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高山移民安置房地产税收政策(移民搬迁安置房有关政策)


这是一片孕育未来的土地。


华灯初上,滨港移民小区的万家灯火,在山海间勾勒出蓬勃张扬的活力,近海公园内居民徜徉嬉戏;镇区人民广场、西瀛大街、昌明街周边夜市排挡,人们摩肩接踵,时时爆发出欢笑声;循环生态工业园区,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工业企业鳞次栉比,机声隆隆不绝于耳;文化古村里,非遗雅集描摹竹乡新韵……


一个新时代美丽小城市、一座百亿级工业强镇、一处绿色智造港湾,愈发清晰地呈现在大家视野里,昔日“一穷二白”的象西边陲小镇,一方潮涨潮落的荒滩海涂,历经淬炼后,已然成为富美象山的样板区以及展示半岛象山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美丽窗口。


2020年,西周镇精准高效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跻身浙江省镇域经济发展榜第9位,综合实力继续保持浙江省“优”等区间、象山县镇乡首位,“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今年1月至5月,完成财政税收4.05亿元,同比增长15%;全镇工业总产值79.3亿元,同比增长33.6%。


当下,西周镇正以打造“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工业特色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为目标,擦亮“产城融合”“绿色生态”“文旅交融”三张新名片,为“一体两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智造港湾小城市赓续新的发展篇章。


产城融合 提升“富美西周”新高度


西周镇“八山一水一分田”,唐朝中期就已有人迹,宋时为象山半岛陆路联通外界的交通要道,清中期鼎盛,成为象山至宁波的驿道。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作为象山第一工业强镇,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成为了象山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活样本,形成了以汽车配件为龙头,新型建材、食品机械等为支柱,塑料模具、家居用品、电力器具为依托的产业群,202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不过,城镇建设的短板也显而易见,面对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密集度低等“先天弱势”和群众对于城镇建设要求的日益提高,镇党委政府坚持“北拓南优、产城融合”思路,优布局促联动,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新模式,为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从西瀛大街到昌明路精品街、大型超市,从滨港移民小区、西周镇“汇川佳苑”两改房项目到新城商务区,从拔地而起的精品楼盘到设施齐全的六星级幼儿园和星级酒店……这些,都见证了西周从山海小镇到省级小城市的蜕变。


“一座城市的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口集聚的变化。”谈及百年巨变,西周镇党委书记张茂豪如是说。欠发达山区儒雅洋片区的高山移民项目,成为该镇近年来推进“产城融合”的一大亮点工作。


年过五旬的于辉华是蒙南村人,2018年经公开申购摇号,认购了镇新区的汇川佳苑小区一套63平方米的公寓房,当年7月,就完成装修搬入了新居。“一厨一卫一厅两室一阳台,一家人居住无忧。”他介绍,老家地处山区,交通、就业、孩子上学多有不便,连手机信号也时有时无。移民到中心镇区后,小区附近就有超市、商业街、幼儿园,周边还有不少企业,工作生活两不误。


最让于辉华开心的是,得益于山区移民的政策优惠,他的新房总价不到16万元,比当时镇区普通商品房便宜了一半多。据悉,随着高山移民项目的不断推进,截至目前,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还有儒雅洋片区16个高山自然村的500余户村民。


西周城镇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镇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工业开发,实行“一片一区拓展”的办法,进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此后,围绕现代化智造港湾小城市建设目标,东拓城市功能配套,西构临港产业新区,北扩生态宜居新空间,进一步拉开发展框架。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吸引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数据统计,近5年来,全镇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土地面积达85872平方米,购买商品房日渐成为西周居民消费热点。


2020年以来,西周镇锚定高质量城市建设方向,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深度对接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案,第二轮《西周镇小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通过省级评审,美丽城镇创建方案获评市级优秀。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工程,继续稳步实施儒雅洋片“生态移民”,“向美而生”打造新时代美丽城镇,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也基本形成。


以绿为底 擘画“生态西周”新蓝图


工业是西周的产业之魂,也是西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象山半岛改革开放的先行军,近20年来,西周的工业总产值持续保持象山县的三分之一,牢牢占据象山县乡镇工业领军地位。如今,随着智造港城建设的深入推进,西周工业以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为引领,不断迈上新台阶。


6月初,坐落在西周工业园区的宁波威霖住宅设施有限公司与中国联通宁波市分公司签署“5G 未来工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后续,该公司将以打造“未来工厂”为标杆、“5G 工业互联网”试点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开启绿色智能制造新的征程。


不仅是宁波威霖,在西周规上企业,喷涂、装配、焊接、铸造等流水线生产上,精细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已成主流。从产品到工艺,从生产到管理,一个个企业的技术升级,驱动西周工业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再向绿色智造提速发力。


通过“智能 ”“绿色 ”,该镇一批锐意创新的企业占据了多个细分行业高地,涌现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隐形冠军”“单向冠军”。在宁波市制造业“亩均论英雄”企业排行榜中,西周多家企业位列榜前50名,象山县工业企业“亩产英雄50强”评比中,上榜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列首位。


招商引资是西周做大经济规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这些年,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该镇却始终没有降低环境保护的“硬杠杠”。用“绿色招商引资”推进绿色发展,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是西周的坚持和目标。


5月29日上午,宁波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西周镇循环生态工业园举行。该项目总投资约51亿元,分三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以第三代秸秆乳酸为核心标志的年产30万吨乳酸、20万吨聚乳酸、10万吨聚乳酸纤维的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108亿元,利润22亿元,税收14亿元。


据悉,聚乳酸是近年来产业化发展最快的生物降解材料,亦是公认的可完全降解的、安全的高分子材料,可替代传统的塑料使用。可以预见,宁波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将为西周乃至象山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环保、新材料产业之都,开启历史新篇章。


绿色生态发展不仅在工业产业提质增效中蔓延,也在西周城乡统筹发展、人民群众的心中延展。天蓝水清,城美村秀,山海如梦,田园入画;美丽村社、美丽廊道、美丽港湾交相辉映,蔚然成荫……西周,从未辜负这天赐之美!


特别是今年4月以来,该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三清三美”专项行动为抓手,制定《西周镇城乡品质提升“三清三美”行动实施方案》,突出智造港湾风景线、儒雅山水风情线等线路打造,梳理相关工作任务清单,落实对账制、督查制、销号制等工作制度,形成工作闭环。同时坚持全域整治、全民参与,全面提升城乡品质,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美丽西周建设。


文旅交融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夏至过后,暑气渐长,相比城区,地处儒雅洋片区的老村却十足凉爽:连绵起伏的广袤竹山、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宅……吸引一波又一波县内外游客的驻留。而对于23岁的郑开元来说,最让他流连忘返的还是大山里独具特色的美食和人文风情。


郑开元是地道儒雅洋片区人,出生在涧溪张村,只是少小离家,热爱美食的他,大学期间,便前往迪拜,在当地一家米其林餐厅学习,之后获得高级厨师、高级面点师的称号。回国后,又先后到杭州、上海学习料理。


原本以为自己会立足上海,在高级料理的道路走下去,老家风味独特的竹乡民俗和特色美食,却让郑开元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去年,他试验性推出的传统老月饼系列产品,受到市场认可。今年郑开元再接再厉,组建专业团队,口味和包装两手抓,目前相关品牌包装设计注册工作正稳步推进。


“根据不同年龄层消费群体的偏好,我们传承并改造一些传统美食,如青麦糕、竹笋团、米馒头、灰汁团等。”郑开元说,包装设计上,则会融入家乡的竹编、竹刻等元素,让广大游客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竹乡古村的人文魅力。


西周镇是象山“竹(笋)之乡”,拥有16.9万亩山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75%。尤其是儒雅洋山区,既享有千年古驿的美誉,又拥有蒙顶山“日月同辉”的天文奇观,近10万亩浩瀚竹林勾勒出了独特的山区休闲旅游风貌。


其中“耕读传家,儒生雅士辈出”的儒雅洋村较为完整地保留29 处、5.6 万平方米的明清传统建筑,成为西周镇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区。结合这一资源禀赋,该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脉,传承非遗经典,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对该村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性修复,千年古驿风华再现。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近年来,随着乡贤“雁归”工程的推进,吸引不少文艺界的乡贤回归乡,大家积极挖掘特色文化,成立工作室、文艺馆、创作基地,为以竹为媒,培育古村新业态,通过乡俗文化、乡村旅游赋能,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古村活化利用振兴之路。


“最高峰日接待游客量达到2000多人次。”儒雅洋村简舍知秋竹刻馆负责人朱宏苏介绍,每逢节假日,他与村里的多名乡贤志者就化身义务“导游”,忙得脚不沾地。连带村里的农家乐经营,笋干、点心等特产销售也是一片向好。


同时,该镇进一步做精“儒雅山水”风情线景观带,将片区美丽乡村串点成线,打造竹乡非遗饮食文化基地和非遗传习中心,结合竹笋节、“竹文化”旅游节、番薯烧酒文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带动全域旅游发展。而顺应“直播带货”“云端购”新业态新模式变革,“西瀛民食”“蒙溪食语”等一批西周品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据初步统计,近3年间,单儒雅洋片区就已累计接待游客已超15万人次。


5月底,西周镇还上榜第三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下一步将围绕“有竹生活”创建主题,重点突出竹文化,从区块建设、产业融合、队伍培育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提升非遗小镇品质品位,赋能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