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个人所得税是按年扣还是按月扣啊(个税按年度还是按月扣除)

[送心]跟我学财税,投资理财不盲从[来看我]


一、个人所得税理论概述


个人所得税每月按累计预扣法计算,该方法会导致每月缴纳个税金额不同,当月计税金额为负数时,不退税,至年终进行汇算清缴后多退少补。


开启知识跋涉之旅,文章比较长,但都是精心编写,请耐心看完


(一)适用税率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万)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1


≤3.6


3%


0


2


3.6-14.4


10%


2,520


3


14.4-30


20%


16,920


4


30-42


25%


31,920


5


42-66


30%


52,920


6


66-96


35%


85,920


7


>96


40%


181,920


(二)征税方法


征税方法


适用所得项目


预缴或缴纳


年终汇算清缴



居民个人综合所得


按月预扣预缴


次年3月1日-6月30日


(三)扣除明细


扣除项目


扣除标准


扣除方规定


基本费用


6万/年(5000元*12个月)


纳税人


专项扣除


3险1金


纳税人


附加扣除


①孩子还是教育:每个孩子每个月1000元(孩子≥3岁)


父母


②继续教育:学历类,每个月400元(≤4年);证书类,当年3600元




个人或父母


③大病医疗: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1.5万部分,在8万限额内扣除




本人或配偶


④住房贷款利息:纳税人只能享受一套首套房住房贷款利息扣除;1000是元/月,≤20年


夫妻双方婚扣啊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婚后只能选择其中一套来扣除


住房租金:1500元/月


夫妻双方同城工作的,只能选择一方扣除;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同扣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扣除


⑥赡养老人:独生子女2000元/月(非独生子女每月最多1000元/月)




子女或赡养人


其它扣除


①企业(职业)年金: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4%内部分




纳税人


②商业健康保险,200元/月


纳税人


③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按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确定




纳税人


个人领取的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收入,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税,其余75扣啊%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全年收入额-基本费用扣除-专项扣除-附加扣除-其它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下面知识点比较细碎,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哈


二、与工资薪金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处理


(一)年终奖处理方法


按综合所得计税规则计税


选择并入综合所得


年终奖


1扣、使用换算的月税率表


2、将年终奖计算平摊12个月的月税率


3.年终奖全额按照到的月税率计税


选择单独计税


(二)单位按低于购置或年度建造成本价出售住房给员工


职工因此而少支付的差价部分,按“工资薪金”项目缴纳个人所得,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


(三)企业(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税规定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按规定,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主要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企业年金投资运营收益三部分组成。


1、缴费、年金投资运营收益环节


暂不征。


2、扣除标准


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个人所得税计税基数的4%;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3、具体计税方法


(1)按月、季领取的,适用单独计税。


(2)按年领取的、个人因出境定居一次性领取的、个人死亡后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的,适用综合纳税。


(四)关于解除劳动关系、提前退休、内部退养的一次性补偿收入政策


1、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补偿收入


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年度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超过3倍数额部分,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适用单独计税。


2、提前退休


(1)退休工资免税。


(2)一次性补偿收入


按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实际年度数平均分摊,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3、内部退养的一次性补偿收入


应与其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税


(五)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的工作的中方人员个税


规定


详则


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的


只能扣除一次基本减除费用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不一致的


按实际工资缴税


三、综合所得预扣预缴


(一)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应按累计预扣法,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


(二)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级数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万)


预扣率(%)


速算扣除数(元)


1


≤3.6


3


0


2


3.6-14.4


10


2,520


3


14.4-30


20


16,920


4


30-42


25


31,9按年20


5


42-66


30


52,920


6


66-96


35


82,920


7


>96


45


181,920


例子在下面哈


四、举个例子


鲁某2020年1月初在甲公司入职,月工资、薪金收入为20000元,鲁某每月自行负担3险1金2000元,企业年金个人缴费400元(属标准内部分),对于专项附加扣除(比如住房租金)鲁某选择在办理汇算清缴时扣除,年终奖6万。则鲁某每月应预扣预缴税款如表所示:


1月份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000-5000-2000-400=12,600;本期应预扣预缴税款12600*3%=378


2月份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000*2-5000*2-2000*2-扣除4扣除00*2=2按年5,200;本期应预扣预缴税款25200*是3%-378=378


3月份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000*3-5000*3-2000*3-400*3=37,800;本期应预扣预缴税款37800*10%-378-378=504


月份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款(元)


1月


12,600


378


2月


25,200


378


3月


37,800


504


以此类推……


4月


50,400


1260


5月


63,000


1260


6月


75,600


1260


7月


88,200


1260


8月


100,800


1260


9月


113,400


1260


10月


126,000


1260


11月


138,600


1260


12月


151,200


1980


(一)全年共预扣预缴税款13,320.00元


(按月二)年终汇算清缴


1、年终奖按综合所得计税时


最终计税金额=[(20000-5000-5000-400-1500)*1还是2 50000]*20%-16920=19,720.00元,此时需要补交税金=19720-13320=6400元


2、年终奖按单独计税时


50000/12=4166.67,适用3%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最终计税金额=[(20000-5000-5000-400-1500)*12*10%-2520] 50000*3%=12,300元,此时可申请退税=13320-12300=1020元


注意此时鲁某选择年终奖单独计税方式时,比选择综合所得方式节税7420元,当然不是所有人选择年终奖单独计税方式能够节税。跟每个人的月工资水平有关,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因为2022年年终奖计税方式统一划归到综合所得计税方法。



五、总结


(一)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情按月形


  • 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情形:
  • 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的,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的;
  • 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的;
  • 需要退税的情形;
  • 选择自行申报专项附加扣个人所得税除的。
  • 纳税年度未足额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情形;
  • 有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的。
  • 居民个人从境外取得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申报纳税;
  • 未取得工资、薪金所得,仅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需要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

其实我是建议每个纳税人都要在年终做下汇算清缴,一来可以了解自己的收入纳税情况;二是可以紧跟国家经济政策,了解国家大事,参与国家税收管理。


(二)选择专项附加扣除的方式


  • 单位代扣代缴
  • 自行申报
  • 签好《办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承诺书》

(三)自行计算


大家可以用文中方法自行计算下自己每月个税扣除数和企业财务人员每月扣除数能否对得上,以及分析对不上的原因,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属于直接税,也称“富人税”,但是现在还远未达到劫富济贫的效果,希望税基可以继续上调,让改革成果惠及中产阶级及以下人士。


知识跋涉之旅暂时告一段落


往期文章回顾:


通俗解释什么是“增值税”?


通俗解释什么是“契税”?


通俗解释什么是“财务报表”?它们到底在向使用者阐述什么信息?


一个强迫症,一位个税跋涉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