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中间商赚取差价会计科目(去掉中间商赚差价的经济手段叫做什么)

被采访人:杨浩涌 瓜子二手车、毛豆新车创始人


来 源:罗辑思维(ID:luojisw)


正和岛(ID:zhenghedao)




提起“瓜子二手车”,你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恐怕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这背后的推动者,正是瓜子二手车的创始人杨浩涌。


杨浩涌是谁?他是中国最著名的连续创业者之一,曾创办两家几十亿美元的企业:赶集和瓜子。


同时他也是投资人最放心的创业者,最近几轮融资的金额分别是2.5亿、6亿、9.8亿和15亿,单位美元。投资人用整整近200亿元人民币的真金白银,表达了对杨浩涌的信任。


不过,杨浩涌也争议缠身。这跟他犀利的创业打法——闪电式扩张有关。因为他典型的做法是,凭借资本优势,大规模投放广告、获取用户,由此获得公司高速增长,进而逼迫整个行业都要跟上他的速度。


这就难免会引发激烈的竞争和抱怨。曾有人评价,杨浩涌进入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就会变得腥风血雨。同行纷纷把瓜子视作“业内公敌”,其他几家二手车公司的公关甚至还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反瓜子联盟”。


在种种喧嚣之下,杨浩涌究竟在思考些什么?铺天盖地的广告背后,是一套怎样的创业打法?支撑它的核心和底层逻辑又是什么?


得到APP总编辑李翔曾在2018年和2020年,与杨浩涌进行过4次深度对谈。他评价杨浩涌是今天还活跃着的思考能力最强的创业者之一,“看完这4次谈话,我相信,你就可以看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在不同阶段是如何拆解一道道复杂命题的”。


本文节选、精编自详谈系列丛书之一《详谈:杨浩涌》,正和岛经得到授权发布,希望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杨浩涌


01、好的创业者“借势”,更厉害的“造势”


李翔:我相信,行业外的很多人看你们,会认为资本在里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杨浩涌:因为我们这个盘子大,资本肯定会进来。毫无疑问,资本在每个创业领域都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好的资本跟人才梯队的建设、跟战略,应该是一个三角,相互推动往前走。一个好,另外两个跟着都好;另外两个好,这个也会好。你把它利用好,它对你肯定是加速的作用。


比如我们的广告攻势,都是在执行战术层面上利用资本建立的优势。资本是去建立更大优势的一个方式。因为我融10亿、你融2亿的时候,我肯定是压着你打的。压着你打让我规模更大,然后我会拿更多的钱继续打。这是战术层面必须要操作的。


商战里面,我们的第一原则是兵力原则,资本就是兵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商战跟战争很像,永远是拣软柿子捏。在军事史上,常胜将军为什么是常胜将军?因为他经常打“二打一”“三打一”的仗,所以他就是常胜将军。那些奇袭为什么是经典呢?因为太少见了。


李翔:是低概率事件。


杨浩涌:对,低概率事件。所以你要把这些想清楚,不要老想着奇袭,做差异化、做创新。


反过来说,可能今天的创业远远不是我做一款好产品,我做好自己,我的增速很快,就可以说我是赢家了。不是这样的。


通过产品来突破是好,但是你在商业里面,追求最大化盈利的时候,要遵循兵力原则,要这样去看。


所以我刚才说,我们融很多钱去压着对手,这是肯定要做的。任何一个公司都会用这个东西去做。但资本不要变成你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对手也拿10个亿,你就被它打掉了。


比如我们跟人人车交战的时候是资本战,那我跟阿里打、跟美团打、跟滴滴打的时候呢?就不是了。


如果这是一个浅层次的资本战,那你就很痛苦了。滴滴、美团这样的公司觉得,我砸个20亿美元就能进来。你看很多商战就是这样,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外卖的竞争,一补贴就进来了。


李翔:兵力原则,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只有像你这样的明星创业者才会讲的话。如果是一个普通创业者,他可能就不会这样讲。


杨浩涌:不是,我给你举个例子。创业的势能是很重要的事情,好的创业者是可以利用势能的,这跟明星创业者没有关系。


势能是什么意思呢?我一直觉得在商战里,最好不要打巷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是永无止境的,双方陷入了一场相互伤害的战争。


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在进入一个行业时,不应该只看自身的发展,而是同时要把头抬起来,看到市场的格局。


这一点我跟一个创业者也探讨过,他说不用看竞争,看自己的内核就行了。而我是觉得这两个视点都很重要,因为竞争决定你的资本,决定你兵力的投入。


进入一个市场,不考虑市场上有没有滴滴这种小巨头,我觉得那也过于理性了。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对手的护城河是什么,是不是值得进入,这些东西都要去看。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说的势能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是在有海浪和没海浪的地方划船,有海浪的话,海浪推着你走,你划一下,对手可能就需要划三下。


而不是大家拼谁的胳膊粗,那就比较辛苦了,那是拼执行力。最好的就是我胳膊比你粗,但我不跟你拼谁划得快。我划一下子就跑出去10米,你划三下才跑了3米,因为有浪推着我。这就是势能。它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


我举个例子,我们跟人人车的竞争。我们是2015年底从“58赶集”分拆出来的,A轮融资拿了超过2.5亿美元。然后大家就说浩涌是明星创业者,靠刷脸刷来的,拿了钱就开始猛砸。


因为人人车只砸了5000万美元,那我的钱是它的5倍,这仗好打吗?当然好打。2.5亿美元对5000万美元就是一个很大的势能,因为我可以让2.5亿美元不断地转化成对它的渗透。


比如在品牌营销上,因为我的量比它大,而且我这个估值可以让我做很多创业者不会做的事情,我会去找到比它更好的团队——这个肯定跟估值相关,好的势能也需要更好的团队把它转化掉。


同时我建立品牌优势,建立更大的规模,然后再去拿下一轮融资……这就是在滚雪球,越滚越大。我的雪球本身比你大,所以我粘到的雪就比你多。这就是我说的势能。


许多创业者拿到一大堆钱,舍不得花,这其实是错的。你要把这笔钱转化成更大的势能,找到更好的团队,投入到市场上去,然后把公司带到下一个阶段,跟对手拉开差距。你是要利用好这个大雪球的。


所以在创业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对手的时候,我是很紧张的,会想尽一切办法拉开差距,去掌握那个势能。而不是跟它打巷战。


李翔:这个势能是可以人造的吗?


杨浩涌:是可以造势的。也要看不同的阶段,好的人是借势,厉害的人是造势。造势就是说你利用资本去创造更高的势能;借势的意思是说,你本来就领先,你拿到更多钱回来。



02、“我更关注的是护城河”


李翔:你经常讲打仗这些词,是因为你总是没走过那个阶段吗?还特别迷恋打仗、竞争这种感觉。


杨浩涌:可能是有误解。跟“58”合并的时候,所有记者都让我聊聊两家的PK,恨不得挖点东西出来,所以就是被贴了一个标签。


而且我们这种打法相对比较彪悍,所以他们会说,你去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就血雨腥风的。之前都不打广告,现在这个广告打得铺天盖地。


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关注的是护城河。


包括势能也是护城河的一部分,势能帮助你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我们做的一切,去拿更多的钱,比较积极地打广告,高速扩张,这是大家看见的表面的东西,我觉得那个是不够的。


更深层次的,一个企业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护城河来的,要把它建得足够深。只有建得足够深,你才能利用核心竞争力把公司带到下一个阶段。到一个阶段建护城河,到下一个阶段再建护城河,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往上发展。


否则你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地方,会看见天花板,团队也会失去能力。有时候用这种方法也是在练我们的团队,让他们更有战斗力、更有活力,能够去进入一些新的领域。


我觉得企业就是这样的,发展是最好的护城河,是让企业有活力的最好方式。


李翔:跟这个国家一样,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杨浩涌:你只要不断地增长,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我觉得亚马逊、贝佐斯背后也是这个逻辑,我们也是这个思路。大家看到的是表象,我们关注的是成长。


李翔:你是为这个东西设定一个终局,然后倒推,还是靠过程不断往前推?


杨浩涌:我觉得每年都不一样。如果你问,我自己都看不清我的护城河是什么样的,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个大概的影子,中间有可能看到“不是”,我就会调整。


但大的初心是希望不断把战略、资本和人才使用好,不断地推进往前走。换个领域还是类似的想法。


……


李翔:你怎么判断一个事情或一个方向就是错的呢?有什么具体的指标吗?


杨浩涌:没有。我描述一下,去判断一个商业模式最终能不能走通,就好像你远远看见一个人,中间有很多雾,还离得比较远,那个人可能背对着你,你看不清楚他什么样,但你隐隐约约觉得应该是这个人。


你在慢慢走的时候,有一个不断地认为“是”或者“不是”的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说这个肯定是“好”或者“不好”。


所以你在走进“他”的过程中,不断用一些小东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再去推演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觉得可能这个过程是永远在发生的。


比如我们做新车,可能一开始就是直觉。我在线下跑了一圈,觉得做新车的公司一年做一两百万辆,如果它哪一天往外一迈(指进入二手车行业),不也有一两百万辆吗?


李翔:你是担心它们进入你的行业?


杨浩涌:是,这些公司在我们上游。后来我说这种感觉就像你在下游洗衣服,有人在上游撒尿,它在影响你。就是一个最粗浅的感觉。这个行业你需要去关注一下,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真正看了以后,你发现它们好像有一天真的有可能会对你产生威胁。


然后就会到下一个阶段,如果真做,你大概会盘一盘,需要多少钱,公司有哪些人可以做这些事。


……


李翔:你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浩涌:就现在这样挺好的。


李翔:你不想变成马云、马化腾那样的人吗?


杨浩涌:我觉得他们也是这样的人。他们在那个阶段不断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寻找新的疆土,再去扩展自己的边界。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我不认为他们跟我有什么区别。他们也在不断地建护城河,也在寻找新的模式,也在用增长来解决企业的很多问题。


李翔:你的意思是说,你之前讲了很多竞争打仗之类的东西,不是你很享受这些东西,它只是建立护城河的一个手段?


杨浩涌:对,我的目标就是建立更深的护城河,就是一种方式。


可能护城河不止有一条,最好的情况是,你先把城池建起来,别人看到你的城池很漂亮的时候,你的护城河已经修了10条,别人很难去攻。这种做法是我比较欣赏的。



03、“水只烧到95度就浪费了”


李翔:感觉你们已经是近几年创业打法最凶悍的公司了。


杨浩涌:很多行业都是这样。没办法,在这个行业,我们是后来者,总得这样去做一些决策。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跟风格有关。


有时候在“道”的层面,“快”反而是安全的。如果跟对手搅在一起,会很痛苦。你拿到钱,他也拿到钱,竞争太激烈了,所以最后你们俩谁都不挣钱(指公司因为竞争激烈而无法盈利),这是不安全的。


我觉得互联网公司守是守不住的。对于所有的公司,想要找某一个城市,或者某一个区域市场,通过守的方式存活下来都很难。


当年做“赶集”的时候,对手说,“我们不行了,我们就在上海稳住”,但也就稳了大概两三年。后来我们去打上海,在春节发动了一场攻势,整个上海一夜之间都是我们的广告,几个月之内就攻下来了。守是守不住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跑得快就是最安全的,因为这让我们在资本上获得了更大的优势。这两者并不矛盾。跑得快,导致我们身位领先,之后又可以得到更好的投资。


……


我们每年打几亿的广告。任何一个品牌,要想有足够大的穿透力,像“瓜子”一样在两三年内让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就需要在打广告上保持这样的体量。


我们自己总结我们的营销,里面有个效应叫“沸水效应”:水烧不到100度,烧到95度就是浪费。


烧到95度的意思是什么呢?只要不继续烧,就没了(指不继续烧,水就永远不会沸腾)。烧到100度,水开始开的时候,只要保持一个小火,就能一直保持沸腾。


用户对品牌的认知也一样。我觉得品牌的本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让消费者在成千上万的品牌里面能够记住你。在品牌里面有个最高指标,叫“无提示第一提及”。


这个怎么解释呢?我就问你,搜索你会想到谁?


李翔:国内肯定是百度。


杨浩涌:我想10个人有9个都会说百度,这是我没有提示你,你说出来的那个名字。第二个可能是搜狗,第三个可能是搜搜。


你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百度就等于搜索。购物你会想到谁?旅游你会想到谁?我觉得伟大的公司都是跟一个品类画了等号的。


我们的调研显示,10个人去买二手车,9.5个人知道“瓜子”,5个人首先想到“瓜子”,“瓜子”的无提示第一提及达到了50%。这是一个第三方公司的数据。持续再往下投,三五年或者更长时间,我们可能能到百分之八九十。


一旦这个形成了,哪怕对方跟你的体验差不多,也无济于事。就跟今天的百度一样,你做个一模一样的百度都打不倒它。


所以,我为什么说第二名、第三名很难守得住,就是我们刚刚聊到的势能。缺乏势能的时候,你划10下,对手划1下都比你快。我这么大体量,打了很多广告,可能亏钱比你还少。这又反过来影响到这个市场。



04、做事要算大账、看终局、懂用户


李翔:你开始做二手车的时候,应用了自己以往的很多能力。


杨浩涌:拿着个榔头去敲敲,看谁都是钉子。(笑)


我觉得,任何一个创业者刚开始都是带着一个榔头进场的,先敲一顿再说,发现没敲动,再看看怎么回事儿,然后造一个工具出来。这也是乐趣所在,因为它就是一个认知不断迭代的过程。


李翔:现在回头看,你觉得自己长出什么新能力了吗?除了在“赶集”时就已经有的那套营销、管理、产品等的能力之外?


杨浩涌:从能力来讲,首先就是做互联网产品,做流量,建立自己平台的能力。


另外,我自己对资本的认识比别人要好,要看得更长远一点儿。可能因为经历第二次,我对资本没有太明显的幻想。


有些人融资融很多钱会很激动,觉得很厉害,有光环和荣耀,我自己没有任何这种感觉。哪怕我们(2019年)拿了软银愿景基金的钱,我也觉得就是个融资吧。


资本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也有残酷的一面,你没有经历过就永远不知道。我自己有一个说法,如果是资本把这个战争挑起来,当发现继续投入没有必要的时候,资本就会来结束它。


这些东西,经历过一次合并,理解就会不一样,我们(“赶集”)也是被竞争对手(“58”)先拉开,然后又追回来,打得比较激烈,最后通过合并结束了战争。


所以,你看我一开始的时候就强调,创业者要有几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是终局视角,就是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想清楚它最后什么样、倒推回来要做什么,终局是跟市场格局相关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激进地去PK,竞争对手挺恨我们,也挺害怕的,因为我知道拉开距离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


很多互联网企业,一定是拉到一定规模以后,模式才能跑通。不然的话,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因为体量小,所以不赚钱;因为不赚钱,所以体量小。


而且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寒冬来了,一旦资本倾向你,你的团队也会更好。如果能看清楚这一点,你就不会纠结当时多花了1亿美元、2亿美元,都是值得的。因为如果走到合并的地步,那会是更大的一笔账。


拥有终局视角的好处是,不管是面对竞争,还是面对阶段性的挑战,你都会更坚定,不会那么纠结,不会一直想着我到底应该这样还是那样。


第二个视角是用户视角,就是消费者视角。我一直在说,任何一个市场,你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想这个事对不对、靠不靠谱,不要太去纠结C2B、C2C、B2C这些东西,这些不是本质。


本质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你到底创造什么价值。所以想不清楚的时候,从用户和消费者的角度去看,你就会无比坚定。


我最近在推一个事情。我们网站有很多流量过来,这样一个低频的用户过来的时候,会给他打一通电话。我就跟团队说,这个东西一定要改善,这是2010年前的方法,是非常低效的,是不应该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一个东西。


我很坚决,我觉得消费者不应该被骚扰,内在的原因是这样的。


最后一个就是财务视角,要算得过来账,要证明自己的UE(单位经济模型)是成立的。


05、好公司就是任何时候看都好贵,但随时买进去最后都赚钱


李翔:从自营到平台这个过程,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


杨浩涌:当时的触发点之一是,单一的模式,在疫情之下,抗风险的能力有限。


之前我跟你聊过线下店的数字化改造,这块我现在其实也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纯粹是探讨。


我觉得未来整个互联网会往上走。我在四五年前跟DST的尤里(全球最知名的投资人之一,他创立了投资公司DST,投资过脸书、京东、小米等公司)聊的时候,他说2030年整个互联网会基于现在的体量再翻10倍。


他有一大堆的理论支持,大概的说法就是2006年到2016年互联网的体量翻了10倍。2006年,市值百亿美元的公司就几家,几十亿美元的有几十家;到2016年时,千亿美元的有几家,百亿美元的有几十家,几十亿美元的几百家。


我自己看其实也是这样的。整个互联网领域,我觉得未来超过万亿美元的公司会有几家,现在已经很清晰了,腾讯、阿里肯定是。


这两年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未来市值千亿美元的公司可能会有几十家。这个事在几年前大家是不敢相信的。这些能过千亿的公司,我自己判断其实都在万亿赛道上。


万亿赛道其实没有多少。如果你去看会发现,一万亿的话,需要实际人均每年消费1000块钱。用人均1000块钱去看,符合万亿赛道的,无非就是教育、汽车、生鲜、服装、餐饮,我觉得未来医疗也是一个。


这些万亿赛道上的头部公司都有机会发展到市值千亿美元。用这个逻辑去看的话,你去抓这些赛道的头部公司就行了。


我自己还有一个观察,就是上市才是开始,比如亚马逊。亚马逊在历史上任何时间点都让人觉得好贵,但是投资者在历史上任何时间点进去都赚钱了,因为这个赛道太大了,它有很多发展生态和延展的机会。所以,它在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它还有一个特别长的周期可以往上跑。


刚才说上市才是开始,其实往往在那个时候,公司会有一个超出普通互联网公司的溢价。你觉得它PE过高或者PS过高,都是刚才说的这个原因导致的。


所以,你永远会觉得它的股价怎么就这么贵。但如果你拉出时间线来看,就会发现什么时候进都可以,它都会跑出来。这是从整个行业来看的情况。


今天比较火的赛道都是万亿赛道。如果从投资的角度分析,我还有一个观点:如果它是一个万亿赛道,那它其实就有分层的机会。也就是用户需求开始分层,小赛道可能一家公司就都吃掉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领域,VIPKID做的是一对一;往下,火花思维,还有豌豆思维,做的是一对多;再往下,还有作业帮、猿辅导、跟谁学。


我们认为这些公司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用户的ARPU值(指的是每用户平均收入)挖掘到极致。你做这个人群,这个人群很难跑到上面去(指的是从大班课程的用户变成更贵的小班课程或一对一课程的用户)。所以你在这儿做了数学,他觉得不错,那他也可能会买语文和英语。



06、绝大部分创始人摔跟头,是因为“太懂了”


李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影响吗?因为过去一年多确实还是挺折腾的。


杨浩涌:创业者永远处在一个轻度焦虑的状态,你总在担心一些事情,好像是在以轻度的焦虑治愈未来的不确定性。你对事情有个判断,后来发现它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就会根据大环境做一个动作去调整。


李翔:包括像从去年的调整到今年(2020年)的降薪,肯定会带来一些人员的流动吧?


杨浩涌:肯定会。降薪只有两个月。即使没有疫情,不降薪,可能也会有人员流动,除非你在腾讯的游戏部门,确实待着挺嗨的。很多公司,包括一些明星公司,它们受到的冲击也很大。


我是觉得在任何一个公司,你都不能指望所有人干超过5年、10年,这永远是个比例问题,就跟再好的车也有一堆人报问题一样。


无论是市场差的时候还是市场好的时候,员工几方面的诉求都要被满足,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长期来看,还有成长的问题。


如果他在这个公司干活的时候很嗨,更深一层还有信仰的问题。我能解决的是干活嗨不嗨、会不会有成长的问题,在意这些东西的人对另一块在意的就会少一些。


李翔:你现在会把主要精力花在什么地方?


杨浩涌:我觉得创始人有几个工作,除了资本、搭团队或者一些大的战略之外,要在变革比较大的地方多费心。我那天看了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写的一本书,里面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创始人是推动变革的一个核心力量。


他说,改变不是说你脑子想好了,大家就往前去推了,其实在这些大的变革推进的时候,你要盯得很细,否则会摔跟头的;反而是那些上了轨道的,你不用太在意。


李翔:我在网上看到,2019年融资的时候,你给员工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你会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你最核心的工作。


杨浩涌:是的。我是在践行这件事情。我是公司HR的头,我一直在说创始人要走出舒适区,一直做自己擅长的东西是会吃亏的。绝大部分的创始人摔跟头,一定是因为他们懂销售、懂产品,就一直在找销售、产品有什么问题。


组织和文化这件事情,或者说HR,都是要靠一把手的。你请再厉害的人,如果你没有投入很多时间去参与,即使有HR领域的专家,也会捉襟见肘的。


文化的本质是一样的,组织力第一,看重长期利益,鼓励帮助他人,其实都是因为员工天然不会这么做,所以才要不断强调。


这些东西如果不跟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挂钩,不跟日常的培训串联,包括创始人的性情,是不是真看重这个事,都很难做好。因为组织其实是创始人的事情,没有诀窍,就是花时间。


前两天视频号比较火的时候,好多人转马斯克的话,各种人点赞以后,视频就被推到我这儿来了。他说创业就是一边嚼着玻璃,一边凝视深渊,永远面临不确定性,随时要“挂”。


嚼玻璃就是说,你做的事情不是你愿意去做的,而是你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你觉得这件事情重要,不管你怵不怵、会不会,你都得去干。我觉得我做得挺好的,不想去做也还是会去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