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汪愉(安徽省税务局汪海洋)

安徽地税系统不仅在这些“规定动作”方面早有实践和探索,还有不少极具创造力的“自选动作”。



此次征管体制改革,安徽地税多项工作如国地税合作、“税融通”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受到国家税务总局点名表扬,并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走出了一条征管体制改革的“安徽路径”。


两个部门的深度融合

国地税分分合合的说法,在税务系统内外一直存在,直到《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明确了国地税“合作不合并”的改革方向。这也意味着,备受各界关注的国税与地税要不要合并的争论,阶段性尘埃落定。


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将国地税合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短短两年内将国地税合作规范从1.0版升级到3.0版,目前双方合作事项已达51项。


“国家税务总局为何对国地税合作如此重视呢?因为国地税合作是这次深改方案设计的一个大前提,国地税合作不好的话,其他改革事项就很难推进下去。”倪三立告诉《决策》。


在安徽地税的改革议程上,国地税合作也是一个重点事项。


“由于地税、国税分设,确实给纳税人带来许多不便,纳税人反映最多的就是办税‘两头跑’、执法‘两头查’、资料‘两头报’、政策‘多口径’等问题,加强合作,就是顺应纳税人期盼,切切实实提升纳税人的获得感。”李长富告诉《决策》。


安徽地税、国税加强合作的另一个背景是营改增。营改增后,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的征管转到国税。“由于缺少行业管理经验,国税部门感到很吃力,而这四个行业我们管了20年,是管得最好的几个行业。双向挂职就是将地税的人才输送过去,把管理经验教给他们。”汪愉表示。


除了省局层面的牵头合作,各市县地税局也在积极探索国地税合作,其中,国地税合作全国示范区宁国的做法堪称样本。


5月23日,安徽省首家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在宁国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国地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一个小小的联合办税服务厅,为什么说是重大突破呢?


如前所述,纳税人在办税过程中最大的“痛点”就是办税“两头跑”、资料“两头报”,给纳税人带来不少额外的负担,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而联合办税服务厅要解决的正是这些“痛点”。


联合办税服务厅从物理上打通了国地税两个系统,人员不分彼此,业务不分彼此,办税服务由“进一家门,办两家事”,升级为“一个窗口,办两家事”。


看似平常的“一窗通办”背后,宁国地税、国税两家税干付出了很多心血。让戴正刚最感动的是联合办税厅前台税干的辛劳,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前台税干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为了熟悉两家的业务,这些年轻人牺牲大量休息时间,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业务能力。



除了共建办税服务厅,安徽地税还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在联合征管、联合执法、联合培训、联合宣传等事项上与国税部门展开合作。


国地税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纳税人在办税的过程中,感觉到办税是最方便的、花的时间是最少的、得到的服务是最优的。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要提升纳税人的“获得感”、解决他们的“痛点”和“堵点”。在税干们的眼中,此次改革对纳税服务之重视是从来没有过的。


创新机制祛除“痛点”

汪愉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安徽省地税局征管处,对税收征管工作有许多切身感受,谈及《方案》的亮点时,她首先提到的是纳税服务。


“与以前相比,《方案》中纳税服务的‘含金量’很高,比较注重纳税人的获得感,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前可能形式上多一些,现在更多的是解决服务上的体制机制问题。”汪愉告诉记者。


从征管模式的关键词之变,亦可看出税务部门正在转变理念、转换定位。


过去的税收征管是征收、管理、稽查,从字眼上看都是官本位。而今天的税收征管已然演变为申报、服务、评估,模式转变的背后,根源是以纳税人为中心理念的明确。


诚如汪愉所说,以前税务部门也提纳税服务,但可能效果不明显,而此次《方案》特别提到“创新纳税服务机制”,就是用制度设计保证纳税服务落到实处。


对于纳税服务机制的创新,安徽省地税局走在全国税务系统的前面。《方案》中提到的“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同城通办、省内通办”等,安徽地税早已在实践。



几年前被曝光的一个办税案例让安徽省地税局纳税服务处吕春雷印象深刻。具体经过是,纳税人在A地办理涉税事宜的时候,A地要他提供9类资料,因为是异地经营,他要回所在地B地税务部门办理证明,但B地税务部门说按照B地的规定,不需要这些材料,所以也就没有义务提供,于是该纳税人就几次往返于AB两地,最后都没有办成。这件事情被曝光后,安徽省地税局非常重视,专门去调查了解。


“这就是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便。纳税人最希望的其实就是标准的统一,只有标准统一了,纳税人到任何地方办事的流程标准都是一样的,才谈得上有获得感。”吕春雷告诉记者。


为此,安徽省地税局在税收征管规范化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并扩大同城通办范围,2016年实现省内通办。


除了常规的纳税服务,安徽地税还以纳税信用等级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供依据,为中小企业提供“税融通”融资服务。“税融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痼疾,备受欢迎。


安徽和润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级玻璃的高新技术企业,凭借研发创新,成为全国防眩玻璃的重点生产企业。但由于资金周转进展,很多订单却没办法做。


“后来我们了解到地税和银行正在推行一种新的融资业务‘税融通’,不需要抵押物,仅凭纳税信用记录就可以申请贷款。于是凭着纳税A级信用,三天就拿到了120万元的贷款。”公司行政部经理刘德时谈及“税融通”时,十分感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徽省“税融通”业务累计为3471户中小企业融资62.4亿元。无论是银行签约数量还是发放贷款金额总量,以及惠及企业的数量,安徽都排在全国前列。对此,国家税务总局专门发文表扬,并要求在全国推广。


税收共治格局的形成

在税干们的眼中,“税融通”的另一重意义在于推动税收共治。作为“税融通”的核心——纳税人的纳税信用及相关信息,不仅是金融机构所需要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同时,相关部门的数据和信息也是税务部门所需要的,通过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不仅有利于税务部门精准科学治税,也有利于政府和部门的经济社会治理。这正是《方案》中重点提及的“构建税收共治格局”。


在安徽蚌埠市,税收共治早在2011年就已启动,2011年5月份蚌埠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从制度层面明确了36家单位提供第三方涉税信息的职责分工、传递内容、工作时限和绩效评价,为税务部门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年11月,综合治税平台建成,这一技术支撑,确保了各单位涉税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持续。


依托综合治税,今年上半年蚌埠市地税局共采集第三方涉税信息27329条,增加地税收入7.25亿元,占同期税收收入的14%。


谈到当前推进税收共治的意义,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表示,税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上说,各地探索建立的多部门协同治税机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采访中,地税干部们对税收共治均是重点提及,也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在蚌埠市地税局局长郑成良看来,税收共治已是新形势下地税系统必须要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


“现在的税收治理和过去不一样,过去企业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今天面对企业主体的变化、经营形式多元化,纳税人的信息和税务部门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没有一个共治的机制和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想把税源搞清楚非常困难。”郑成良告诉记者。


宣城市地税局征管科科长张志忠则认为,税收治理现代化,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信息,因为以后管税不是靠人管,也不是靠发票管,而是靠信息管。特别是在后营改增时代,信息管税、税收共治将成为地税部门增收的主要手段,这些都要求地税部门必须积极应用第三方涉税信息。


“但是仍然需要权力部门出台一个共治的办法来对共治进行保障。”蚌埠市地税局征管科科长杨国栋表示。


尽管共治的实现需要顶层设计,但税务干部们大多表示,在等顶层设计出来之前,必须要靠税务部门自身重点突破。其实,这项顶层设计正在进行中。在税收征管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已经规定第三方向税务部门提供涉税信息的法定义务,这将有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税收共治取得突破。


原载于《决策》杂志2016年第9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