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关注类贷款的损失率(贷款损失率在5%以下的是)

1.“不良率”的重要性!


对于银行股的投资者来说,绝大部分人都笼罩在“不良率”的阴影之下。


不良率是不良资产(收不回来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可以理解为,某银行放出100亿贷款,在极端情况下有50亿收不回来,也就是不良资产高达50亿,不良率50%。


而咱们知道,银行是一个高杠杆行业,它的存款主要是吸收来的,是别人的钱。同时,它可以用20亿存款放出100亿贷款。也就是说,银行完全可以无本运作,甚至负资产运作。


呃,话虽如此,但银监会还是有相关规定,比如有一个指标叫核心资产充足率,假设为10%,就意味着在银行所掌控的资产中,它自己的资产要占10%。


当然,要是真有50亿贷款收不回来,那它的资产还是-40亿,依然很吓人。


总结下来就是,高杠杆一旦赔起来,那是底裤都会当掉的,虽然它平时可能很赚钱。在2013年的温州债务危机中,就有银行一口气亏掉了30年的利润。


在A股市场,国有大行普遍以净资产打折出售不是没有原因的,国有大行PE(市盈率,理解为买入后回本的年份)多数在5-7之间,也是基于这个缘故。


赚钱能力很强,卖得还异常便宜,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


“不良率”是使人对银行讳莫如深最根本的原因。“杠杆”不是一般人可以玩得起的东西,连巴菲特都说,“若无洞见,不投银行”。


不然,光是对“不良”的疑惑,都能让你食不安稳睡不安寝


在正式开说不良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银行用于测试贷款减值(不良)的方法吧。


通常来讲,银行有三种方法。


1.DCF方法,适用于不良贷款的单项测试


法人客户不良贷款,使用现金流折现模型(DCF)逐笔确定减值结果。也就是,用贷款余额减去预计接下来每年能收到的钱累计折算成的现价,看是否有出入,有出入那就是减值了。贷款的实际利率采用借款合同约定的实际执行利率(不包括罚息利率)。用公式表示,就是:贷款减值准备=贷款余额-PV(指预计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


2、迁移模型MM方法,适用于正常、关注贷款,主要是用于组合测试


法人客户正常、关注类贷款的损失率,通过贷款级次下迁的迁移率与相对应的各级次损失率计算确定。正常、关注级次下迁的迁移率采用过去一年迁移率的平均值。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的损失率,采用当期DCF测试结果。关注类贷款这一组合的损失率=关注到次级的迁移率*次级损失率 关注到可疑的迁移率*可疑损失率 关注到损失的迁移率*损失损失率。


3、特别增提


总行层面会根据内外部风险状况,确定行业、区域、产品等重点风险领域贷款范围。对重点领域的正常类贷款,按照关注类贷款拨备率确定迁移测试拨备。


上述是侧脸不良的主要方法,这边顺道插入一点信用卡方面不良贷的小知识。


招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信用卡不良在一年内各期平均回收率会迅速下降,一年后平均回收率会降至1%以下,且基本保持稳定。也就是说,从发生不良到入池经历的时间越短,可回收比例就越大。此外,发生不良时的本金余额越小,后期回收的概率越大。


2.不良,应该怎么收拾?


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这个词“债转股”,记得前几年,因为大宗商品市场不景气,很多资源企业亏损练练,处在破产边缘,银行的债都还不上,社会上掀起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债转股。那会儿供给侧改革还没来,资源型企业普遍日子很惨,远没有如今躺赚的舒坦。


债转股,那是债还不上,被迫以股(卖身)偿债的操作。而绝大部分企业们的债务,又是银行无疑。


所以,在债转股的背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银行业不良资产爆发危机。


债转股,也确实是不良资产处理的一种方法,但也是一种很危险的方法。里面的道德风险(这个是主要的)和经营风险都很大,甚至可能会把银行带入泥潭,因为运用之妙,真的存乎一心。


而债转股的博弈点,也在于银行是否具有自主选择权和真实的股东权利。此外,经济形势也会影响市场对债转股的预期。


当然,债转股只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一种方法,且不是主流方法,主流方式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公司,将不良资产打包卖给AMC(不良资产管理公司)


当经济下行时,银行不良资产会如雨后的蘑菇一样冒出来,债转股都忙不过来,此时会大量转让给AMC。AMC自有一套处理方法,但在经济不好时,处置起来并不容易,多数会继续持有。等到经济好转,不良资产开始换发生机,甚至价格暴涨,AMC就开始收割果实。


甚至这一节凑可以用一个规律来概括:清算业务的同比增速与PMI呈同向运动,经济越好,清理起来越容易越快。


当然,AMC并不是简单的抄底持有那么简单,不良资产还有这么一个特性——冰棍特性,不良资产自身还是会产生消耗的,说不定还没等到经济好转,不良资产就彻底没了,就像化得太快的冰棍,没入嘴就化完了。同时,由于经济下行期不良资产处理起来很困难,经济持续向好时不良资产又很少,两个阶段AMC都会面临生意清淡,这时候吃饭就是个问题。


因此,AMC像一个不良资产的抄底客(毕竟在经济的平稳及良好运行期以及下行期都没啥钱赚),只要经济能强劲反弹,大量不良资产一朝崛起,方能大赚。要是没有反弹,那就真的只能食腐了。


AMC吸收了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使银行可以轻松上阵,使经济更加平稳运行。相当于给银行熨平了波动,给但AMC也要想法给自己熨平波动,即便是食腐动物,也是生态中的一环。


此外,还有一种不良资产处理方法——ABS(不良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打包,然后折价卖给投资者。


只是,当前不良ABS市场合格投资者不足,尤其是缺乏次级档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专业机构投资者),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也远未形成。


3.怎么看待不良。


之前看到过一种说法,当银行股股息收益率在6%以上时,其隐含的不良率也达到6%以上,这时候往往也会成为一个机会。因为行情总是在最悲观的时候出现苗头,改革或经济触底的预期总会让银行股迎来机会。


这是一个过往的观察所得,但即便在2900点的大盘,银行股股息率普遍也在3%-5%。


这个全做参考,做不得数。


另外,我还看到这样一个技巧,就是你不一定要要弄懂所有不良率的分部和总量,你只要去找市场上的烂公司,看借款给他的银行哪几家,且贷款有多少,占比如何,以此就能大体判断出各个银行的水准了,可以作为自己投资银行股的参照。


我试了一下,财务造假的康得新,和十来家银行有染,累计涉资约30亿,其中宇宙行独占8亿。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正统的方法,来判断各行的不良。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值,俗称偏离度。可以用来考察银行对不良贷款的严格程度。指标越大,说明不良水分越足。也有人用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率(俗称剪刀差)来衡量。


但最终回归银行股股价。决定其估值的是隐含不良率,但它又不是“客观”指标。它存在于所有投资者脑中,并通过他们的手汇集到市场的报价里,是一个相当主观的预期值。而这个“大数据”一般在宏观数据里若隐若现。


4.总结。


真实不良率,这个决定银行股估值的强力数据,其实也是一个虚值,它只能通过隐含不良率展示自己。


这个数据和经济脉络时时联动,银行自身对其也只能毛估,因为预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经济的细微触角,每一刻都在伸向不同的地方。


最终决定银行股估值的,是投资者预期不良率的变化,背后更是经济周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