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东四个人房屋出租(东四租房一室一厅一卫)





有人说侯宝林的闲章“一户侯”是反李太白“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意而用之。侯宝林却解释说“没那么深沉,它指的是这个院里就住着我一家姓侯的。”


2007年11月,位于东四头条胡同19号院的“侯宝林故居”正式挂牌成立。墙上挂满了侯老先生生前经历的照片,室内是侯老先生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侯老先生的长孙侯军表示,家人还要收集爷爷的一些书法作品、文学书籍等物品,作为故居内的陈设。“侯宝林故居”将对公众免费开放。如今,已经修缮为对观众免费开放的“侯宝林故居”,大门墙上的大理石匾幅中的五个大字,是侯宝林老先生的生前好友漫画家方成写的。


侯宝林先生一生基本住平房,全是租房住。唯有这套小院是侯先生自己掏钱买的,现称侯宝林故居,名副其实。但北京城多一多半名人故居不是名人自己的房产权,如今叫“某某故居”,有点“强拉附会”之嫌疑。


据东四头条的居民介绍,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1992年就居住在东四头条19号。只是他那时居住的房子在上世纪90年代已翻建,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虽然与以前的故居完全不同,但挂满墙壁的老照片还是勾起了不少回忆,一些侯老先生曾经用过的老物件也基本按着原样摆放在屋内。




这里的居民对侯宝林先生一直十分怀念,他们回忆说:“老爷子一点儿架子都没有,见面有说有笑。”“他平时生活俭朴,时常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日子。”还有老居民说:“印象中老爷子不怎么在外面吃饭,从不挑食,喜欢吃炸酱面,平时和大徒弟几个人来一斤切面、炸点酱就对付了。”大家与侯先生的深情厚谊在言语间自然地流露着。


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虽然走了,但是他的一个个幽默故事,还在此间流传。方成还曾记有这样一个小段子,“当时准备组织成立个研究相声的幽默小组,我们约好一同研究相声的幽默时,我每天上午去找他,就是在这个小院里。这个小院离我宿舍较近。一天我去时,见院子里一个平箩上摊开晾着米,米上有许多黑色的米虫。我说:‘这米里长虫儿啦。’他说:‘这是我们家养的。’”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在建国后的五十年中,侯宝林是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不仅北京人喜欢,全国人民都喜欢听他说的相声。


侯宝林在《我可能是天津人》一书中写道:“我不知道我原来姓什么,到这一家来以后姓侯。我们家住地安门里染织局(胡同)路北一个门里,里院的一间东房……。我来到北京住的第二个地方就离我现在住的地方100米,叫龙头井,门牌是32号,是个路东的门……。不久我们又搬到羊角灯胡同,是个路北的“吞头门”(院门朝里缩进取一块),我们住二间小东屋。来北京两年多时间,搬个三个地方,住的都是“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的东房……。父亲又失业了,住不起二间房,我们又搬回东煤场(胡同)去住,这回住的是一间南房,那时我6岁了……。家里穷,靠二舅接济,我妈和我就住在姥姥家。姥姥家在护国寺藕芽胡同,门牌2号,一间小西屋。后来又搬到柳荫街扁担胡同东口……。我们一家和姥姥挤在8平米的小屋里,二舅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福寿里19号给我们租了一间房,福寿里就是现在的中官房。再后来又搬到福寿里23号住……。12岁时,我跟住福寿里19号西屋的颜先生学戏三年,经常去的地方是天桥“平地茶园”。后来又拜天桥的“云里飞”学戏……。出徒后,我开始在鼓楼唱了一年戏,后来就改行数相声了……。父亲死后,我住不起福寿里的房子,就住在留学路南口路东一个小店“连升店”,那儿离天桥近……。”


侯宝林先生一生基本是都住在平房区,曾经在广播局宿舍“麻花电台”、什刹海等多个地方居住过,但都是租住,只有东四头条19号是侯宝林先生花了多年积蓄买下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侯宝林先生和家人搬到东四头条胡同19号院,古朴的小院面积不太大,百十来平方米,南房北房都有。自打侯先生搬到这里以后,许多名人曾到这里拜访侯先生,有时甚至是车水马龙。90年代初侯先生生病住院直至去世后,19号院就少有人来住了。后来侯先生的家人将此处房屋翻建,原来的院门也变成了一扇紧锁的防盗门。




侯宝林次子侯跃文曾回忆说:我出生在现在的北京西绒线胡同,就是从宣武门那条街进来,进口不远,在路的北边,有一个两层的小楼,这就是我最早的家。现在那房子还在,楼下好像开了家美发店。


我们家当时住在楼上,在我记忆中,里边应该是有三间房,两明一暗。靠马路那边、有阳台的阳面是我奶奶住的房间,中间是个客厅,包括吃饭,来客人呀,我父母亲的房间是挨着楼梯的一个小间。楼下是一间药房,卖一些治头疼脑热的药,可能是我父亲光靠演相声不够维持我们家的生活。那个胡同那时很热闹,我们家旁边有卖绒线的、有卖肉的,还有一个面包房,面包房一做面包,整个胡同就飘满了诱人的香味。


我不到两岁我们家就搬到了西单商场对面一个叫小口袋的胡同,住在那里的时候也是我父亲成立相声改进小组的时候。在小口袋胡同没住二三年,我们家就搬到了宣武门外的香炉营5号。搬去没多久,家里就添了我大妹妹,后来又有了我小妹妹,在那里我们住了八年。


1959年,我们家搬到了复兴门广播说唱团宿舍,第一次住进了带卫生间的楼房。


我们家一直没买过房子,都是租房子住,我父亲也没有买房子的经济能力。我父亲小时候要过饭,捡过煤核儿,夏天卖过冰棍,后来学过京戏,18岁才改行说相声。照此看,我父亲家以前撑死了能有一间小破土房算了不得了。如果要算成份的话,应是城市贫民,后来我父亲有名后,家境稍好一点,但也就是在中等偏下一点的水平。我父亲平时要抽烟,要喝茶,在我印象里,我父亲挣的钱,他一个人就要花费一半,我们全家花一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