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食品包装袋许可证查询(食品包装生产许可证查询网站)


因疫情防控原因,今年9月16日,法院远程开庭审理该案。


“每日坚果”是零食界的网红产品,备受消费者追捧。在利查询益驱使下,邱某等人分工合作,生产制造假冒某品牌“每日坚果”,从原料、外包装到成品的销售,形成完整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网站产业链,辐射全国多个省份。


零食铺买到假冒的品牌坚果


2020年1月的一天,家住常熟的张女士在零食铺买了一盒某品牌“每日坚果”。“味道和之前买的有点不一样。没那么脆,吃起来软软的。”网站更令张女士惊讶的是,包装袋内竟然还混有头发,气愤的她怀疑买到了假货,于是到相关部门举报。


随后,公安机关会同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零食铺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发现店内的某品牌“每日坚果”确实存在异常,包装袋里装着发黄干瘪的坚果,并混有杂物,外包装盒也与正品存在细微区别。后经过厂家鉴别,该品牌“每日坚果”为假冒产品。公安机关随即立案侦查。


警方经侦查后发现,广西的邱某及其妻子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公安机关将二人抓获归案,并现场查获假冒某品牌“每日坚果”251箱及作案工具。


该制假作坊没有食品加工许可证,卫生条件极差,现场到处摆放着用于加工食品的原材料;工人没有健康证明,更没有采取任何卫生防护,徒手对散落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分装,最后变成一袋袋休闲食品……


这些“偷梁换柱”的某品牌“每日坚果”看起来与正品十分相似,但在原材料的质量、规格以及生产的卫生标生产准等方面均不符合国家标准,严重危害群众健康。


揭秘隐蔽的制假产业链


那么,如此大规模的假冒某品牌“每日坚果”的包装盒、包装袋究竟从哪里来?背后还有没有更大的制假产业链?公安机关继续对该案展开深入调查。层层抽丝剥茧下,一条完整的生产制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产业链浮出水面。


2食品019包装袋年2月,邱某发现某品牌“每日坚果”市场认知度高、产品销量好,便开始从上家进货后再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假冒某品牌“每日坚果”。同年6月,邱某通过微信认识了邹某,得知如果自己生产成本更低、利润更高,且邹某声称其有某品牌“每日坚果”包装袋和包装盒的渠道。邱某与妻子唐某商议后,便开始筹划自己生产,从此开启了与邹某的合作。


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间,邱某、唐某在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生查询网产假冒某品牌“每日坚果”共计1.1万余箱,非法经营数额共计69万余元。


公安机关深入调查后发现,邹某其实只是一个中间人,他找到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商赵某、李某,委托他们分别生产包装盒和包装袋,自己从中赚取差价,获取利益。整个交易过程都是通过微信、QQ、电话等联系,邱某将查询网货款转账给中间人邹某,再由邹某联系李某、赵某安排物流公司送货,不见面、不直接收货款、不直接交货,形成一条隐蔽的产业链食品包。警方据此将李某、赵某抓获归案。


牵出更大包装袋制假售假案


而根据赵某、李某口供及相关证据显示,食品包邹某分别委托二人生产带有某品牌注册商标标识的“每日坚果”外包装盒45万余件、内包装袋800万余个。如此庞大的数量远远超出了邱某的需求,而邹某归案后始食品包装终不承认假冒注册商标的事实,那多出来的包装盒、包装袋又流向了哪里?


因为疫情,案发后邱某被取保候审,在此期间案件有了新的突破。原来,取保候审期间,邱某并未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还想着要把出事前欠客户的货发完。由于生产案发后作案设备均被扣押,邱某便从原来的湖南上家那里许可证进货,继续销售假冒某品牌“每日坚果”。


此前,每当遇到节假日,坚果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邱某食品包装来不及生产也会从湖南上家那里进货,来填补自己的产能不足。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间,邱某从湖南上家处购进假冒某品牌“每日坚果”,销售给全国各地的零售商和消费者,非法经营数额共计64万余元。2020年12月9日,邱某被常熟市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顺着这条线索,公安机关将湖南上家朱某抓获归案。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朱某生产假冒某品牌“每日坚果”的包装盒和包装许可证袋居然也是由邹某作为中间查询人从李某、赵某处购买的。


此外,为精确认定制假数量,承办检察官通过审查部分快递记录,发现犯罪嫌疑人在快递单上详细记录了产品规格和数量,随即要求公安机关调取快递发货记录,精细梳理万余条快递记录,结合包装材料购买电子记录账单,对制假数量认定形成闭合证据锁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