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固定资产折旧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论文4500)

1965年建所时来所工作的部分干部职工


第一排:侯敬承


第二排左起:金洪斌、郭振刚、王允培、金连安、胡晏、张训珠、石守文


第三排左起:秦凤岐、冯学明、郭义田、董春台、刘军、原继增、万向东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拓未来。在天津消防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这样一群青松傲骨、品格高洁的开拓者,他们用一生的担当铭记红色初心,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曲信仰之歌;他们用一生的奋斗,点燃了一簇簇信仰之火。峥嵘岁月镌刻着他们奋斗的足迹,光辉历程承载着他们不朽的精神,他们是大家口口相传屹立不倒的“十八棵青松”,创造了我国消防科技事业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致敬天津消防研究所的奠基者们!


凌霜傲雪 百折不挠

1965年2月,春寒料探讨峭,在渤海之滨的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伴随着一纸《公安部关于建立上海、天津、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的通知》,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从五湖四海聚集起来,自此,开启了新中国消防科研自主创新的崭新时代......


两间化验室,几个瓶瓶罐罐,真可谓是白手起家。几个年轻人自己动手报告,改造一幢楼房,建起办公室、实验室、资料室,购置仪器设备,订购国内外有关刊物和资料,在王兰庄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了消防试验场。就这样,我国的灭火剂、灭火器材和石油灭火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从这里蓬勃起步了。可是不久后,随着“十年浩劫”影响的不断扩大,天津消防研究所的各项业务遭遇重创,刚刚起步的消防科工作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实验室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试验仪器生锈了,试验场荒废了,研究所几度陷入被解散的危急局面,除了18名公安部在编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被下放外,其余职工全部被下放到工厂劳动。


然而,这一切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18名年轻人为消防科研事业奋斗的决心,他们轮流充当炊事员,轮流值班看守试验场,使得消防本科研究所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依然傲然挺立。在保留与撤销研究所的斗争中,18名年轻人不忍心看着刚刚建立起来的消防科技事业被毁掉,几次派代表找到国家科委反映情况,据理对力争,申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斗争,撤销研究所的阴谋最终破产,消防科技事业的星星火种总算是保住了。


自立自强 坚韧不拔

消防研究所的全体同志在政治压力大、工作条件差的情况下,身居陋室,丹心向党,坚定而顽强地开展消防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


1973年成功研制了1000立方米油罐烟雾自动灭火装置,并经鉴定正式投产;


1973年试制成功改性钠盐干粉灭火剂;


1975年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CF110型干粉消防车,试制成功扑灭轻金属火灾用灭火剂和灭火器配套装置,在扑灭四川省泸州合江4号天然气井的井喷火灾战斗中,应用CF110型干粉消防车和红卫912灭火剂,仅仅用了20余秒时间就扑灭了大火,保住了气井,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通令嘉奖;


1976年成功研制5000立方米氟蛋白泡沫液下喷射灭火装置系统和2000立方米原油、柴油油罐烟雾自动灭火装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成功改制背负式干粉灭火器,成功研制出二氯一氯一溴甲烷灭火器手推式灭火系列;


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天津消防研究所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和奖励,被评为先进集体。


一串串数字诠释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丰富内涵的不倦探寻,昭示了他们为祖国消防科技事业奋斗不止的人生第一要义。


回望来时路,郁郁满芳华。他们有砥砺前行、爬坡过坎的坚韧和勇毅,他们如同一座丰碑,镌刻着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精神品格;他们如同一坐灯塔,照亮了继往开来、壮阔豪迈的前进道路;他们如同一团火焰,点燃了坚定信仰、洞见光明的科研之光。他们是榜样,是楷模,是对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我所发展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日月春晖渐,光华万物新。竭尽所能为祖国科研事业发光发热是他们的无悔选择,他们用潜心钻研、默默奉献,在青年科技工作者心中播下了“科学家精神”的种子,让“奉献”与“责任”青年人内心深处悄然生根萌芽。他们用数十载的勤勉奋斗和矢志不渝的责任担当无声地传递着消防科研精神的磅礴伟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本文记述了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中12名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万向东


万向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3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公安部部级津贴,2001年3月退休。在职期间,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原公安部消防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荣立公安部个人三等功。


1965年8月,万向东同志从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炼制专业毕业,分配到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他积极争取机会,敢闯敢试,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打开局面。1966年,他有幸参与公安、石油、商业三部联合组织的石油灭火中间试验任务,为油库火灾拓展了新的灭火手段。1开题967年,万向东受原公安部消防局指派,和另两位同志参加了石油部组织的长岭炼厂进调方案设计调查,他系统地总结出炼油厂发生火灾的原因、进调后在消防上出现的新矛盾以及该厂在安全上存在的隐患问题。


1970年,天津消防研究所遭受巨大冲击,万向东被下放至天津市化工局,他笃行不怠,抓紧一切时间,在下放期间参与了天津市石油化工加工方案调研、天津市第一石油化工厂炼油分厂安全问题调查、天津市河北药厂油罐爆炸事故处理等工作,通过大量的现场走访及调研,他发现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消防科研的短板日益凸显,在接折旧下来的日子里,他夜以继日开展消防科研工作,磷铵干粉灭火剂、改性钠盐干粉灭火剂、7150灭火剂等一大批科研成果相继落地,并承担了空气泡沫灭火5000m汽油罐火灾中间试验,GPC480和960高背压泡沫生产器及5000m氟氮泡沫液下喷射灭火系统中间试验的研究任务。


在承担“6201”表面活性剂中试项目期间,万向东同志题的第一时间着手开展调研与开题工作,提出最初的工艺设计方案。他负责的ybp-3化学泡沫灭火剂的中试,生产了十万副灭火剂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打开了向全国推广的新局面。该项目的完成终结了MD313进口的局面,保证了氟蛋白泡沫灭火剂、抗溶泡沫灭火剂、高倍数泡沫灭火剂和ypb-3化学泡沫灭火剂的生产,为我国石化企业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为了推广6201产品,同时结合化学泡沫灭火剂量大面广而YPB灭火剂成本高、推广有困难等现实情况,他毫不迟疑,积极向所党委建言献策,组织了YPB-3中试生产,为全国化学泡沫灭火机用灭火剂的换代打开了局面。


在1987年开展的中日联合大型石油火灾灭火试验中,他担任试验项目组长,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全油层汽油液下喷射灭火试验,他编写了20余万字的技术资料,得到多项重要参数,为油库设计防火规范制修订提供了依据,完善了液下喷射的应用技术,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天津消防研究所工作的36年里,他一直潜心于灭火剂、6201表面活性剂、阻燃技术、灭火机理、固定灭火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多次主持国内外大型石油储罐全油层液上液下喷射灭火系统应用技术的研究,把我国油罐火灾灭火技术推向新高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协调各方组建天津消防研究所咨询服务部和科技开发部后,他组织科技人员先后对全国近60个典型消防工程开展设计、安全、维修、调试工作,组织开发了火场检测仪器问题箱,消防工程检测箱,6201表面活性剂,D25、D05、1211及1301灭火系统,高效木材阻燃剂、织物阻燃剂、聚磷酸铵阻燃剂、防火密封条,解决了6201三废再利用,为提升国内消防现代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项目投产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克服原料紧张、工作环境差、资金不足、劳动强度大的困难,狠抓技术改造,降低总体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了消防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万老已年逾杖朝,平日在天津所的办公区依然经常可见他的身影,步伐矫健有力,遇到大大小小的技术难题大家都乐意向他请教,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年轻人万老都要问一问最近在研究什么项目、所里的发展好不好,他说:“我不是来指导的,我只是经常回家看看,这里是我一生战斗的地方,我离不开它,我的根始终在这里。”他用真情关心着天津所的发展,看到天津所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81岁高龄的万老饱含深情地说:“曾经我们这一辈人创造了几个第一,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天津消防研究所还会是世界第一!”


青松寒不落 碧海阔愈澄——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金洪斌


金洪斌,男,回族,中共党员,1941年8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2001年6月退休。


从事消防科技工作的36年里,曾主持完成科研项目十余项,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原公安部消防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专著15篇(部),撰稿总字数约55万字。他作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氟报告蛋白泡沫灭火剂及液下喷射灭火系统中间试验”荣获1978年国家科技大会奖,“地下大型商场火灾特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消防设备全书》中第一编“灭火剂”编写任务近40万字,全面且系统地论述了灭火剂的原理及应用技术,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经验提出了若干新论点、新方法,对消防科研、教学、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持完成了三项大型油罐灭火技术研究,试验数据被国家规范采用,有效促进了液下喷射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促进了蛋白、氟蛋白泡沫灭火剂的推广普及,使得同类产品质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实现了产品更新换代,在国内大型石油产品火灾事故的扑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负责全所科技开发管理工作期间,金洪斌同志制定并完善各项科技管理制度,调整“四技”中试生产和消防工程的关系,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年内推广科研成果近百项,组建了6个技贸公司,组织了多项消防产品中试生产和200余项消防工程,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在职期间,金洪斌同志曾任中国消防协会石油化工防火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消防标准技术委员会灭火剂分委会副主任,组织审定了大批技术稿件、论文和技术标准,并组织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为促进石油化工防火领域的学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光蹁跹,岁月可鉴。在多年灭火剂和石油化工消防技术研究的科研探索中,金洪斌同志用数十年的爱岗敬业、干事创业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如今,退休后的金老依然时刻关注着消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是党培养了我,我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听党话、跟党走,一辈子做忠诚于祖国消防科技的战士。”


回望在消防科技领域奋斗的历程,金老动情地说:“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不畏艰难、甘于寂寞的精神,更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永不停止创新探索的脚步,盼望新时代的消防科技工作者能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爱所奉献,在我国消防救援科技领域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绚烂篇章。”


何当凌云霄 直上数千尺——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石守文


石守文,男,汉族,1940年7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消防规范研究室副研究员,2000年7月退休。


在数十载的消防科研工作中,他在石油化工机械、石油化工消防、消防工程及消防规范编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承担石油及其产品储罐烟雾自动灭火技术等方面的多个研究项目,曾荣获国家三等发明奖、国家科学大会奖、第36届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学进步一等固定资产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公安部消防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在职期间,他曾负责质检中心构件试验馆的基建工作。作为基建组长,石守文同志全面负责技术工作、材料准备、设备调试和施工等全面系统工作。他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连续数月的不懈努力,高质量如期完成了基建任务。在主持燃烧试验馆基建工作时,由于施工工艺复杂,试验馆屋顶等多处采用新材料,施工难度比较大,给基建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保质保量完成了基建任务,亚洲最大的综合性试验馆在天津消防研究所顺利落成,依托该项目申请的公安部重点课题“试验馆及测试系统的研究”项目,也荣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承担质检中心固定灭火系统检测部车间改造项目期间,作为课题组长,他责无旁贷,主动承担起施工工艺、土建、水暖、电气、室内装修、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的全部重任,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并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参与编写的《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也获得公安部领导的高度好评。


“刚到天津消防研究所工作时,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当时我对们这群年轻人,在王兰庄建起了第一个试验场,是亚洲最大的消防试验场,当时很多国外消防科研专家都来参观,非常厉害的!”提起这段往事,石老脸上浮现出藏不住的自豪之情。



他曾开题感慨道:“我还不算很老,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发挥一些作用的。”已经81岁高龄的石老,心中依然牵挂着无比眷恋的消防科技事业,他说:“我还要发挥余热,把消防科技事业做得更好。”石老的这番话闪现出的是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是永不止步的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崇高境界。


坚韧不拔 高耸入云——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郭振刚


郭振刚,男,汉族,1943年12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科技开发总公司助理研究员,2003年12月退休。在职期间,曾获天津市公安局嘉奖4次,获国家级奖1项、公安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公安部消防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在天津消防研究所工作的38年里,他始终以满腔热情投身消防科技事业,在灭火药剂、防火涂料、阻燃技术及材料、耐火构件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三十余载的消防科研实践中,郭振刚同志须臾不忘学习消防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时刻关注灭火药剂、阻燃材料和耐火构件方面的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他在轻金属灭火剂及灭火机具、大型油罐油品的灭火试验和辐射热测定技术等方面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为我国军工企业的轻金属火灾事故扑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石油化工及油库消防规范的制修订、消防救援部门的扑救油罐火灾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基础实验数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天津市铁质烟筒供应紧张,郭振刚同志针对这一状况主动申请“取暖炉阻燃纸基烟筒”科研项目。考虑到纸基烟筒以草纸板为原料,易燃性强,必须进行阻燃处理。他知道,阻燃粘合剂的质量水平是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他在粘合剂的研发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做了大量的试验工作,成功地将水玻璃进行了改性处理,最终研制出粘结强度高、阻燃性能好、固化快、硬度强且适用于纸烟筒的粘合剂。这个项目顺利通过技术鉴定后,大量投入生产,缓解了天津等很多北方城市冬季取暖烟筒供应紧张的状况,天津日报等媒体对此科研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郭振刚同志在玻璃钢阻燃本科剂的研究方面下大力气、做真功夫,作为项目技术骨干,他认真进行配方筛选,多次进行性能测试,最终采用时下国际先进的水合氧化铝的微胶囊技术,通过对水合氧化铝进行微胶囊化,提高了其在高聚物材料中的填充性能和分散性能,该阻燃剂在有机玻璃钢中应用可使玻璃钢制品氧指数超过50,这一数值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荣获公安部消防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郭振刚同志主持的“BFG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研究,中试生产的产品经国家检测中心检验,并通过技术生产鉴定,该产品应用于“小浪底水利枢纽万家寨水电站工程”,受到工程指挥部领导的高度好评。他在牵头负责“风管耐火技术的研究”项目时,积极与生产协作厂家合作,为所内节约了2/3的课题经费。他与项目组成员齐心合力,协同攻关,经过40余次配方的修改与试验,试制出性能良好的硅酸钙防火板材,且与国外防火板材性能相当,大幅提高了我国在风管耐火技术领域的研究和生产水平,缩小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为我国相关消防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退休后,郭老依然关注着一生所爱的消防科技事业和挚爱的天津消防研究所发展,他说:“人的一生追求着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对于一名消防科技老兵来说,坚守科技报国的初心就是我终生无悔的选择。”


凌雪傲霜 百折不挠——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原继增


原继增,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月出生,1965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科技开发总公司研究员,2000年1月退休。


在职期间,原继增同志曾主持完成4项科研项目,一项发明专利,参编著作4部。在主编《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期间,为了收集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数据和标准规范,他带领编制组成员,南下广州,北上大庆,西到兰州,东至秦皇岛,赴多地开展广泛的实地调研,对多个省市的7个炼油厂、10个化工厂,18个油库,9个码头进行走访,撰写了10万余字的调查报告,编写了规范大纲及85%的条文说明,该规范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参与部分章节编写的《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论文等奖。他审阅了消防标准化第二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定灭火系统部分标准20余项,参与编写《消防设备大全》《建筑防火材料与设备大全》《防火手册》《油罐灭火技术基础》《消防工程设计、维护管理手册》等著作的部分章节。


在祖国消防科研事业的起步时期,大量研究资料处于空白阶段,没有技术支援、没有图纸资料、更没有标准规范,原继增同志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凭借对科学真知论文的执着追求,亲历了消防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的全过程,他无怨无悔把最好的青春和最美的年华奉献给祖国的消防科研事业,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正如原老自己所说的:“我只是科技战线上的一名小兵,这一生都告诉自己要以实际行动把本职工作做好,永远不忘记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退休后的原4500老一直牵挂着自己奉献一生的消防科技事业,当提到在天津消防研究所年和老战友一起艰苦奋斗搞科研的岁月时,他依然会热泪盈眶。他殷切地期盼自己挚爱的天津消防研究所能勇立潮头,衷心地期望祖国的消防科技事业越来越强大。


岁寒终不改 劲节幸君知——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金连安


金连安,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3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政治处副主任、助理研究员,2004年3月退休,在职期间多次获天津市公安局嘉奖。


作为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金连安同志始终铭记着入党时的初心,在工作生活的各方面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消防科技工作战线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走上工作岗位初期,他克服所学专业与工作实际的巨大落差,虚心地向同事和前辈学习,加倍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快速熟悉岗位工作;他服从所党委安排调到试验场工作后,克服困难,抓紧时间掌握试验场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将试验场原本杂乱的账目和仓库整理清楚。那时,他因中耳炎需要住院手术,但考虑到试验场人手少、任务重,他仍然强忍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用焦裕禄精神激励自己。


在消防化工专业技术领域的科研实践中,他参与了空气泡沫石油罐火灾中试、化学干粉灭火机研制、天然气井喷灭火、5000m油罐火灾研究、喷粉灭火器的改制、5000m原油氟蛋白泡沫液下喷射灭火系统研究、原油储罐火灾油层热波特性等多个项目,其中2项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主持阻燃橡胶密探讨封条的开发科研项目时,从压胶机、硫化机、锅炉的安装调试运转到投入生产,从原料及生产人员培训,从配方的反复研制到实现批量生产,再到联系产品推广销售,他将所有的担子扛在肩上,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收集资料,一年来的节假日他从未休息过。


他在负责质检中心技术管理工作期间,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对受检产品的检验、验证、颁发生产许可证及质量认定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在“1211”“碳酸氢钠全磷化干粉”及各型泡沫灭火剂的检测管理方面开展受检样品的抽取、手办、保管、处理及检测报告审核、发送、上报、收费等对外服务等工作。


在上世纪80年代及退休前,按照所党委安排,金连安同志负责人事管理工作。他顾全大局、默默奉献,几乎承担了人事工作的全部重任,从干部职工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福利发放、工资调整、转正定级到离退休职工管理、家属医疗、困难补助,他都一力承担。根据研究所发展需要,他合理安排干部职工的具体分工,及时办理人员调动手续,并按计划积极申报选调适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来所工作,为充实研究所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牵头组织开展人事信息计算机化,将全所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干部和行政干部的分布情况录入计算机,编码准确率达到99%,受到天津市人社局的高度赞扬。



回顾一路来走过的艰辛历程,不管身处科研岗位、职能岗位还是检测岗位,漫漫岁月里,金老为消防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如一。


千磨万击还坚韧 艳梅凌寒独自开——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苗稔艳

苗稔艳,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质检中心助理研究员,1999年1月退休。在职期间,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在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苗稔艳同志先后参加了“改性钠盐干粉”、“轻水泡沫灭火剂”“氟化学泡沫灭火剂”“粉末型YPB化学泡沫灭火剂”“YPD化学泡沫灭火剂”等多项研究课题,其中“轻水泡沫灭火剂”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粉末型YPB化学泡沫灭火剂”获公安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她工作态度认真,作风严谨,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其中在“粉末型YPB化学泡沫灭火剂”的研制工作中,她积极参加灭火关键组分的加工和灭火试验,负责各项物理性能的测试,该项目技术转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获公安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在“YPD型化学泡沫灭火剂”的研制中,苗稔艳同志参与配方筛选和灭火试验,负责性能测试,填补了我国采用化学泡沫灭火剂灭酒精火灾的空白,“她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经常帮助群众,谦虚谨慎。她总是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真正起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曾经同事们对她的评价。


苗老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影响着天津消防研究所的青年一代,她希望能把消防科技事业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为实现消防救援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接续奋斗。


森耸上参天 柯条百尺长——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肖炳杰


肖炳杰,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9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消防规范研究室副研究员,1996年9月退休,在职期间,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36届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


在三十余载的职业生涯中,肖炳杰同志始终战斗在消防科研一线,在烟雾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剂装置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他承担的新型烟雾灭火剂及灭火装置研究,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在新型灭火装置的设计、制造、设计、计算、新型灭火剂研制和各项技术4500指标确定及测试方法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解决了新型灭火剂加工工艺问题,确定了烟雾灭火剂生产中气体水蒸气的测试方法和指标,解决了烟雾灭火器中心引燃装置引燃导火索的捆绑方式问题,对烟雾灭火剂的灭火效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他牵头完成的2WW-3型烟雾自动灭火装置研究,解决了因烟雾灭火剂初始引燃面积过大发生爆炸的问题,在全国多省市多家消防企业中广泛应用,为国家节约开支近百万元。他还主持完成了罐外式烟雾灭火装置研究、2WW-10型及2WW-12型扑救700m汽油罐火灾研究课题、烟雾灭火剂成型技术研究课题等多个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天津市民用建筑住宅发生多起烟道串烟事故,数次造成人员伤亡。经多方协调沟通,肖炳杰同志牵头与原天津市房产住宅科学研究所合作,联合攻关市级科研项目“多层住宅独立烟道检验及评定方法”,起初采用天津消防研究所提供的烟雾灭火剂检验烟道串烟问题,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后期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受制于烟雾灭火剂价格昂贵及性能的特殊性因素,合作单位提出联合研制价格更低、更符合烟道检测要求的发烟剂,经过七八月的不懈努力,他终于研制出几十个配方,后经反复筛选,得到最佳配方,在实际检测烟道中效果良好,且比使用烟雾灭火剂节约30%-40%的原料成本。



谈到新时代消防科技事业,肖老深情地说:“搞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新时代的青年消防科技工作者更需要代传承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真心期盼他们能够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奉献故事,开创新时代消防科技创新更加光明的未来。”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追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张训珠


张训珠,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2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科技处副研究员,2000年1月退休,2021年9月去世。


在职期间,张训珠同志曾主攻“7150轻金属火剂”“6201氟表面活性剂中试研究”“火场勘查技术调查与分析”等项目,主持或参加“防火涂料及油罐灭火涂料研究”“海面流出油处理剂的研究”“甲醇法制备氟化铵中试”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6201氟表面活性剂中试研究”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火场勘查技术调查与分析”获公安部科技进步四等奖,“7150轻金属火剂”被列为化工部军工项目及公安部重点项目。


在负责“6201氟表面活性剂中试研究”期间,张训珠同志从大量研究报告和国外科研期刊上获取参考资料,初步拟定了“6201”中试的工艺路线,并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调研,在此基础上,他又执笔完成了项目说明书、计算书、工艺流程图、平面布置图等扩初设计内容,为中试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扩初设计中,他将车釜反应用管道连接起来,采用真空输送物料,并大胆选用玻璃管道和设备,大幅度简化了操作程序,在提高操作人员个人防护水平、减少设备腐蚀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身为该项目催化剂小组组长,张训珠同志和组员一起动手,建立起了合成实验室,采购各种分析仪器,自己动手安装水电、实验台及通风设备,在他的带动下,一间仓库很快改造成为实验室,并迅速投入催化剂的试制工作。在实验过程中,面对缺乏三甲胺甲醇溶液等化学材料的困境,他带领组员用三甲胺水溶液制备三甲胺甲醇。数九寒冬,冷风刺骨,实验室内的温度也接近零度,他们最终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催化剂样品的制作。


除承担科研项目外,张训珠同志还经常与一线消防指战员探讨火灾预防的科学方法、火场勘查技术等问题,协助原天津消防总队完成了天津乳品冷库火灾、天津利华食品厂制酶车间爆炸、天津制药厂抗菌素车间爆炸等三起火灾事故的原因调查工作。



在天津消防研究所工作期间,张训珠同志始终刻苦钻研科研业务,服从所党委安排,不为名不争利,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在承担科研管理工作期间,他在完成大量业务接待工作之余,主动编写了3册天津消防研究所科研成果简介,努力宣传天津消防研究所科研新成果,为研究所科技工作者开发新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推动消防新技术、指导消防安全工作实际发挥了重要作用。


郁郁高岩表 森森幽涧陲——追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刘孟焕

刘孟焕,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消防规范研究室副研究员,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固定资产,1998年10月退休,2016年去世。


刘孟焕同志在几十年的科研求索中,始终刻苦钻研技术,全身心投入消防科学研究,曾获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在职期间,他在烟雾灭火剂配方、工艺导火索加工及设备研制、石油化工消防技术和烟雾自动灭火技术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参加了7个烟雾灭火剂技术的研究项目,其中“2000m柴油罐烟雾自动灭火装置”“5000m罐下喷射泡沫灭火系统”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00m以下石油拱顶储罐烟雾自动灭火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2WW-3型烟雾灭火装置”获原公安部消防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储罐烟雾自动灭火技术作为我国独创的石油化工产品储罐消防技术,在当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刘孟焕同志主动承担了“新型烟雾灭火剂及自动灭火装置的研究”课题。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解决了烟雾灭火剂耐热性能差和灭火装置体积笨重等问题,并带领课题组凭借这个部级项目荣获天津市公安局先进集体,斩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为了解决天津市部分储油单位的应用急需,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孟焕同志通过大量试验研究,设计出不同型号的罐外式烟雾自动灭火装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经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申请了“罐外式烟雾自动灭火装置”国家专利。


刘孟焕同志在推广应用烟雾自动灭火技术期间,仅针对储罐消防投资一项,就节约经费3000余万元。后经广泛技术实践,一线消防指战员采用烟雾自动灭火技术成功扑灭了天津市搪瓷厂火灾事故题的等两起泵油罐火灾事故,为企业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天津消防研究所第一次论文报告会上,刘孟焕同志宣讲了《烟雾自动灭火装置应用情况的研究》,撰写了《MY10型烟雾自动灭火装置成功扑灭10m直径油罐火灾情况报告》《关于烟雾自动灭火装置的应用情况及其效果》等多份科研报告,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学术参考,让更多科研种子“开花结果”。


遥远山上松 隆冬不能调——追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侯敬承


侯敬承,男折旧,汉族,1942年11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信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2002年11月退休,2010年去世。


在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侯敬承同志在石油化工消防技术研究、手提式中倍数泡沫灭火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参加“1000m拱顶航空煤油储罐烟雾自动灭火技术”“P24型P25型手提式中倍数泡沫产生器的研制”“火灾损失计算方法的研究”“房屋建筑物烧损率评价方法的研究”等十余项研究项目。其中,参与的“2000m石油储罐拱顶烟雾自动灭火技术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火灾损失额计算方法的研究”获原公安部消防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参加原公安部课题1000m拱顶航空煤油储罐烟雾自动灭火技术研究课题期间,侯敬承同志负责烟雾剂及气量仪器的安装、测试工作,为确定1000m航空航空煤油储罐烟雾自动灭火装置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在主持原公安部课题“P24型、P25型手提式中倍数泡沫产生器”期间,他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进行方案论证和设计,在产生器加工、装配、调试、冷喷性能、灭火性能等方面进行了100余次不同规模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P24型、P25型手提式中倍数泡沫产生器与国外同类产品产生器性能相当,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参与原公安部项目“火灾损失额计算方法的研究”课题期间,他翻阅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多次赴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走访调查,了解国家有关规定和大型火灾案例,进行实地调研与核算,调查了解当时消防部门和保险行业火灾损失额计算情况。结合我国现状,他提出利用重置光点价值折旧这一符合价值变化规律的计算新方法,并在全国消防系统发布实施。


寒影烟霜暗 晨光枝叶妍——追记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初期“十八棵青松”之一杨述香

杨述香,女,汉族,1945年1月出生,196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天津消防研究所质检中心助理研究员,2000年1月退休,2019年去世。


在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杨述香同志从事消防机械方面的研究,在石油化工消防机械和灭火机理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参与了“卤代烷灭火系统喷嘴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卤代烷灭火系统容器阀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国家标准的编写修订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1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参与的“5000m原油罐氟蛋白泡沫液下喷射灭火系统中间试验”获公安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00m以下石油拱顶储罐烟雾自动灭火技术”获国家科委发明三等奖,“钢质柴油原油储罐烟雾自动灭火试验”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委进步奖,负责的“MPTJ-6型手提式泡沫灭火器”获原公安部消防局步三等奖。


在参与储罐烟雾自动灭火装置的研究期间,她主动请缨,绘制了部分发烟器图纸,承担配制低熔点合金等技术工作,并参加主要阶段的试验,此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述香同志敏锐地察觉到,我国在空气泡沫灭火剂研究方面发展速度很快,高效能氟蛋白泡沫灭火剂和清水泡沫灭火剂已分别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和七十年代末研制成功,而后又研制出新一代多糖型抗溶泡沫灭火剂。而与空气泡沫灭火剂的研究发展速度相比,我国手提式泡沫灭火器的研究和应用进程则滞后许多,扑救小型油品火灾仍然使用化学泡沫或酸碱泡沫灭火器,灭火效能差、操作压力高、腐蚀性强,已经无法适应消防安全的现实需要,而扑灭醇类等极性溶剂火灾更是显得束手无策,针对这一情况,杨述香带领组员迎难而上,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最终研发出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灭火高效的MPTJ-6型手提式泡沫灭火器,填补了我国在手提式灭火器领域的研发空白。


他们言传身教的不仅仅是工作经验,还有他们对消防科研事业的炽烈热爱和责无旁贷的奉献。在他们的感召下,必将涌现出一批批问题更优秀的天消人勇攀科研高峰、勇担历史使命,续写出消防救援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实现“科技强消”的梦想,是一代又一代天消人无上光荣的责任与使命;对科研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他们最好的回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