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訊(质讯),◆質對訊問。○[清][周亮工]《祭汀州司李若羲盧公文》:“會余以質訊至,向者射影含沙之說,消沮不行。”○《紅樓夢》第八六回:“伏乞憲慈恩准提證質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徐錫麟安慶起義清方檔案》:“[馬子畦]一犯即現獲之[黃福]詭名,亦經質訊明確,直認不諱。”
證訊(证讯),◆查證審訊。○[漢][焦贛]《易林‧師之蠱》:“精潔淵塞,為讒所言。證訊詰問,擊於枳溫。甘棠聽斷,怡然蒙恩。”○[漢][焦贛]《易林‧既之濟》:“證訊詰問,誣情自直。”
戰訊(战讯),◆戰事的消息。○[郭沫若]《歸去來‧前線歸來》:“軍中應有一種統籌全局的‘戰報’,以聯絡各軍彼此的消息,以傳達正確戰訊於人民。”
責訊(责讯),◆追究訊問。○《史記‧五宗世家》:“中尉[郅都]責訊王,王恐,自殺。”○[宋][洪邁]《夷堅丁志‧劉堯舉》:“生還家,父母責訊之,諱不言。”
雲訊(云讯),◆見“雲迅”。
魚訊(鱼讯),◆書信。○[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稟啟附‧候楊提臺》:“夙庇鷹揚,虔伸魚訊。”參見“魚雁”。
郵訊(邮讯),◆郵政和電信。○[何其芳]《樹陰下的默想》:“他坐着帆船,從他那閉塞的不通郵訊的鄉下到縣城裏來了。”
應訊(应讯),◆猶答問。以問答形式述志的文體。如[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漢][東方朔]《答客難》等。○《後漢書‧延篤傳》:“[篤]論經解傳,多所駮正,後儒[服虔]等以為折中。所著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凡二十篇云。”○[李賢]注:“訊,問也。蓋《答客難》之類。”
音訊(音讯),◆音信。○[鄭振鐸]《埃娥》五:“她總須設法和他通一個音訊的。”
驗訊(验讯),◆驗問。○《新唐書‧馮子猷傳》:“[瓘]([許瓘])至洞,[子猷]不出迎,後率子弟數十人,擊銅鼓、蒙排,執[瓘]而奏其罪。帝馳遣御史[楊璟]驗訊。”○《新唐書‧武元衡傳》:“初,京師大恐,城門加兵誰何,其偉狀異服,[燕][趙]言者,皆驗訊乃遣。”
嚴訊(严讯),◆見“嚴迅”。
研訊(研讯),◆仔細審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方檔案》:“[湖南]亦拏獲匪目[李英]等數名,業將[李英]、[莫海樓]正法梟示。其餘尚在研訊。”◆补证条目■仔细审讯。○清雍正十一年《庄亲王允禄奏审讯绥赫德钻营老平郡王折》:“將此處研訊綏赫德家人地藏保,據供:雍正十年十一月,我跟隨富璋初次送銀五百兩,二次送銀三千三百兩,富璋進府去來,我并没進去。”
訊罪(讯罪),◆問罪。○[明][呂天成]《齊東絕倒》第四齣:“非是我辭尊位,也都因犯法曹,為官的訊罪難虛料,為君的御眾難私拗,為兒的愛父難推調。”
訊狀(讯状),◆審問情狀。○[宋][胡宿]《乞留三御史札子》:“陛下不置詔獄按問,止令[開封府]訊狀,憑[劉宗盟]一面單辭,黜三人御史,于朝政有損,于人情未服。”
訊質(讯质),◆審訊質證。○[清][昭槤]《嘯亭雜錄‧用福文襄》:“[臺灣]之役,[福]戚宗室[恒瑞]以逗遛失機,上命入京訊質。”○[樊增祥]《批侯玉霖呈詞》:“仍仰爾將原管[華州]保正[梁如桂]邀約來[渭],以憑訊質。”
訊治(讯治),◆審理治罪。○《史記‧吳王濞列傳》:“以[漢]有賊臣,無功天下,侵奪諸侯地,使吏劾繫訊治。”○[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嘉靖丁亥大獄》:“三法司之長,俱下獄訊治。”○[清][劉錫鴻]《英軺私記‧英倫訊案規模》:“刑司之權,足以訊治其國主王公大臣,故[英倫]有‘君主非尊,律例為尊’之語。”
訊杖(讯杖),◆1.古代刑具。拷問囚犯的棍棒。○《新唐書‧刑法志》:“凡杖,皆長三尺五寸,削去節目。訊杖,大頭徑三分二釐,小頭二分二釐。”○《明史‧刑法志一》:“笞,大頭徑二分七釐,小頭減一分。杖,大頭徑三分二釐,小頭減如笞之數。笞、杖皆以荊條為之,皆臀受。訊杖,大頭徑四分五釐,小頭減如笞杖之數,以荊條為之,臀腿受。笞、杖、訊,皆長三尺五寸,用官降式較勘,毋以筋膠諸物裝釘。”◆2.指夾棍。○[清][魏裔介]《據實條奏疏》:“夾棍謂之訊杖。查得舊例一款,犯重罪贓證明白,抗拒不招者,眾官員立明案驗,方許刑訊。”
訊責(讯责),◆審問懲處;責罰。○《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邕]初蒙訊責,便繫牢戶,水不入口者踰五日。”○[元][劉祁]《歸潛志》卷七:“不然,止以無心處之可也。至首加訊責,不亦傷乎?”[樊增祥]《批張榮呈詞》:“惟[張世炳]任意鯨吞,情殊可惡,候喚案訊責。”
訊冤(讯冤),◆謂訊明冤案。○[明][唐龍]《執法篇》:“詰姦正辟,義之謂也;訊冤平反,仁之謂也。仁以經之,義以緯之,而天下之刑斯平矣。”
訊獄(讯狱),◆問案治獄。○[漢][劉向]《說苑‧君道》:“且夫國之不得士者,有五阻焉……訊獄詰窮其辭,以法過之,四阻也。”○《南史‧謝晦傳》:“[武帝]當訊獄,其旦,刑獄參軍有疾,以[晦]代之。”○[宋][王安石]《與孫莘老書》:“所示及訊獄事,深思如此難處,足下試思其方,因書示及。”
訊語(讯语),◆責問、埋怨的話。○[漢][賈誼]《新書‧時變》:“母取瓢碗箕帚,慮立訊語。”一本作“誶語”。
訊驗(讯验),◆1.訊問檢驗。○《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是時上不許公卿請,而遣[漢]中尉[宏]即訊驗王。”○[唐][柳宗元]《河間傳》:“[河間]命邑人告其夫召鬼祝詛,上下吏訊驗,笞殺之。”○[明][趙南星]《賀郡公祖二翁魏公考績序》:“籍其主名,某邑幾人,皆親至其地一一訊驗,脅從牽引者悉縱去。”◆2.猶言反躬自省。○[元][袁裒]《求志賦》:“覽古人以為前兮,徵往轍而訊驗。”
訊研(讯研),◆審問追究。○[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並由巡警道拿獲匪黨九名,正在訊研。”
訊修(讯修),◆修問訊之禮,拜見。○[晉][戴逵]《貽仙城慧命禪師書》:“一日[鄖城]訊修,[隗]館屈膝,情欣係襪,遇同進履,未盡開襟,遽覺飄忽。”
訊詳(讯详),◆訊問審理。○[樊增祥]《批李大炳呈詞》:“爾於[光緒]十七年冬月上控[閻成兒],發縣訊詳,迄今四年,從未到案一次。”
訊息(讯息),◆信息;消息。○[茅盾]《報施》二:“對,對,有兩年光景沒訊息了,他的兒子到處在打聽。”○[丁玲]《母親》三:“二伯父是出了家的,四五年沒聽到訊息了。”
訊問(讯问),◆1.詢問。○[漢][劉向]《說苑‧建本》:“故曰,訊問者,智之本;思慮者,智之道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大卿]遣人訊問,果是知[臨江軍][李郎中]在任身故,載靈柩歸鄉。”○[康濯]《水滴石穿》第一章:“不過趕腳的倒並不討厭他的訊問。”◆2.省視;問候。○《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北海]相[孔融]聞而奇之,數遣人訊問其母,并致餉遺。”○[宋][劉攽]《初冬晨起作四聲詩‧去聲》:“通衢皆高軒,竟歲謝訊問。”○[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摺:“他正是良才奇寶在人間,我則道重脩訊問傳書簡,原來他相期惡戰呈公案。”◆3.審訊;鞫問。○《晉書‧紀瞻傳》:“除[會稽]內史。時有詐作大將軍府符,收[諸暨]令,令已受拘,[瞻]覺其詐,便破檻出之,訊問使者,果伏詐妄。”○[唐][柳宗元]《故銀青光祿大夫宜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賊遂執公愛子,榜箠訊問,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顧。”○《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山前行]、[山定]看着小娘子生得怎地瘦弱,怎禁得打勘?怎地訊問他?”[劉紹棠]《芳年》:“但是他沒有車票,被路警扣留,帶到站長室訊問。”
訊聽(讯听),◆猶打聽。○《紅樓夢》第二九回:“你如今也訊聽着,不管他根基富貴,只要模樣兒配的上,就來告訴我。”
訊堂(讯堂),◆公堂,法堂。○《晉書‧五行志下》:“﹝[惠帝][元康]﹞九年,十一月戊寅。忽有牡騮馬驚奔至廷尉訊堂,悲鳴而死。天戒若曰,愍懷冤死之象也。見廷尉訊堂,其天意乎!”
訊實(讯实),◆謂審問屬實。○[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張待詔買爺叫》:“有別處同業,被父控逆,訊實家貧,非故為失養,釋逐之。”
訊辱(讯辱),◆謂逮問以羞辱之。○[清][王夫之]《噩夢》:“萬不獲已,如[晁錯]之急於實邊以紓民力,自可別立閒散秩名以酬之,免其徭役,而自杖以下,有司不得輒加訊辱。”
訊讓(讯让),◆謂以言辭責告。○《國語‧吳語》:“孤以下密邇於天子,無所逃罪,訊讓日至,曰:‘昔[吳]伯父不失,春秋必率諸侯以顧在余一人。’”[韋昭]注:“訊,告也。”
訊明(讯明),◆審訊明白。○[樊增祥]《批郭士全呈詞》:“惟近來刁拐之風甚熾,姑准喚案訊明嚴懲。”○[樊增祥]《代定興公批已革武舉阮大德上控山陽沈令呈詞》:“此亦案內關竅,尤應確切訊明。”
訊錄(讯录),◆謂省察、審訊囚徒罪狀。○[元][袁桷]《新建鄞縣尉廳記》:“廨毀于兵,踰五十年,尉率其兵徒,隨所寓,無常地,訊錄之所,不具於觀瞻。”
訊理(讯理),◆責問處理。○[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駐札大臣原始》:“[厄魯特]糾邊夷八犯[西寧],劫奪牛馬,拒官兵,詔大臣至[西寧衛]訊理,按例賠償。”
訊口(讯口),◆信口。訊,通“信”。○[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第十二齣:“便做真龍,我也難從你逐浪波。訊口胡應和,譯話吃不過。”○[錢南揚]校注:“訊,應作‘信’。即‘信口開合’之意。”○[明][鄭曉]《今言》卷四:“道人訊口誦數十句,中有曰:‘戊寅閏五龍歸海,壬午青蛇火裏逃。’至[洪武]、[建文]間始驗。”
訊考(讯考),◆亦作“訊栲”。◆拷問;刑訊。○《隋書‧刑法志》:“自前代相承,有司訊考,皆以法外。或有用大棒束杖,車輻鞋底,壓踝杖桄之屬,楚毒備至,多所誣伏。”○[明][范景文]《先母馬宜人行述》:“初理[東郡],聞訊栲聲,為愀然不樂。”
訊決(讯决),◆審訊判決。○[明][趙南星]《明光祿寺少卿馮元靖墓志銘》:“與民約:有侵冤者得非時入告,令與所告俱至,即訊決之。”
訊據(讯据),◆指審訊筆錄和人證物證。○《世無匹》第六回:“賄通關節現有合同。此係旁人告發,臺諫糾參,訊據昭然,何得尚爾巧辯?”
訊究(讯究),◆審訊查究。○《隋書‧東夷傳‧倭國》:“每訊究獄訟,不引承者,以木壓膝,或張強弓,以弦鋸其項。”○[清]林則徐《密訪漢口一帶匪徒飭漢陽縣照單嚴拿札》:“由縣先行訊究錄供,稟覆核辦。”○[樊增祥]《批司書黨恂稟詞》:“惟據稱情實難甘,姑准覆集訊究。”
訊結(讯结),◆審訊結案。○《[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引《光緒政要》》:“[楊乃武]、[葛畢氏]均稱冤抑,翻異前供,未能訊結。”○[梁啟超]《呈請改良司法文》:“謂宜於法院完全成立之地,則擴充違警罪範圍,將輕微案件移歸警署訊結。”
訊檢(讯检),◆審問核實。○《魏書‧源賀傳》:“[武邑郡]姦人[石華]告沙門[道可]與[賀]謀反,有司以聞。○[高宗]謂群臣曰:‘[賀]誠心事國,朕為卿等保之,無此明矣。’乃精加訊檢,[華]果引誣。”
訊夾(讯夹),◆刑訊拶指。○[清][沈曰霖]《晉人麈‧异聞‧囚徒妖術》:“乃下于獄。明日又訊夾之,自朝至暮,加以桹頭無數,其不承如故也。”
訊記(讯记),◆問候的書信。○[宋][宋祁]《回知郡啟》:“闕奉訊記,參承寢興,怊然西溯,戀慚並結。”
訊疾(讯疾),◆迅速。訊,通“迅”。○《禮記‧樂記》:“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孔穎達]疏:“訊疾以雅者,雅謂樂器名。舞者訊疾,奏此雅器以節之,故云訊疾以雅。”○《史記‧樂書》:“治亂以相,訊疾以雅。”○[裴駰]集解引[孫炎]曰:“整齊亂行,節之以相;赴敵迅疾,趨之以雅。”○[宋][張載]《正蒙‧樂器》:“雅者,正也,直己而行正也。故訊疾蹈厲者,[太公]之事耶!”[王夫之]注:“正己而正人,以伐無道,事不得緩。”
訊號(讯号),◆1.為傳達某一訊息而作出的特定表示、標志、符號等。○[謝雪疇]《老虎團的結局》:“黃昏時候,突擊部隊進入陣地,等待總攻擊的訊號。”○[李鈞龍]《野林古風》:“‘媽,我洗澡去囉!’她故意大聲地對屋內的母親喊道,其實是給潛伏在芭蕉林裏的人發訊號:‘我來了!’”◆2.通過電磁波發出的信號。
訊函(讯函),◆猶信函。訊,通“信”。○[宋][胡宿]《正月一日北使入賀畢就驛賜花酒果口宣》:“卿等式將好幣,已達訊函,方退息于都郵,宜就頒于良醞,副之甘實,體我眷恩。”
訊供(讯供),◆謂審問取口供。○[清][趙翼]《簷曝雜記續‧妖民吸精髓》:“此聲既揚,縣尉某先拘其妾某氏訊供。諸被害家亦爭控於官,然無贓證。”○[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七:“[馬新貽]知己必死,遺命速殺[汶祥],不必訊供,蓋恐其暴己醜也。”○《冷眼觀》第二八回:“一不要出票拿人,二不要開堂訊供。”
訊覆(讯覆),◆推問察究。○《舊唐書‧韋元甫傳》:“本道採訪使[韋涉]深器之,奏充支使,與同幕判官[員錫]齊名。○[元甫]精於簡牘,[錫]詳於訊覆,[涉]推誠待之,時謂‘[員]推[韋]狀’。”
訊訪(讯访),◆猶詢問;訪問。○[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緣生]從戍行旅,征途訊訪,既非舊土,故無所究。”○[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中‧佛馱跋陀羅》:“復西適[江陵],遇外國舶主,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北史‧邢巒傳》:“及[文宣]崩,凶禮多見訊訪,敕撰哀策。”
訊奪(讯夺),◆審訊定奪。○[樊增祥]《批屈自有呈詞》:“其中恐有挾嫌誣陷之處,姑候喚案訊奪。”
訊斷(讯断),◆審理判決。○[樊增祥]《批郭春稟詞》:“著靜候覆集訊斷,勿庸嘵瀆。”
訊鼎(讯鼎),◆猶問鼎。○《後漢書‧袁紹劉表傳贊》:“闚圖訊鼎,禋天類社。”○[李賢]注:“訊鼎,謂[楚子]問[王孫滿]鼎輕重也。”
訊道(讯道),◆訪道,求道。
訊刺(讯刺),◆審訊查訪。○[宋][胡宿]《陳仲舒周昺并可大理寺丞制》:“曏典別京之獄,亦班劇縣之條,訊刺得情,撫綏有惠。”
訊詞(讯词),◆猶訊問,訊鞫。○[宋][胡宿]《除龐籍依前尚書戶部侍郎知鄆州仍改賜推誠保德翊戴功臣散官勛封食邑實封制》:“而乃親聯交構,私謁彰聞。逮有司之訊詞,合杜門而待罪。”
訊處(讯处),◆審問處置。○[張德義][劉培林]《董小宛傳奇》第十八章:“關於訊處[霍華]之事,有[楊某]一肩負責,決不會讓貴府有所干礙。”
訊尺(讯尺),◆問候的尺牘。○[宋][強至]《回殿前郝太尉書》:“日圖綏御之經,坐曠寒暄之問,首紆訊尺,備戢謙懷。”
訊察(讯察),◆訊問審察。○《南齊書‧明帝紀》:“三百里內獄訟,同集京師,克日聽覽。此以外委州郡訊察。”
訊辯(讯辩),◆見“訊辨”。
訊辨(讯辨),◆審理。○《梁書‧武帝紀上》:“可通檢尚書眾曹,[東昏]時諸諍訟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時施行者,精加訊辨,依事議奏。”○《南史‧梁紀上‧武帝》作“訊辯”。○[宋][晁補之]《資政殿大學士李公行狀》:“會上以府左右院暨司錄獄,無以雜合訊辨,三司混金穀,視獄不專,詔曰:‘稽參故事,宜屬理官。’初置大理寺,命公為記。”
訊報(讯报),◆1.謂文書信函。○[宋]陳傅良《右奉議郎新權發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狀》:“自著抄書及造次訊報,字畫不以行草。”◆2.謂稟示,請示。○[清]《今世說‧政事》:“[王阮亭]為[揚州]法曹,地殷務劇,賓客日進。早起坐堂皇,目覽文書,口決訊報,呼謈之聲沸耳,案牘成於手中。”
訊辦(讯办),◆審明法辦。○《冷眼觀》第二回:“只好將兒子交了出來,讓[王令]帶去歸案訊辦。”○[樊增祥]《批何忠琦呈詞》:“查[何甲寅]之父[何如彥],於十八年被[何盛兒]毆斃,訊辦擬抵,而[何盛兒]旋即遇赦釋出。”
訊案(讯案),◆審理案件。○[清][王昶]《使楚叢譚》:“八月初一日辰刻,遇[胡雲坡]司寇自[山東]訊案回,晤語久之。”○《冷眼觀》第七回:“其時那位[真大老爺]正值午堂訊案,忽聽頭門外有人喊冤。”
訊安(讯安),◆問好;致意。○[元][姚燧]《送宰先生序》:“二人有造先主之館,煩從者為[燧]一訊安焉。”
刑訊(刑讯),◆用刑罰審訊。○[清][薛福成]《庸盦筆記‧裕靖節公殉難》:“刑部尚書[李莊][肅公]([振祜])堅執不允,加以刑訊。”○[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問擬》:“不煩刑訊,供吐如畫。”○[孫中山]《大總統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不論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種案件,一概不准刑訊鞫獄。”
詳訊(详讯),◆審訊。○[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審訟》:“最要堂上下內外肅清,以便本官專心詳訊。”
喜訊(喜讯),◆好消息;使人高興的消息。○[魯迅]《花邊文學‧誰在沒落》:“這是一個喜訊,值得我們高興的。”○[巴金]《家》二:“﹝[琴小姐]﹞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發光地盯着他的臉,好像得到了一個大喜訊似的。”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樹常綠》:“喜訊頻繁,捷報紛傳。”
問訊(问讯),◆1.互相通問請教。○[漢][劉向]《說苑‧談叢》:“君子不羞學,不羞問。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也。”◆2.打聽。○《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宋][姜夔]《惜紅衣》詞:“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3.問候;慰問。○《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慶]多被病,或時不安,帝朝夕問訊,進膳藥,所以垂意甚備。”○[宋][陸游]《次季長韻回寄》:“野人蓬戶冷如霜,問訊今惟一[季長]。”○[何其芳]《畫夢錄‧丁令威》:“[丁令威]引頸而望,寂寞得很,無從向昔日的友伴致問訊之情。”◆4.僧尼等向人合掌致敬。○[晉][法顯]《佛國記》:“[阿那律]以天眼遙見世尊,即語尊者[大目連],汝可往問訊世尊,[目連]即往,頭面禮足,共相問訊。”○《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尊者將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魏公]﹞走不多步,恰好一個法師,手中拿着法環搖將過來,朝着打個問訊。”○[老舍]《四世同堂》八四:“和尚看了[瑞全]一眼,打了個問訊,走入正殿,去敲打木魚。”
聞訊(闻讯),◆聽到消息。○《人民日報》1989.6.1:“人們聞迅一呆:‘怎麼?來啦。’”
推訊(推讯),◆審問。○《宋書‧徐羡之傳》:“政刑多所未悉,可如先二公推訊。”○《新唐書‧宦者傳下‧李輔國》:“置察事聽兒數十人,吏雖有秋豪過,無不得,得輒推訊。”○[元][關漢卿]《緋衣夢》第四摺:“往常我繡幃獨坐洞房春,誰曾見這般推訊。”
通訊員(通讯员),◆1.經常給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反映情況、報道新聞的非專業人員。○[孫犁]《秀露集‧通訊六要》:“這責任不完全在通訊員身上。”◆2.部隊、機關中擔任遞送公文等聯絡工作的人。○[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三幕第二場:“[小周]同志,就在營部當通訊員吧!”[耿龍祥]《入黨》:“有一回,黨支部開會,通訊員傳錯了通知。”
通訊網(通讯网),◆由分布很廣的許多電臺或通訊員所組成的整體。◆补证条目■由分布很广的许多电台或通讯员所组成的整体。○《文汇报》2006.6.2:“国际足联官方授权的中国境内唯一宽频呈现2006世界杯的东方宽频,与其合作方新传体育今天在京发布‘律师声明’:对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上此类侵权行为将予以打击。”○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种被称为‘分布式’结构的通讯网是对于‘集中型’和‘分散型’网络结构的一种更新。”
通訊社(通讯社),◆采訪和編輯新聞供給各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使用的宣傳機構。○[孫犁]《澹定集‧同口舊事》:“1939年,我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
通訊(通讯),◆1.通報音訊。○《南史‧謝弘微傳》:“內外或傳語通訊,輒正其衣冠。”◆2.互致問候。○《舊唐書‧趙隱傳》:“歲時伏臘,公卿大臣盈門通訊,而大臣及母之榮,無如其比。”◆3.互通書信。○[冰心]《寄小讀者》十五:“小朋友!為着跟你們通訊,受了許多友人嚴峻的責問,責我不宜只以悱惻的思想,貢獻你們。”◆4.利用電訊設備傳遞消息。○[柯岩]《奇异的書簡‧船長》:“一片靜默,遇難船早已失去全部通訊能力。”◆5.報道消息的文章。
通風報訊(通风报讯),◆見“通風報信”。
提訊(提讯),◆把犯人從關押處提出來審訊。○《清會典事例‧刑部‧刑律斷獄》:“如犯人果有冤濫,許管獄官檢舉申明,如府州縣不准,許即直申憲司各衙門提訊。”○[朱自清]《威尼斯》:“府後有[太息橋];從前一邊是監獄,一邊是法院,獄囚提訊須過這裏,所以得名。”
特訊(特讯),◆通訊社、報社、電臺所特有的通訊報道。
探訊(探讯),◆打聽消息。○[沈從文]《牛》:“[大牛伯]只有成天到保長家去探訊一件事可做。”○[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三章:“[曹區長]從二鄉[牛圈塌]打發來探訊的兩個人,在南山上吼叫[石得富]。”
霜訊(霜讯),◆即霜信。霜期來臨的消息。○[清][納蘭性德]《浪淘沙‧秋思》詞:“霜訊下銀塘,併作新涼。”
受訊(受讯),◆受審問。○《後漢書‧儒林傳‧孔僖》:“事下有司,[駰]([崔駰])詣吏受訊。”○[清][吳騫]《扶風傳信錄》:“今晨[關聖]命[周將軍]下察吾家事,併拘往天庭受訊。”
手訊(手讯),◆親筆來信問訊。○[宋][蘇軾]《答王慶源書》:“久以官冗,不暇上問,忽辱手訊,喜知車從已達輦下。”
審訊(审讯),◆審理案件時對當事人進行訊問。○《宋史‧劉敞傳》:“營卒[桑達]等醉鬥,指斥乘輿。皇城使捕送[開封],棄[達]市。○[敞]移府,問何以不經審訊。”○[清][昭槤]《嘯亭續錄‧李仲昭》:“上大怒,命留京王大臣審訊,咸皆引服,[查有圻]論戍,其餘降革有差,人爭快之。”○《三俠五義》第十回:“此案尚在審訊,未能結案。”○[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六章:“他立時把文化教員[李風]找來審訊俘虜。”
三訊(三讯),◆多方查詢。形容決獄之慎重。○《孔子家語‧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王肅]注:“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也。”○《魏書‧刑罰志》:“小大必以情,哀矜而勿喜,務於三訊五聽,不以木石定獄。”參見“三刺”。
情訊(情讯),◆謂處刑前逐級徵訊意見以求民情。○[漢][荀悅]《申鑒‧政體》:“故先王之刑也,官師以成之,棘槐以斷之,情訊以寬之,朝市以共之,矜哀以恤之。”○[黃省曾]注:“《周禮》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以此三法者求民情。”
面訊(面讯),◆當面審訊。○[明][沈德符]《野獲編‧叛賊‧妖婦人》:“命[北京]、[山東]境內尼及女道士,悉逮至京師面訊。”
零訊(零讯),◆零星的消息。大多用做報刊中專欄的名稱。
臨訊(临讯),◆謂親臨審訊。○《梁書‧武帝紀中》:“深懼懷冤就鞫,匪惟一方。可申敕諸州,月一臨訊,博詢擇善,務在確實。”
良訊(良讯),◆1.美好的問候。○[晉][陸機]《贈馮文羆》詩:“愧無雜佩贈,良訊代兼金。”○[唐][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詩:“良訊封鴛綺,餘光借玳簪。”◆2.猶佳音。○[宋][楊萬里]《遣騎迎家父稽來信》詩:“皈帆扣[惠山],良訊傳[荊]涯。”
蘭訊(兰讯),◆對他人書簡的美稱。○[晉][謝混]《誡族子》詩:“通遠懷清悟,采采標蘭訊。”○[清][厲荃]《事物异名錄‧書籍‧書柬》:“芳訊、蘭訊、寶札、瓊音。○《山堂肆考》:皆書簡名。”
來訊(来讯),◆指來書。○[南朝][宋][謝瞻]《于安城答靈運》詩:“行矣勵令猷,寫誠酬來訊。”
考訊(考讯),◆1.考查;詢問。○《國語‧晉語六》:“考訊其阜以出,則怨靖。”○[韋昭]注:“訊,問也;阜,眾也;靖,安也。言內直謀相親愛,乃考問百姓,知其虛實,然後出軍用師,則怨惡自安息。”◆2.刑拷審訊。○《後漢書‧梁節王暢傳》:“[豫州]刺史[梁相]舉奏[暢]不道,考訊,辭不服。”○《文選‧潘岳<馬汧督誄>序》:“考訊吏兵,以檟楚之辭連之。”○[張銑]注:“訊,問也……言考問軍吏兵士。”○[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王公家書》:“男赤心為國,奮不顧身,冒昧陳言,致皇上震怒,拏送鎮撫司考訊。”◆补证条目■考查;询问。○宋洪迈《夷坚支志甲·唐四娘侍女》:“胥視二者,乃捏泥所製,即攜示楊。楊行法考訊,遣吏徧訪羣祠,蓋城北唐四娘廟侍女也。胥往驗之,真所偶者。”
拘訊(拘讯),◆逮捕審訊。○[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煙戶造報》:“有則報官,親自拘訊。”○[李大釗]《戰後之婦人問題》:“這賣淫的女子受女官吏的拘訊,和受男官吏的拘訊,有什麼兩樣的地方?”
警訊(警讯),◆危險緊急情況的消息。○[劉立凱]《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六月六日》:“[上海]罷市警訊,自五日傍晚傳到[松]地後,是晚即有省立第三中學學生及東吳大學、聖經學校學生各向商會要求通知各商家一律罷市。”○[茅盾]《過封鎖線》:“然而這裏離敵人的據點太近,不能不時時准備,一聞警訊,就立刻上山。”
簡訊(简讯),◆簡短的消息。如:新華社簡訊。
夾訊(夹讯),◆用夾棍拷問。○《紅樓夢》第一一二回:“﹝[林之孝]﹞又說:‘衙門拿住了[鮑二],身邊搜出了失單上的東西,現在夾訊,要在他身上要這一夥賊呢。’”○《清史稿‧高宗紀一》:“甲子,以王大臣會刑部夾訊[李禧]、[耿韜],命審訊大臣宜存大體。”
嘉訊(嘉讯),◆高妙之論。○[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今子獨以為聲無哀樂。其理何居?若有嘉訊,今請聞其說。”
寄訊(寄讯),◆傳遞消息。○[明][袁宏道]《期蘇潛夫游玉泉竟日不至》詩:“到日[天台]應寄訊,講堂久矣待[袁生]。”
覆訊(覆讯),◆審訊。○《史記‧李斯列傳》:“[趙高]使其客十餘輩詐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覆訊[斯]。○[斯]更以其實對。”○《三國志‧魏志‧程昱傳》:“法造於筆端,不依科詔;獄成於門下,不顧覆訊。”○[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胭脂》:“往來覆訊,經數官無異詞。”○《老殘游記》第十七回:“[魏謙]父女取保回家,候[白守]覆訊。”
附訊(附讯),◆捎帶的問訊。○[宋][葉適]《與黃岩林元秀書》:“上覆[元秀]、[國材]二兄:尊友[姚君][俞之]行,附訊必達。”
風訊(风讯),◆指風來的時間和方向。○[宋][蘇軾]《論高麗買書利害札子》之一:“而[軒]乃答云:‘風訊不順飄過。’乃是與[閩中]狡商巧說詞理,許令過界。”○《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自實]﹞載了一家,上了海船,看了風訊開去。”
奮訊(奋讯),◆奮迅。○《詩‧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漢][鄭玄]箋:“喻[宣公]整其衣服而起,奮訊其形貌。”
訪訊(访讯),◆訊問;打聽。○《宋書‧羊希傳》:“[瑀]恨[希]切齒。有門生[謝元伯]往來[希]間,[瑀]令訪訊被免之由。”○《南史‧蕭惠開傳》:“[興宗]見[惠開]舟力甚盛,遣人訪訊,事力二三百人皆低頭直去,無一人答者。”
芳訊(芳讯),◆1.嘉言。○[晉][陸機]《長安有狹邪行》:“傾蓋承芳訊,欲鳴當及晨。”○《文選‧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肆議芳訊,大教克明。”○[李善]注:“[鄭玄]《毛詩箋》曰:‘訊,言也。’”◆2.對親友音問的美稱。○[南朝][宋][何承天]《答顏光祿》:“敬覽芳訊,研復淵旨。”○[唐][權德輿]《酬陸四十楚源春夜宿虎丘山對月》詩:“芳訊發幽緘,新詩比良覿。”○[清][納蘭性德]《滿宮花》詞:“盼天涯,芳訊絕,莫是故情全歇?”◆3.指花開的信息。○[清][龔自珍]《高陽臺》詞:“秋花繞帳瞢騰臥,醒來時芳訊微聞。”
電訊(电讯),◆1.用電話、電報或無線電設備傳播的消息。徐遲《第一棵采油樹》:“一號井出油的消息,一忽兒已在整個[冷湖]傳遍,並且傳到整個盆地去了。新華社記者擬了電訊稿。”◆2.無線電信號。
打問訊(打问讯),◆謂僧尼向人合掌致敬。○[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三摺:“﹝官人云﹞你因何見老夫不下禮?只打個問訊。”○《水滸傳》第四回:“[趙員外]和[魯達]向前施禮,[真長老]打了問訊,說道:‘施主遠出不易。’”○《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忽然[妙通]師父走進門來,見了翰林,打個問訊道:‘相公,你投親眷好處安身許久了,再不到小菴走走。’”
春訊(春讯),◆春的信息。○[金波]《第一行詩》詩:“如果你尋找春訊,你就仰望我們的藍天。”
傳訊(传讯),◆命令與案件有關的人到案受訊問。○[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本擬請主人專懲惡少,不必婦對質,而問事[謝]某,欲窺婦姿色,恿慫傳訊,致婦投環。”○[蕭乾]《魚餌‧論壇‧陣地》:“先後傳訊過三次,都是報館主筆出的庭。”
查訊(查讯),◆審查訊問。○《清會典事例‧刑部六一‧強盜》:“如有姦民以竊報強,挾制官長,希圖誣良索詐者,許州縣官詳明督撫,另委別州縣查訊,照例辦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安慶馬炮營起義清方檔案》:“竊[安慶]砲馬兩營兵變攻城一案,經[家寶]督同司道詳加查訊,實係六十二標第二營管帶[薛哲]與砲營隊官[熊成基]、工程隊正目[范傳甲]等造意為首,同謀叛亂。”
案訊(案讯),◆審問。○《後漢書‧百官志五》:“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平其罪法,論課殿最。”
按訊(按讯),◆審問。○《新唐書‧崔善為傳》:“自是四方有疑獄,悉令按訊,皆究其情。”○《新唐書‧裴漼傳》:“時[崔寔]、[鄭愔]典吏部,坐姦贓,為[李尚隱]所劾,詔[漼]按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