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河北省建筑市场城市配套费(河北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费标准)


和大家一样,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建立统一大市场”的时候,脑子里首先联想到的也是计划经济比重将会加大。但不同于以往统购统销的模式,而是有计划的通过统一组织让市场在国际国内各类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经济领域,中央和地方权利比重会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变化,比如说改革开放时期,就是中央放权给地方政府,以GDP为考核目标,让地方政府自个放开了干,把招商引资搞好了,钱弄到位,税收上去,那就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与现在大不相同的是,在计划经济的70年代左右,国内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人们的物质贫乏,供给相对不足,比如说当年买个收音机,电视机啥的都需要有指标,这种环境下,诞生了大量的倒爷,连万科王石最早也是干倒爷出身的。


那个时候因为物质不足,需要国家做有计划的分配,后来为了提高生产力,国家开始转型工业化,中央才放权给地方开始搞市场经济。


刚开始搞的时候,国内形势就跟一个新公司刚成立似的,各地政府都是业务部门,有绩效考核指标,但是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蓝海机会,不仅国内有需求,海外的有效需求更是嗷嗷的。


于是大家就都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开始招商引资,外商资本也看中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优质的税收条件,大量外资涌入中国。


那个时候很多港资,台资,日资来中国,广东,上海等地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这些资本的首选,不仅外资,还有之前从广东跑出去的一些潮汕人,福清帮等在海外赚了钱之后开始有返国创业潮,改开后,这些人也成了珠三角地区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


这中间自然会产生大量的同质化竞争,比如说你看到邻居城市搞汽车挣了钱,就依葫芦画瓢也搞汽车产业园,看到其他邻居搞电子信息发达了,也招商引进这些电子产业,最后同区域产业重合度极高,相互竞争拆台就开始了。


一些临近城市开始互抢资源,抢外商,抢人才,抢技术,并开出各种优惠条件,这样就形成了各地竞争格局,也称作赛马机制,所有的社会资源都向经济发展领域倾斜。


赛马机制下,谁都想卖多点,多搞点钱,完全不顾及周边发展不说,还设置各种障碍。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投资不过山海关;


比如说各种花式的“本地企业补贴”政策等等;


地方企业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各自为阵,视国内其他同类企业为对手,以各种战术抢夺国内外市场。


对比韩国那边,韩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财阀龙头企业,集中发力抢占海外市场,属于是正规军式的打法,我们这边就显得有些散兵游勇的味道了,不仅散,还经常为了抢夺海外市场自个跟自个打架,打赢了的也是惨胜,打输了更没话说。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说稀土开采行业,稀土这玩意儿有多重要就不用再说了吧,钢铁业,重工科技,武器制造,航空航天都离不了它,虽然说各国都有稀土,但是重稀土90%以上的储量都在我国境内,属于垄断性资源,这么大的优势,最后却因为国内小企业打价格战争夺海外客户硬是卖出了白菜价。


连英国和日本两国买家都很惊诧,不过惊诧归惊诧,还是趁机买回去大批便宜货沉入海域储存了起来,当时还是国家高层发觉不对劲,下令禁止低价对外出售重稀土。


造成这情况的原因呢,就是地方唯“GDP”追求下,互相设置壁垒,企业之间相互拆台打架的结果。


不过那个历史阶段也没有别的办法,这个赛马机制在当时真的起到大效果了,那个时候的咱们国内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想自己搞研发也没人才,想自己消费,老百姓们普遍很穷,属于即不能生产又不能消费的两不靠。


只能大力引进外资,咱们提供廉价人力落个就业岗位,在中间挣个工资,技术和资本是国外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多也是销往国外的,咱们只落个代工的小头利润。


其实在这个阶段,我们看重的收益不仅仅是世界工厂的地位和居民就业,更重要的是从外企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用于本土企业发展。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这些外企投资带来很多外汇,这些外汇需要通过我国央行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投资生产,外企投资越多,外汇资金汇集到我们政府手里的就越多,我们用这些外汇作为原始资本,周转着购入了很多国外技术设备,助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有了技术,设备和管理知识之后,本土一些企业开始崛起,各地税收就有了支撑,为了保护地方税收,地方政府开始出台各种政策扶持这些本土企业,并设置壁垒限制其他地区企业随意进入本地市场,到最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加剧虹吸其他城市的人才,资本,使得其他地方失血严重,税收愈发跟不上。


其他地方怎么办呢?


一方面是出台人口吸引和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比如说前些年郑州招来个富士康,几乎贡献了郑州一半的GDP,但是郑州本地做大的锅圈,巴奴和蜜雪冰城的总部却又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盘走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对于本地企业该扶植还得扶植,真是养大了留不住也没办法,至于那些养不大还拉胯的,比如说本地的一些低效率企业,好歹能纳个税吧,采购时候能照顾就照顾,总比被外地企业踩死的强。


最后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大城市强者恒强,企业人才扎堆,内卷严重,产能过剩。


小城市弱者恒弱,壁垒进一步加强,低效率的本地企业浪费社会生产资料,本地市民也享受不到合理价格的优质产品。


国内还有一些企业,完全没有任何效率可言,仅靠着“资源”、“关系”拿当地的各种订单,靠地方政府“输血”存活,这种企业一旦放开进入市场竞争,属于必死的那种。


那这类企业为啥还没死呢,一方面是因为关系,另一方面好歹能给城市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啊,从地方政府的角度上来看,这些企业活着就是胜利。


这也是为啥地方政府热衷投资,搞各种创业园的原因。他们指望着能够扶持出来一个大企业,成为城市的旗帜标杆,一来长脸是城市的门面,二来可以给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人才和辐射链条,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即使扶植不成功,中间也带动了就业不是?


直至现在这个阶段,地方投资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赛马机制。


不同的是,在经济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居民手里开始有钱了,消费力较改开开始那会儿有所提升,为了刺激国内消费,拉升城市GDP,提高税收,我国发明了世界独有的土地税收政策,把居民过去的积蓄和未来几十年的收入全部锁定,地方政府开始有更多钱搞投资建设了。


大基建和房地产的时代到来了!


各个城市的经济支柱都开始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天下,企业家主流变成了各地的开发商,地方卖地赚到钱预期也拉升了,看到其他城市又是修路又是亮化的弄得十分漂亮,GDP也是飞速上升,就开始比拼着搞基建。地产和基建,这两样是拉动GDP上升的大头。


中国城市经济指标——GDP增速开始起飞了。


比如说,在城市修条路,弄个立交桥,都能带动本地煤炭,钢铁,化工,水泥,耐材等产业的发展,市民有就业岗位了,税收也上去了,城市也变漂亮了,真是一举多得。


尤其是三四线小城市,就算设置壁垒也挡不住大城市的资本人才虹吸,弄土地财政搞房地产真是一条好路,这简直是一剂爽药,吃到停不下来。


所有的资本,包括城市借债,金融资金,甚至于实体经济的收益都往房地产上汇集,这样一来,一些城市的实体经济完全萎缩,甚至消亡了,不过这时候地方政府也不在意了,毕竟有土地财政这么爽的挣钱办法,谁还去管那些挣小钱苦钱的活儿?



所有的消费,居民手里的钱也都开始流往房地产,其他商业消费赶在过去几十年都是经济增长期,没有受到房地产挤压不说,也是有一定增长的,但是涨幅完全没法跟房产比。


基建和房地产这幅组合良配简直是包治百病,大家一直认为可以大搞特搞,先是跟各个邻居城市比着搞,然后是地方上前任和继任比着干,你看到周边城市高铁地铁都搞起来了,也想跟着干,税收不够发债来凑,高铁地铁整上了,下一任来了要保GDP,总不能让民众说没有前任有能耐吧,总不能让当地企业没业务吧,总不能让当地居民没就业吧,那就接着发债接着搞,飞机场弄起来,图书馆弄起来,文化历史博物馆弄起来······


这可好了,债务越来越高,但是基建收益性越来越低,问题就出来了。


然后就是基建过剩,楼市过剩,债务高企了,不止三四线城市,有的二线甚至一线省会城市都出现了大片空无一人的新区,毫无用处的门面基建,空置的烂尾楼,低效益的地铁、高速公路等等,叠加上疫情的影响,人们大批量出现了钱慌。


可悲的是,由于各地都在追求GDP,产业重心都集中在土地,楼市之上,金融上也脱实就虚,各地市缺乏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实体经济,土地财政出现漏子之后实体企业税收根本顶不上去。


虽然现在大家看清楚房地产行业拉动经济已经到了尽头,产能严重过剩了,但是对于自身城市如何转型升级,如何重拾实体经济,搞研发创新,在赛道上重新杀出一条血路还是一脸懵逼,懵逼还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没钱,有的是一屁股债。


于是新一轮的内卷倾轧来了,各地市这次都驾熟就轻,一如既往地看哪个是热点投哪个,一窝蜂的同时投某一个产业,没有任何分工和协作可言,也缺少全国性全局化的规划和指导。


比如说某些地方政府在前些年狂投科创园,前不久又狂投芯片,到现在又开始狂投新能源电动车,全部都是扎堆赶潮流,他们就是想扶持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带动本地就业和经济发展,但是因为没有区域性规划和合作,搞的都是周边投啥我投啥,同质化严重。


大量投资带来大量浪费,比如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前段时间潍柴动力的董事长说,中国的电动车产能严重过剩,大部分是无效产能。2021年统计的98家汽车生产企业生产情况中,月生产不足千辆的企业达50多家,其中近20家处于停摆状态,月生产0辆。而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约占汽车销售总量的九成,甚至能达到100%。


不仅浪费,地区间竞争,歧视和壁垒更加严重了,不仅区域间企业发展受限制,甚至一些外资企业也开始受歧视和排挤。


有一说一,现在外资在中国也没有以前吃香了。日本的一些落后产能也开始从中国撤离搬到越南去,因为我们自己有钱有技术也有实力了,比如说特高压,比如说5G技术还有新能源技术等等,其他国家比不过我们国内的专业,所以我们在扶持本地企业的同时全面排外了。


很多人担心排挤外资会影响我国的就业,其实不必,我国目前在进行落后产能出清和产业链转型升级,国内人力成本也确实比越南等国要高,越南承接我们出清的外资产业就和当初欧美日韩等将低端产业链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是一个道理,这是我国经济产业链向前迈进的必然过程。


所以,有些外资出清是正常的,但是区域间壁垒确实会影响到一些良性外资的投资意愿,比如说一些技术或资金密集型外企,可能某些资源需要从另外的省份采购,那些省份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条例保护,收取一些费用什么的,对外企产品利润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


现在这个阶段不比以前了,以前外企说啥就是啥,有啥条件各地都会配合,现在地方保护主义比以前更强了,因为本地企业实力可以抗衡外企的多的是,一些省份不愿意迁就让利,就形成了非公平竞争。


除了这个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浪费和非公平竞争之外,还有个大问题,那就是赛马机制下马太效应凸显了——现在城市间分化严重,出现了6省3市养全国的局面(见下图,只有前几个省市对财政是正贡献值,其他全靠国家转移支付)。



如今这个阶段,中美贸易冲突频发,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大多数国家又开启了加息周期,叠加上疫情反复,国内重要城市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经济受到冲击,在国内经济面承压的当下,靠少数几个头部省市转移支付其他地区会加重头部城市的负担,也不利于整个经济盘的正向循环。


更何况,第三次技术革命红利已然见尾了,整个世界都有点产能过剩,中国又是制造业大国,在中国制造席卷整个世界各大陆的时候,引发了多国贸易战,海外市场一个感冒,就容易造成咱们国内企业产能过剩。


这个时候继续采用赛马机制,同质化浪费资源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那可怎么办呢?


当国家说救房地产的时候,很多人理解国家的举措和初衷,但又保持着理性的思考和疑虑,毕竟居民手里没钱了啊,就算再怎么出政策降低首付,降低房贷利率,放宽购房门槛,大家拿什么去消费呢?


更进一步讲,在美联储加息的当下,通过放水刺激国内楼市经济会导致双方利差缩小,容易引发资本外溢,这样对国内经济不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大家互瞪着眼,等着看国家下一步动作,最后确实没等来降息,却等来了全国统一大市场。


到了这里,大家应该能感觉到,“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解决我们目前经济困境的关键举措了。


它的重要性,绝不输于第一次改开,也不输于中国加入WTO。


在某种意义上,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打破和重建,是启动国内大循环,调整国内经济大架构的关键举措,是我国经济瓶颈的破局点。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区壁垒,出清落后产能,剔除那些僵尸企业,低效产业;同时加快人员和要素流动,从成本端出手降低产品价格,从而刺激居民消费,去化过剩产能。


尤其是对于新基建投资这块,全国统一市场更具意义,更是需要中央级别的宏观调控,统一进行产业规划和执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东数西算,特高压啥的,这些都需要国家统一调配。


东数西算,指的是东部需要很大的算力,有较大的需求缺口,因为这里经济发达,企业众多,但是土地资源很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很不现实,而且数据中心的运营需要电力支持,能源消费也很大,特高压都在西边建着,西边能源充足,土地广袤。


所以,在西边建数据中心,能源电力土地都解决的前提下,还给西部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和产业支撑,东部需求也得到了极大保障,还满足了未来中国发展过程中算力膨胀的预期,一举多得,这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其中一种理解。


未来城市的一些基础建设,也不会是一个城市就说了算,而是城市集群,统一规划,分工,协调,组织,并且需要国家牵头统筹,河南负责什么产业,安徽负责什么产业,河北负责什么产业,需要那些基础建设配套,如何打通壁垒,什么样的政策配套,如何高效临省互补······等等,这就就发挥了1 1>2的效果的同时,还避免了撞车打贸易战的消耗。


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市间贫富程度的持续拉大,在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使得现在一些弱的城市,盲点无出路的城市,能够跟着大城市喝口汤,分走小部分蛋糕。


不过也有人担心建立大市场会死掉很多小企业,影响城市就业,这个咱们前面其实也说过了,去除掉的都是些低效企业,这些企业的消亡并不是坏事,而且随着一些龙头企业的诞生,市场分工会更加细化,这就衍生出更多的细分行业,带来新的就业岗位。


这点应该很好理解,拿苹果手机举例,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足够大,但是它只负责研发核心技术,其他零件的生产制造,硬件组合,甚至标签,销售网络等都是分出去的,而且因为它的带动还能演绎出很多新的潮流产品,比如说配套饰品类,文化潮流元素等等。


还有人说建立大市场对国企有利,对民企不公平,这个真是多虑了,市场放开的情况下,国企和民企都会结合各地资源优势,下沉到更多的中小城市,靠的是实力说话,因为谁能交税给地方政府,谁就能拿下当地市场,市场规则是统一的,这没啥可说的。


当然不排除国企垄断着上层资源,就像过去的盐铁专营一样,大宗重要的民生物资、核心资源都在国企手里,但这完全没啥坏处啊。


在这里真的有必要尬吹下咱们的这些国有板块,国家左手发债改善民生搞建设发福利,右手通过国企赚回去冲销债务,这完全是不破坏生产力的债务泡沫出清啊,也是欧美等私有资本环境下寻而不得的债务消除闭环,其利完全大于其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