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变迁 见证发展
王展意:
70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致可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两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约8万公里公路,且60%以上是土路或自然路,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县不通公路,乡村里公路就更少了。那时,桥梁建设也落后,5400多公里的黄河上只在甘肃兰州有一座清代末期由西方帮助建造的兰州黄河铁桥,大部分江河上都没有永久式桥梁。汽车运输也非常落后,全国民用汽车只有5万多辆,还没有现在北京市一个区的汽车多。
1950年3月,组织安排我到苏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9个月的学习一结束,我就来到福建公路修建指挥部,投身交通运输事业,一干就是53年。还记得,那时我从上海到福建福州,要先坐火车到江西上饶,再转两趟汽车到福建南平,然后从南平坐轮船才能到福州。从前四天一夜的路途,如今走高速公路一天就到了,乘高铁只要半天,乘飞机更快。
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我国公路里程增加了5倍,而且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昆洛公路。桥梁建设在这个时期也取得很大成绩,修建了福建南平闽江大桥、延安山宝塔下的延河大桥以及湖南的黄虎港大桥等。到1978年,我国的公路里程达到89万多公里,这时候干线公路大都铺上了砂石路面,还有十四五万公里是渣油路面。所有的木桥,到1978年基本都改造成永久式桥梁。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有限的人力、物力等条件下,公路建设依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而且形成了一种公路建设精神,我还记得那时响亮的口号——“发扬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不怕困难,努力筑路”。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大家对公路的需求十分迫切。交通部总结地方经验,先后在山西和四川开过两次农村公路建设会,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的口号,依靠地方与群众修建公路。
我国高速公路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修建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0年以后,我国大型桥梁纷纷动工建设,先是广州到珠海、广州到深圳公路上的几座大桥先后通车,接着黑龙江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厦门大桥以及黄河、长江上的许多大桥陆续开工,设计施工技术也迅速提高,创造了不少世界纪录。
刘松金:
“光华”轮是我国第一艘自营远洋船,我国的海上运输,特别是远洋运输,就是从这艘船开始的。
1958年,交通部远洋运输局成立,主要参与管理悬挂外方旗的合营公司,同时在广州成立交通部远洋局驻广州办事处。1961年4月27日,新中国第一家国际海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宣告成立,同时诞生了中远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分公司。那年购进了已经有几十年船龄的“光华”轮。直到1965年,我国有了四五艘远洋船,在那时是“老本钱”。1974年,我国远洋运输发展开始加快,国务院批准可以贷款买船,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贷款经营。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组建了上海远洋公司、天津远洋公司、青岛远洋公司和大连远洋公司。1991年,我来到交通部,那时船虽多,却很小。集装箱船也是,能装几千个集装箱就已经不错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航运业萧条,公司之间总是抢货争航线,几家欢喜几家愁。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将上海海运局、广州海运局、大连海运局,还有一个船员公司、一个车船公司5家合并成立了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后来,中远与中海合并成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两家合并之后第二年,经营状况就开始好起来了。现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公司,它所属的散货公司、油运公司、特运公司都是世界最大的专业运输船公司,集装箱船队也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李盛霖:
我的老家在江苏南通,大学在镇江,南通距镇江200多公里,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可那时我上学起码要用两天时间。先从南通坐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火车到镇江。而且船一天一班,错过就要等第二天。那时我最担心的就是辛辛苦苦排队买票,到我这里票没了,这种情况我碰到过几次。在上海买火车票也是提心吊胆,要连夜排队,怕行李被偷,就把行李用绳系在身上,边排队边睡觉。参加工作以后,从南通到天津起码也要3天时间,现在只要七八个小时,这些变化真的很了不起。
1983年,正逢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我担任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协助主管经济的副市长处理一些具体的工作。我深深体会了交通不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当时天津港口压港、压船、压货现象严重,30至40天才能装卸,这对天津港造成了很坏的国际影响。今天我国的交通运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70年来,各种运输方式已经从各自发展逐步转向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实现了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到基本适应的转变。70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运输装备的提升,带动了运输能力大幅度提升,设施、客运、货运发展都非常快。交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已经成为历史。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铁路机车电力化,车辆、船舶、飞机大型化,公交车绿色化,还有邮政专业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我们正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
胡希捷: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70年不算长,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这7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业绩,是令我们自豪的70年,是值得我们大唱赞歌的70年。我出生在延安老区,长在红旗下,是党教育培养了我。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机遇,使我们有机会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70年来,有关交通运输发展的统计数据,都是成倍地增长,有些更是数十倍、成百倍地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前,是我国百废待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不懈努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时期。那时,能源短缺、交通落后直接制约和影响我国的建设、发展。我记得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部门还设立了一个民间运输管理单位,在各省(市)交通厅设立民间运输处,这个处的职责就是管理架子车、马车等人力运输工具。这些运输工具是那个时期主要的且十分重要的运输工具。一直到1957年,这些运输工具承担的运输量仍远比汽车运输大得多。1956年后,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7月14日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后,各省(市)才逐渐地增加了汽车,汽车运输逐渐成为内陆各省主要运输方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8万多公里公路,而且大都是晴通雨阻的等外公路。当时,陕西省公路里程不到2000公里,西安到延安360公里,要走3到4天,碰到雨雪天气就断路了,根本走不了。现在西安到延安通了两条高速公路,开车3个小时就到了。
改革开放后的40年,是我国全面加快建设、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各行各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城乡面貌都取得长足发展。今天,我国很多行业的产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更是在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初心不改 代代相传
李盛霖:
70年来,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大变化,我深深地体会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改革开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符合人民的愿望。实践证明,没有港口体制机制改革,就没有现在港口和航运的大发展;没有交通运输的各项改革,也就没有现在的交通大国。
现在我依然坚持每天看《中国交通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部里的各项工作。目前部党组按照中央的要求,正在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转变。我完全拥护部党组的各项决策部署。我虽然退休了,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始终没有忘,宗旨和信念始终没有变。我会尽我所能,按部党组要求,为交通强国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希捷:
70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常重要,每个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非常重要。提到交通文化、交通精神,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我们应该坚持下去。一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勇于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三是“铺路石”精神。正是我们交通人有这三种精神,才创造了今天交通运输事业的崭新面貌。要使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发展,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还需要我们交通人不断发扬这三种精神,传承交通文化,提振交通人的精气神。
李建波:
交通运输部是一个对优秀传统作风和交通文化传承得非常好的部门。之所以传承得好,主要是部党组在这方面非常重视,尤其是老一辈交通人,以身作则,将优秀的传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交通运输行业重视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培养,重视各种先进典型的培养宣传;这个行业又有代际传承的优势,保留着行业文化的血脉,且能够与时俱进,在行业文化中不断输入时代精神,使交通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这些好的做法都应当坚持,我们老同志责无旁贷,要主动地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将这个行业为民、务实、清廉的初心传承下去。
紧跟时代 共建强国
刘锷:
最近部里出台了《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我觉得这个事情抓得很好。希望交通运输部有一天能够掌握全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分货类的流量流向,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出不合理的运输因素,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再把重要节点的运输平台数据综合起来,就可以掌握具体的运量,从而进一步分析市场的需求和交通运输现有能力间的差距。
目前每个省份的货运组织行为不尽相同,货类区分也有差异,这将导致无法综合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所以我认为,《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重在基层建设,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好了,我们才有真实稳定的数据来源。
李建波:
我认为科技创新和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下一步代表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方向的将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这项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应用,带来的将是一个行业革命性的变化,其影响将延伸至全社会。各种生产方式都随之变化,是可以预见的。进入新时代,在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加重视和发挥好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责编/李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