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上海闸北税务筹划电话(上海闸北区税务局地址)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公共性是上海与生俱来的特征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美国输出了基督教,所以上海的教堂很多。各教派附属建造的大学、中学、医院、出版社、报馆、博物馆、图书馆建筑更是不计其数。有一个大约的数字,上海房地产代为经租的大楼、公寓、新村,绝大部分都是教区资产。上海的涉教建筑比现在要多的多,现在留下来的还有很多。我们知道,教会的公共性是很强的,西方市政制度中的公共建筑,大多是教会的。另外,现代市政制度的就是围绕公共性建立的,上海福州路的工部局大楼就是典型的Civic Hall,是市民代表议政的地方,具有公共性。当然三轮车夫也不可以随便进去,但是一般体面市民、生意人是可以进去的。接待大厅是按照欧洲市政厅格局来设计的。这幢大楼要改造,十年前听说有方案是做“市民活动中心”,完全正确,这几年就不知道做什么用途了,反正要更新改造。


城市更新的前提是延续


这波徐家汇商圈的改造,用连廊贯穿五条马路汇聚的放射圈,是非常好的方案。徐家汇商圈经历繁荣之后,最近十几年陷入困境,公共空间缺乏,马路分隔严重,游客、顾客难以导入,很少逗留。现在有三层空间,空中用连廊连接,下面是地面沟通,地下是地铁通道,徐家汇就有三层交通空间,完全是立体的,然后就做成了一个系统的公共空间。徐家汇源中心地带不断整修,远处徐家汇中心建造浦西最高、最大体量建筑,这个会比以前好很多。徐汇区的很多人现在都认为,当年徐家汇商圈可以挪到万体馆那里建造,留下徐家汇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级非遗,培育5A文旅景区,对上海城市更加有利。然而,木已成舟,往事不可追溯,目前的改进方案,是对三十年前改造方案的补救。


其实,上海在城市更新方面有不少经验。前面提到的“保持城市发展的文脉”,“永不拓宽的马路”,“可供行走的城市”都是上海学者提出来的。北京的胡同原来是可以串的,现在大部分拆了。没拆的被装修改造成富豪的深宅大院,公共性反而差了。亲近市民,才是城市的要义。上海旧市区的马路还行走、交流,人们在这里创造新的生活,还有生机。北京的马路,大院很大,机关很多,走半小时也找不到24小时便利店,很多有意思的活动都在封闭空间里进行,普通市民会觉得不够亲近。最近宗明副市长主编城市读本《建筑可阅读》,又传出了一个理念,即城市建筑和社区可以作为文化资源来欣赏,也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建筑文化确实是可以赏玩的,可以经营的。很多人委托我们设计行走路线,一条路线就可以走半天,坐下来吃午饭,下午有空可以再走,这就是文旅结合的事业了。疫情当前,出国出不去,连江、浙临省的边界也时续时断,大家只能行走自己的城市,深度旅游,于是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城市空间。江、浙和全国游客不能出国,到上海来看外滩,看徐家汇,看武康路,是半出国,小出国。前几天一个报道说上海的咖啡馆已经是全世界各大城市当中最多的,这个报道我相信,外国人喝咖啡可以在家里,上海人把喝咖啡当作交往方式,要在公共空间里喝,这就导致咖啡馆数量大增。上海的咖啡馆肯定比北京、深圳、广州多,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一方面是空间特征。85度C在上海开首店的时候说了一句很不得体的话,说要把台湾的咖啡文化带给上海,他们不知本埠的咖啡传统要深厚得多。


说到现在,我主张,就是说一个好的城市,不是造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建造的时候,设计师的设计总是有缺陷,不完善,和环境不协调的。但是,可以慢慢地改,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好的建筑、好的社区。这个道理上次在思南公馆和伍江教授讨论时提出来,大家都赞成。城市不是翻大饼,不断拆了造,造了拆。从这个角度来讲,徐家汇源比陆家嘴有意思得多,社区活力也更强。愚园路这几年也火了,主要的功劳是徐锦江总编不断地写。愚园路街道就去修了,现在修出来的这个样子是很好的,说不定就能改造成一个新的好社区了。


上海还曾经提出一个很好的主张,即“以人为本的城市”。这个口号是世博会以前就说了,以人的尺度,人文价值的尺度建造和改造我们的城市,这是根本的理念。2010年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如今,上海决定把世博园旧址还给市民,开发成“世博文化公园”,这将成为与纽约中央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同等规模的大都市腹心处的公共空间,无疑是全体市民的大福利!自然也会在上海的城市更新历史上写下最为浓重的一笔!


校对:刘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