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私募证券基金资金安全(资产管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Hanson老师第671篇原创】







事情是这样的:年2月份中金国瑞这家公司被深圳市警方出具了蓝底白字的通告。在7月10日左右,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又发布了一干核心犯罪嫌疑人等的权利义务告知书。案件落锤定音,涉及1400多个投资人,18亿金额未兑付。



相比一些P2P和财富公司,这个金额不算大。但中金国瑞案中的报道中,大部分自媒体文章没有把关键的部分讲清楚,甚至遗漏了重要的细节,非常容易引发投资人和理财师的误解。这也是我今天选择此案作为音频素材的主要原因。



中金国瑞是2014年6月份在中基协备案的,先后证券备案过的产品有10只,主要是股票型、混合型、量化型、FOF型、资产证券化等,其中多只已经提前清算。



从备案的产品类型来看,中金国瑞是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产品也是私募证券基金,这些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二级市场的有价证券,从最常见的股票、但散户不太交易的债券、以及商品期货、股指期货、甚至期权等各安全种衍生品。



从那些自媒体报道的文字看,本案涉及的基金是证券私募类基金。这就让很多投资人产生恐慌:不是说私募基金的钱没办法挪用吗?难道这个说法也是骗人的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些自媒体因为行文不严谨,导致核心要点偏离了主线的地方。



稍微具备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投资人在认购证券型私募基金整个流程中,资金流动是一个闭环。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下:假设你今天买了一只证券基金,你的钱会分为四步流动。



第一步,这笔钱从你的银行账户(认购/申购)进到基金的募集户;


第二步,从募集户划入托管户,接下来是募集完成后的备案工作;


第三步,完成备案之后,基金管理人才能用这只“备案基金产品基金的名字”去开各种交易账户,比如股票交易账户、期货交易账户、交易债券还可能要开银行间市场交易户;


第四步,交易户开设之后,再把资金从托管户划入,基金管基金理人才能进行交易、开始建仓;



这四个环节里,基金管理人都碰不到你的钱。他们能做的是下达对某些证券和金融资产买入卖出的交易指令。你可以回想下自己炒股票的情景,今天买的一堆股票涨了。如果你想把这些赚得的利润拿出来,就必须先把股票抛掉,然后再把证券账户里的资金转回银行账户。



私募基金的流程也是一样,钱怎么进去就怎么回来。在这个闭环之下,不存在挪用资金的可能性。



这点和那些明股实债的私募股权基金截然不同,那些出问题的财富公司,许多备案的股权基金里普遍是用契约型基金做募集,然后把钱打入有钱合伙,最后投向被投企业。但是这个公司只是一个壳,也可以称为SPV。监管的范围只是看着你把钱打进被投企业,也就是这个SPV。但至于这个SPV有没有用这笔钱去投资票据、或者做供应链的项目,那就无能为力了。



这两年我们看到的诺亚承兴、阜兴意隆、金诚、华领、良卓、民创、纳泓、天玑都是这种类型的产品,但你要记住:这是私募股权基金,不是证券基金。关于挪用资金的具体手段和套路,我在经典课程《非标九九八十一难》里有详尽的介绍。



这里就不展开了。我们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



经过办案机关侦查,一些犯罪细节已经可以认定:



中金国瑞通过公开宣传,承投资基金诺收益回报、保本付息的方式,向不特定人群公开募集资金后,并未按约定将资金全部用于期货、证券交易,而是直接用作公司自有资金来根据实际需要调拨使用。



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呢?



其中大部分用于兑付到期投资人的本金和收益。另一部分用于期货、证券交易,公司运营支出、员工工资、佣金提成、秦鹏个人消费、对外投资、偿还公司历史债务。还有一部分资金转移至境外做开办资金公司、做交易资产管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私募证券基金的资金是管理人碰不到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那么中金国瑞又是怎么把这些钱挪走的?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这些钱中的大部分,压根就没有打入私募基金真正的募集账户!

投资基金


经调查后证实,中金国瑞宣称托管行在中国建行,但让客户实际打款的私募账户和托管账户最后四位数不一致。许多客户不会仔细看合同,有些甚至都不看合同。这就给中金国瑞钻了空子。客户的钱实际上打进了中金国瑞的公司账户,而不是托管银行的监管账户。这笔钱压根就没有进入私募证券基金的交易体系,自然就谈不上什么监管了。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投资人就已经中招资金了。并不是私募证券基金不安全,而是你们买的压根就不是私募证券基金!而这个要点,在一系列自媒体文章报道中均没有被指出。



相信大部分投资人和理财师可能是到了最后才发现这个猫腻,这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那么这类情况应该如何进行甄别,防止被骗呢?



根据我们的经验,可以从几个地方入手:



第一,就是对于基金认购合同上的募集账户严格审查。很多投资者不明所以会跑去中基协官网上去查,结果发现除了名字几乎查不到什么信息。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检验方式,最关键的是核对基金认购合同上的打款信息,一般会看到“XXX证券基金募集账户”的字样,而不应该是公司账户。如果对方要求你把钱直接打进他的公司,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市场上也存在合法的代销机构,常见的有银行、券商、基金销售公司,以及少部分拥有基金销售资格的保险代理公司。这些机构代销的产品,打款账户上大多出现的该机构自己的名字,并没有“募集账户”。证券因为这个机构资产管理同时可能会卖好几只甚至几十只基私募金产品,每只基金名字不同,因此就统一用机构自己的名字。这点也可以通过查询代销机构和托管银行总行签订的托管协议中核对账户,如果两者一致问题就不大。



核对账户很重要,但这个工作比较繁琐,很多时候理财师不愿意在这个环节花太多精力。客户自己也怕麻烦,为了图省事这个环节就忽略掉了,最后吃亏的是自己。你对自己的都不负责,难道还指望别人会对你负责吗?



除了打款账户之外,中金国瑞这个案件中还有许多明显的套路,我们也来顺便解读下。



自古包装出套路。大家记住,包装过头,必有缘由。任何不合常理、违背逻辑的包装背后,都藏着不可告人的套路。



私募基金也是很注重包装的,但他们的包装往往都放在过往的业绩和经历上,比如明星基金经理啊,得过金牛奖、新财富啊,业绩14年15倍等等,这些都是展示实力的地方。



没有一个正常的私募基金会跟他的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息,专业人士都知道二级市场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不可能跟投资人说,我银行里有3.5亿的存款,所以你就放心买吧。



因为牛逼的私募基金除了拿零售端的钱,很多投资机构也会给他们钱,3.5亿在个人眼里看着很多,在金融机构眼中就是一个零头。



更何况这种资金证明或者存款证明, 花几百元淘宝上就能开一张,你要几个零都可以。



还有所谓的劣后资金也是很明显的套路,因为私募基金2015年后就不能再做结构化,只可以做平层。但凡知道了这一点,安全买产品之前就可以多问一句:这个劣后怎么出?是不是写进基金协议?



如果额外出一个担保或者承诺,那么这是借贷呢还是投资啊?用投资的形式,去做借贷的生意,出发点已经扭曲了。兜底一直就是个伪命题,没事儿不用兜,出事儿兜不住。



再看提成,那就更加离谱了。业务员提成8~10,管理层再提2~4。交易还没开始,14%没了。客户基金刚买进去,如果敢显示净值的话,已经0.86了。0.86是什么概念,有些基金止损线就设在0.85,0.86开始,特朗普放个屁就清盘了。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套路并不复杂,甚至还很拙劣。只需要具备一些很基础的专业知识,以及一些正常的逻辑分析能力,就能够避免踩雷。所以,保持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