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公司信用治理的内涵和种类(简述企业信用和企业信用管理的概念)

文 / 俞晓青 丁 天


2018年9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以慈溪市为试点,尝试综合考虑企业信用状况、经营特点、行业区域等情况,建立企业常规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特征规则池”,开展监管风险动态评估与多维分类,在日常监管、随机抽查等领域实施差异化监管。2019年,通过依法归集全省8.6亿条涉企海量数据概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现代技术手段,聚焦企业潜在失信风险,建立全省通用的“企业信用风险模型1.0”,并经过扩大样本范围、考虑问题严重程度、改用机器判断、优化算法后迭代升企业级,最终形成“企业信用风险模型3.0”。同时依托统一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 监管)平台,在36个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行政检查中,全面应用企业信用风险模型对企业进行风险分类,精准实行差异公司化监管。2020年开始,又在食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创设“通用 专业”融合模式,将企业信用风险模型与重点领域专业风险监测预警模型有机集成,协同处置,实现从单线作战到多业务协同转变,进一步提升了精准性和协同性。


2022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要求以及时归集涉企信用信息为基础,科学构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一视同仁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分类,对不同信用风险水平的企业开展差异化监管,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的目的在于提高监管效能,简述推动监管更加公平有效,实现监治理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治理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更是通过数字化赋能信用监管推动新型监管机制走深走实的重要一步。该项工作经国务信用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决定实施,是国家对市场监管部门引入信用监管工具为政府监管赋能的肯定,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为今后全领域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从试点和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企业信用风种类险分类管理作为一种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型信用监管制度,数据归集、模型构建、结果应用、模式推广等环节都需要数据、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有力支撑,相比在部分地区、个别领域试点,要在全国市场监管领域范围内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更需要普适性,各地工作基础和条件不同,难度更大。


对此,笔者从自身体会出发,就如何推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全面落地实施,切实推动监管工作提质增效,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是协同推进,强化保障机制。信用监管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基础和核心,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作为信用监管的重要制度之一,是的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贯穿市场监管各业务领域展开的,关系到信用监管与企业日常监管、重点监管、综合监管、协同种类监管等工作的有效衔接。要推动此项工作落在实处,发挥实效,必须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理念渗透至整个市场监管领域,要建立全系统上下联动、各业务条线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组建专业化团队和常态化运作机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逐步优化、固化、形成统一规范的监管标准、操作细则、评价方法和督促机制,避免各业务条线单打独斗、各层级各自为政。要进和一步完善细化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方面的尽职免责制度,对依据管理办法开展监管工作,但因风险监测预警未提示或未列入检查任务的企业产生失信行为的,予以免责,让监信用管干部无内涵后顾之忧。


三是因地制宜,构建多维指标。考虑到地区营商环境、行业发展情况、企业生存状况、问题发生概率等差异,光靠一套全国通用的信用风险模型“普遍适用”是不现实的。各地要在充分结合全国通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坚持相对统一、适当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专业化的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建设。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均衡考内涵量公司静态结构因素和信用管理动态行为因素,坚持定性判定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失信行为发生的概率和失信后果是否严重的两种可能性分别考虑,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以及主要风险点的精准识别。要突出风险“预警”和“预判”,信用管理着力于潜在风险的发现,以问题为导向查找风险监测预警点位,对已经发生风险的对象群体进行共性分析,开展精准画像,提炼出特的定的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同类型风险企业的和全面监测,通过高风险企业多查,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简述,并将核查结果反哺优化风险监测预警模概念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