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企业基金会知乎(企业可以自己成立基金会吗)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团队,前排右二为史成斌


践行此事的一群人来自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其早在2008年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形式成立,后于201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并以“建设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为使命。在此次以“迈上新征程的中国基金会”为主题的年会举办之前,他们以“大事记”的形式对基金会行业发展40年进行了梳理,并对来自学界、业界和政界的十余人进行了深度专访,基金会“40年专项”(“中国基金会行业发展40年与新征程”专项)是他们对此的统称。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总监史成斌是这个团队的成员之一,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作为行业枢纽平台,希望能够通过‘40年专项’的一系列活动形式对行业发展历史脉络进行呈现,探索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现状和未来,引导‘基金会人’逐渐产生对这个行业的身份认同感。”


十余篇万字专访发布之后,引发了公益慈善界的高频转发和热议。然而史成斌坦言,点击率并非其团队的最终追求,多元跨界思想的碰撞,跨越老、中、青三代的视角变迁以及对基金会行业历史和现实的承接反思,才是他们期待呈现的东西。为此,记者对史成斌进行了专访,试图了解究竟有哪些思想火花在此次碰撞中产生。


架起思想的桥梁


《华夏时报》:请谈谈做“40年专项”的背景、目的,以及它和基金会论坛以往的工作有何不同?


史成斌:我们其实很早就想在基金会行业的思想碰撞层面做一些尝试,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是一个行业枢纽平台,我个人认为它本质上是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知乎可以连接业界、学界、党政以及媒体等各个方面,所以如果要做这样一个思想碰撞,我们希望把“桥梁”的作用发挥吗到最好吗,产生一些真正的影响。


从2017年开始,基金会论坛每年都会拟定一个主题做思想峰会,但以往都是小范围的闭门会议,从所能触及的人群、达到的效果层面来讲都非成立常有限。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内地基金会发展第40年,“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而新冠疫情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基金会行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课题,于是我们决定以“40年”和“新征程”作为此次专项的关键词。


在行业内部,身份认同感不强、主体意识较弱的问题一直存在可以。由于目前基金会的成立和项目开展主要还是依附于企业或政府,受牵制较多,真正发挥独立法人作用的基金会偏少,甚至有部分声音质疑“基金会行业的发展何谈40年?‘行业’二字以何为标准确定?”因自己此,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专项唤醒更多人对基金会行业的认同感。



我们主要开展的工作有两项,一是重新编撰修订了《中国基金会发展40年大事记(1981-2021)》,把40年来行业发生的重大标志性历史事件一一梳理。二是专访公益慈善领域的资深前辈,引发基金会从业者特别是年轻从业者,思考基金会行业面临的重大现实议题,起到一定的行业倡导作用,这也是此次专项的重头戏。我们的目标是专访20位行业前辈,目前已经完成13人的专访。


从已经专访的行业前辈年龄上看,平均年龄接近70岁,其中很多前辈都是从自身经历谈起,这对于反映他们青壮时代参与公益慈善发展的经历、那个时代的慈善氛围和脉络都是很好的素材。


专访所谈及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对行业知乎内部经常谈及的问题予以呈现,诸如行业的法律法规变迁与完善问题、整个行业发展的“稳”还是“进”的问题、行业的自律与他律问题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当下政府推动的公益慈善改革做了深入了解,去探究政府层面对公益慈善事业和基金会行业发展的意志意愿,探究我们该如何呼应“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等国家发展议程等。


通过专访我们发现,不同背景的专家所呈现的观点十分多元。就拿如何理解“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这一话题来讲,学术界专家认为应保持清醒冷静、与其拉开一段距离进行观察才能下定论;业界人士认为这无疑是基金会行业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利好”,应把握机会共同推动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有政府部门从业经验的前辈则认为,要准确领会中央的精神,肯定是发展机遇,但不应过分解读,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驱动下的自愿行为,尤其不意味着“均贫富”。多元声音的交互,让人思想跌宕。


历史与个自己体


《华夏时报》:在这次长达两个月的系列专访中,你认为基金会行业发展的40年历程整体上是否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之下的个体经历和命运又是怎样的?


史成斌:通过这次专访,我们能够看到一幅相对完整的基金会行业发展40年的演进画面:稳步走、上一个台阶、再稳步走、再上一个台阶。当然,中间也会有偶尔的停滞不前和短暂的曲折。


1981年到1988年是我国基金会发展起步的阶段,彼时基金会被当作“金融手段”可以的一部分去对待,由民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业务主管部门三个主体共同管理,短时间内10多万家以“基金会”为名的组织覆盖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广阔区域,“野蛮生长”是那个阶段的代名词,大众并不了解到底何为基金会,这也催生了1988年《基金会管理办法》的出台。那个时代,“清理整顿”并不仅仅是基金会行业面临的形势,而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在行业逐渐规范之后,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允许私人财富通过建立非公募基金会的方式参与公益慈善,这让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在专访中谈到,2004年才算是“现代基金会”在中国的开端,在此之前只是基金会发展的“史前史”。


随后,2008年汶川地震让公众的捐赠热情空前高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全民共情和公益慈善领域改革政策的重大调整,都激励行业再次进步。可以看到的是,65%的基金会都是在2012年之后成立的。


此外,基金会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前进方向和速度的把控紧密贴合。不论是上海市民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马伊里,还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都谈及,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进”是总基调,但长期强调的“稳”和短暂出现的“波折”也是正常企业的。以古论今,当我们看待当下的一些困顿时,也应意识到这只是短暂现象,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看,会更有耐心,更有信心。



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被访者的个人经历其实就像“树叶的缝隙”,让整个行业发展的图画更加细腻和丰富地表达出来。特别是这次被访者不同的人生背景和多元的观点,更是让这幅图画生动形象。例如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谈企业了很多人生的“进”与“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社会政策中心顾问杨团谈及了很多参与改革的经历故事,马伊里、刘忠祥(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呈现的是早年间在民政部门行政管理岗位工作时的担当和见闻,王名、丘仲辉(爱德基金会理事长)、房涛(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基金会则分享了在政协委员任上为慈善事业不断发声的旅程,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康晓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资中筠(资深学者、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则谈及个人进行慈善基金会研究的学术经历。在每位被访者的万字长文里,流淌的都是大背景之下个体的多元观点,这点使我感触非常深刻,文章发出后也收获了很多同行的反馈和感想。


行业的“春天”要靠自身争取


《华夏时报》: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行业的发展是你刚刚不断提及的。那么以此视角看当下,是否到了公益慈善大成立发展的“春天”?


史成斌:“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都是老话题,现阶段成为热点的重要原因在于,总书记鲜明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更大的期待。但是否因高层的意志和意愿,行业的“春天”会很快到来,仍需要冷静观察。


多数被访前辈认为,行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机会甚多,只要在具体的制度层面能够开放,执行层面快速跟进,未来的发展要“上台阶”不在话下。但“春天”能否来临,外部环境和制度政策的助推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行业自身要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自我反思,在研究能力、人才培养、依法自治等方方面面达到一定高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