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上海一九四三回忆(《上海一九四三》)


东岸纪事


上海老弄堂里 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倚着六里桥破败的栏杆,看潮汐吞吐着阴霾暮色。火烧云挂上远处的桠杈,像一些浆过的棉絮。稍近一些,一只叼着月牙的白头翁绕梁而飞,扰乱了鸽群的秩序。散乱的线条从屋顶的烟囱内飘出,是蝙蝠们遁出原形的序幕。


上海




上海一九四三周杰伦 - 范特西


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


在回忆的路上


时间变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



上海滩的马路、街坊何其多,但只有透出人文气息的才是令人回味的,只有说得出故事的才是让人魂萦梦绕的,只有在其中生活过的人才会斤斤计较于它的些许变化,哪里变糟了,哪里变味了,哪里变得更可人了,甚至哪里消失了……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半是回忆




一半是印记


“弄堂”古时写作“弄唐”


“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弄堂有许多名堂。斯文里、大庆里那样的叫石库门,九江里、八埭头那样的叫广式里弄,静安别墅、霞飞坊是新式里弄,上方花园、凡尔登花园则属于花园式里弄。





从前苏州河的两岸有大片棚户区,远望层层叠叠,恍若后现代主义装置。房檐低矮,进出不能抬头,一到梅雨季,整天滴滴哒哒的漏水,叫“滚地窿”。后来以讹传讹,这里的居民被唤作“滚地龙”,平添了几分彪悍,出门须回避三分。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东、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即今黄浦区范围内。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租界内里弄住宅的影响,上海老城厢内外华界内,也开始大量建造起里弄住宅。


20世纪以后,上海的房地产经营活动更加高涨。除老牌的沙逊洋行、怡和洋行等大多将主要业务转向房地产经营外,新的房地产商更是如雨后春笋。



如1901年开设的哈同洋行,1902年开设的美商中国营造公司,1905年开设的比商义品地产公司等,都是当时极有影响的大房地产商。在大量兴起的房地产业刺激下,弄堂住宅空前繁荣,在全市的分布面也大大扩展了。



上海弄堂,凝聚着中西方交汇的特色,漂泊着几代上海人的生命碎片,它们随着城市的变迁渐行渐远……


一半是过往




一半是前方


被遗忘的时光

王家楼 在区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侧。明末吴、董二姓居此,名吴董二宅。后因张姓迁此,又称张家门。清初,王姓于此置田地,建鼓楼,用作敲钟扯旗,作为雇工耕作、收工信号,人称王家楼,因以为名。有中式二层楼房60多间。居民800人。


左家宅 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区境东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侧,凯旋路、番禺路之间。因明清间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园,人称"富左家宅"。占地6.7公顷。抗日战争初期,难民纷纷在此搭棚聚居或经营作坊。上海沦陷后,商人相继在此设厂开店。有纸浆、液压泵、蓄电池、橡胶等厂。


亨昌里 即愚园路1376弄。在区境东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间。民国14年(1925年)建。有楼房25幢。居民500人。民国16年,中央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曾设在弄内48号(今34号)。



▲亨昌里


涌泉坊 即愚园路395弄。在区境西部,镇宁路、乌鲁木齐北路之间。民国25年(1936年)建。因原涌泉浜得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涌泉坊


姚村 在区境南部,伊犁路东侧(近虹桥路)。明末姚永济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纪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后称今名。民居多为中式二层楼房,瓦平房。有旗杆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遗物。居民500人。



▲姚村


万宜坊


最狭塞的弄堂


在重庆路高架之下依然健在的万宜坊,最知名的是它里面有邹韬奋故居,以及一些中国现代历史里的著名文化人,如画家张充仁。



不过这里早已褪去了厚重的历史感,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细致生活的味道,不管是弄堂口的裁缝师傅,还是卖杂食的点心小作坊,都弥漫这上海本土生活的气息。



喜欢体味不折不扣的海派生活的人,不妨来这里的弄堂里住一住。它的房子,干净、整齐,像是“联体小别墅”,很是令人向往。


苗王公主弄堂


复兴西路44弄


复兴西路,柔美、宁静、安稳,是上海的一片净土,简单走走看看就能体会无限的美好。这里有一条弄堂,灰扑扑的,乍看并不起眼,却是著名的“蓝妮弄堂”,也有老上海人称它为“玫瑰别墅”。



蓝妮是谁呢?她居然不是一个正宗上海人,是一个为现在上海人所稀罕的少数民族云南苗王蓝氏家族的后代———而且算是个“公主”。



▲蓝妮和孙科


她的一生非常传奇,父亲生意不顺,搞到家道中落,也带累她的婚姻不幸。但是,蓝妮离异后,凭借超强的社交能力成为了上海滩很有名气的交际花,后来还成了孙中山儿子孙科的秘书及二夫人。



因为她与上海滩的不少商贾都有很好的交情,从而得到了很多商业上的机密,最直接的就是炒房。她果断买下徐家汇面法租界边白赛仲路(今天的复兴西路)的一块地皮,投资兴建了漂亮的小洋楼,这就成了今天我们回忆老上海风情的蓝妮弄堂。


鲁迅故居


注定要做独行者


鲁迅故居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先生1933年搬到这里,谁想不过三年便离开了人世。想来,先生半生飘零,该是很喜欢这处安静的住所吧。



鲁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区横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鲁迅搬至现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



鲁迅在民国22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迁入,民国25年10月19日在这里逝世。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多伦路弄堂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以旧容新貌贯串着上海的过去与未来,诉说着上海滩种种动人的传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的文化界重地,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都曾经在这里工作与居住,其中就包括了 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 等,台湾作家白先勇也在这里的白公馆里度过童年。



所以当你沿着褐红色石路小道,走过一座颇具旧上海石库门风格的银灰色牌楼时,恍然发觉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好像就这么回来了。



这里还有名闻遐迩的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 说它是海派建筑的 “露天博物馆”实在是名副其实的。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



该走的总要走,不管那里埋藏着多少情感与多少留恋,“老上海风景”将随着旧世纪的结束而存入上海的记忆,进而成为跨入新世纪的上海人记忆中的风景。



请继续关注我们,下期内容依旧精彩……



万维特色小镇联盟


Lifestyle 丨 Travel 丨 News


尽在万维特色小镇联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