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谈谈你眼中目前财务界所谓的“业财融合”?

What?究竟什么是业财融合呢?

近几年来,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互联网 ”、云计算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化竞争,给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会计不再是简单的记账,而是要综合考虑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因素,要从业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业财融合刻不容缓。

业财融合是指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通过资源共享,共同做出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以保证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实现。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将业务和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合,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管理效益,对企业整合的管理思想进行不断的发展完善,同时对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集中的规划和安排。

从前在工作中都是业务部门将资料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进行相应的财务处理,更多体现的是对业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而如今业务融合要求财务要从业务角度出发,用财务的专业知识来服务于业务,进而形成合力,共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任正非在2018年初与财务员工的座谈会上就强调业务人员要懂财务,财务人员要懂业务,形成强固的混凝土体系。

你怎么看?

很多单位都提出财务要融合到业务中,但是由于财务工作和理论知识性质,财务人员能[融]进业务的可能性很小,顶多算大致知道怎么回事,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甚至是科研单位,财务[融]入是基本不可能的。对业务一知半解状态的窘境让财务好不尴尬,面对一堆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时,财务那点可怜的理工知识根本无法支撑。

所以,最后还是财务干财务,业务做业务,大家术业有专攻,分工明确,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有块交集即可。也很多人表示,要是能融进业务,tm早就不做财务了。当然也有人表示财务业务本来就应该你中有我。对于红火的[业财融合]大家怎么看?

.....

业财融合是大势,抵抗不了的,不是财务想融,是技术发展逼着我们融。

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只要信息化实施到位,从费用报销到成本结算,都没有财务什么事了,凭证都是自己自动生成的,财务只要复核确认就行了(实务中很多财务都不怎么复核,因为不知道复核什么)。现在大集团的基层财务主要工作变成了往上报材料、报报表,都是虚活,工作量大大减轻了,但人慌的一批。

高层看财务人多,开始商量搞财务共享,人员分流了,换你怕不怕?

所以财务人只能自己找活干了,装订凭证、贴发票、记账这些粗活不让干,我们也可以搞产业升级,从事管理工作,做些高级的活,这才是业财融合的真实背景,都是逼出来的!

业财融合不是让财务去跑业务,是把财务管理工作往前端移,把事后监督改成事前事中管控。

以前财务(其实现在也是)喜欢坐在办公室搞管理,来什么单子什么凭证,手续不齐就什么也不做。也写财务分析,要么流于形式,也有分析问题找原因的,但都是事后了,风险或损失已经发生,再找原因都是亡羊补牢,而且这项工作和审计有一定重合,很难做到让领导满意。

业财融合是个很大题目,可以从多个方向讲起。我个人建议如果公司条件不允许,财务人可以尝试从业务合同入手。

财务人要学会看懂合同,了解市场,不是让我们去做业务,而是要知道业务是怎么样的,风险点在那,怎么防范。

举个例子,有一家商贸公司,主营某种工业材料的批发销售,商贸业务以前是互通有无,现在信息这么畅通,就免不了要带点融资属性,表面上看还是商业买卖,实际是放小额贷款。注册资金2个亿,母公司还给了几个亿的授信额度,但就是不怎么赚钱。

找一位银行朋友帮忙分析,他说如果一家公司要通过非金融公司融资,说明公司资金比较紧张,信用也不好,很难通过正规渠道借到低成本的资金,所以这类公司能够接受高息贷款,当然也不过高,高于12%公司就无利可图,风险就太了。再看合同,公司对外放款的年化收益通常都在6-8%左右,利息收少了,风险却很大,这样的合同就不能签。

这就是了解市场,下面我们还要研究合同条款,要设计一个框架,既能让业务有执行的空间,又要保证公司利益,防范风险。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标准合同模版,对客户的信用分级分类,对授信的额度设一个上限,对收益率设一个下限。但市场行情会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业务员也会想方设法突破你的限制,在合同细节条款上做文章,光一个付款方式就有很多种,可以现货现款,可以预付货款,可以付20%保证金,也可以用银承支付,每一种支付方式后面都可能隐藏着个人的小心思。我们的任务是即不能打消业务的工作积极性(那老板就会回头找财务了),又要保证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业财融合最后的结果是把财务工作的重心往管理方向转,用管理(业务)的思维方式开展财务工作,不是让财务去做为业务,更不会让财务直接出局。

财务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财务职能不仅是要把财务本职工作做好,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分析技能、加强对业务的理解以及掌握软技能...


以上内容来自:猫大叔的财会窝,财务教室

听航信说:业财融合时代,持续学习很重要

我们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

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岁”改革不断;

我们处于一个规范、守信的时代!

社保归税务局征收,金税三期严征管、税务黑名单曝光制度,税务稽查双随机制度,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已经呈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态势。

财务人员不仅仅要懂政策,更重要的是围绕税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沟通协调。

8月27-28日,上海航天信息特开展《企业经营全程财税融合与税收风险管控》课程,从企业销售业务、采购业务、人员管理业务、筹资投资业务、注销业务出发,以税收风险为主导,将合同管理、发票管理融合到具体业务中;分析业务的税收稽查风险,提出业务的纳税筹划思路,提高企业经营全程对业务的税收管控水平,增强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技巧,减少税收稽查风险,提高企业税收管理水平!


课程时间:2019年8月27-28日 9:30-16:30

课程地点:静安区南苏州路1455号·康铂酒店

培训费用:1980元(含培训费、资料费及午餐)

讲师介绍:司茹 老师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博士,注册会计师 第十四届首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司茹老师长期从事会计人员、税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会计、税务的培训工作。每年公开课培训遍及全国各地,近两年主要服务的内训客户有:张裕集团、双汇集团、青藏铁路公司、许继集团、建发集团、郑州煤电集团、中国石化公司、东方电子、陕西延长集团等近百家单位。


课程收益

  • 从税收角度提高业务的合同管理水平
  • 掌握票据法律责任、提高业务的票据管理能力
  • 掌握业务税收风险,提高业务的税收筹划能力
  • 熟悉税收法律责任,提高财务人员沟通协调技巧


课程大纲

专题一:销售管理的财税融合暨税收风险管理重点

1.销售合同的税收重点审核要素有哪些?

2.销售合同经常出现的税收风险和隐患有哪些?

3.减税降费背景下如何签订销售合同减少税收歧义?

4.销售合同如何考虑发票开具风险?

5.销售业务印花税稽查的重点有哪些?

6.混合销售的合同如何签订?最新混合销售有哪些变化?

7.租赁合同有哪些税收风险?如何进行税收安排?

专题二:采购管理的财税融合暨税收风险管理重点

1.从税收角度如何选择供应商?

2.供应商选择不当会给企业带来哪些税收风险?

3.如何看待虚开发票?付款流和发票流不一致是否能抵扣进项税额

4.新的所得税扣除凭证管理办法有哪些继承观点?

5.发票的开具范围如何判定?对个人的支出是否需要发票?

6.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费用分割单?使用费用分割单有哪些利弊?

7.发票不合规的的补救措施有哪些?

8.发票新规如何看待实质重于形式?

9.发票内容的完整性要注意哪些问题?备注栏、发票清单开具要注意哪些问题?

10.合同的主体与发票主体是否必须一致?

11.合同项目与发票开具如何保持一致?

专题三:人员管理中的税收风险与社保规范

1.个税改革后税务稽查重点有哪些?

2.代开发票税务机关为什么不扣个人所得税?企业面临哪些风险?

3.2019年社保征收形式有哪些变化?稽查形式有哪些变化?

4.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如何开具发票、个税改革后如何缴纳个税、二者的异同点有哪些?

5.企业劳务合同都可以不缴纳社保吗?如何避免被认定事实劳动关系?

6.非全日制用工如何界定?如何签订合同?如何缴纳个税?

7.母子公司之间的用工社保应该如何缴纳?所得税应该如何扣除?

8.社保缴纳的基数包括哪些内容?哪些薪酬不计入社保缴纳基数?

9.社保缴费基数、个税工资薪金基数、会计账务处理有哪些异同点?

专题四:筹资、投资中的财税融合暨税收风险管理重点

1.资本交易税务稽查的重点有哪些?

2.资金的无偿使用有哪些税收风险?

3.关联企业的资产是否可以无偿划转?

4.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5.股权转让如何核定个人所得税?

6.投资主体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

7.合伙企业如何纳税?合伙企业有哪些税收风险?

咨询电话:1851604249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