这种大机会非常战略、非常罕见、非常难得。相信时间最后会给出答案,我们等待着时间的最后裁判。
就在我写完以上文字后,2018 年 3 月 6 日晚间,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明确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 150%调整为 120%至 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 2.5%调整为 1.5%至 2.5%。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 6 日表示:“银监会近期调整拨备覆盖率是由于过去几年银行经营状况较好,所以银行提了很多贷款损失的拨备,目前全行业拨备水平达到 180%多,远超国际水平。因此,降低拨备要求有利于加快处置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银行有更多资金实力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这条政策使我意识到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了战略出清阶段。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层已经主观的断定:中国银行业已经没有战略不确定,所需要做的是清理已经充分表现出来的问题,快速地结束这些问题,以便走入新周期。
该政策可以使银行在不降低当期利润的情况下,大规模计提不良资产减值损失。由于大规模处置不良贷款不影响当期利润,从而调动了银行业主动暴露坏账,主动核销坏账的积极性。也就说这个政策促进银行业主动的把坏账暴出来,主动的把坏账核销。这个政策就是呼唤坏账赶快显现,不要长期以潜藏的方式存在,搞的市场琢磨不透乱猜,也就是消除不确定性,给市场提供确定性。第二影响是如果银行已经没有潜藏的坏账,所有的坏账都报出来了,新的政策将使没有潜藏坏账的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放贷,增加了银行的放贷资金,扩张了银行的经营资源。这个政策无论对仍旧包含着潜在坏账的银行,还是对已经不包含潜在坏账的银行,都是有利于它们的经营。
更进一步需要追问为什么在此时中国银监会推出了这一用于鼓励银行业主动曝出坏账,主动核销坏账的政策?我们看上面风险表格。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实到了2016、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坏账率已经整体上相对停滞了。减值损失的计提规模已经开始大幅的增加了,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已经开始向上了。换句话说,在政策推出前,银行业也已经进入主动核销坏账的阶段。而且银行业主动大量计提了不良贷款损失准备金,拨备覆盖率已经开始回升!数据证明中国银行业最坏的阶段已经度过了,开始缓慢复苏。监管层在此次发布的这个政策,是从监管层角度,确认中国银行业最坏的情况已经表现出来了,问题不会再恶化了。银行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核销已经暴露出来的坏账,为此监管层通过政策支持银行业快速清理快速结束过去的问题,进入新周期。
以上数据和政策证明:银行业已经进入战略出清阶段。因此我认为银行进入了战略转折阶段,现在的银行处于战略拐点。愚蠢的资本市场看不出来。我在经历茅台大博弈的时候就体会到中国资本市场根本就没有提前预判基本面的能力,都是基本面已经表现了,还没反映过来,银行基本面已经发生战略拐点,银行已经到了鼓励核销坏账阶段,资本市场还在念叨不确定和风险。客观事实是:银行战略拐点已经来临,银行股战略估值修复已经开始,且会加速!
感谢市场的愚蠢,有心之人正是利用市场的愚蠢获利的!
北京凌通盛泰 董宝珍
2018年3月16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