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2016年中央16号文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文)

摘要

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大理念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主要体现在:树立“思政课共同体”理念,明确思政课的共同目标任务;强调思政课是“关键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贯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加强衔接贯通和协同联动;坚持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理念,提高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实施高校“课程思政”理念,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相对接等方面。这些理念创新,对于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中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大理念创新,对于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谓“共同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大中小学思政课同样有诸多共同条件:它们的共同名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共同性质是鲜明的政治性属性;共同任务是立德树人;共同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共同载体有相关图书、育人基地、网络资源等。所以,必须把大中小学思政课看成一个“思政课共同体”,进行统筹推进和建设。


一是明确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新定位、新要求。习近平在“3·18讲话”中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首先,我向在座各位老师,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这对参加会议的中小学老师来说,无论是把他们称为思政课教师,还是把他们所教的课程称为思政课,都是第一次。参加会议的中小学思政课老师无不感到既亲切又有了一份作为“思政”人的重要责任。


长期以来,谈到思政课,人们一般认为是特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中小学一般称作德育课。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对各有侧重的。这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新命题,并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把中小学德育课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思政课,这无疑是对中小学德育课的新定位,体现了对中小学德育课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要求的提升。关于思政课的要求,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是对思政课目标的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20方案”)在思政课课程目标的要求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这充分体现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要求的强化和提升,而且要将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2]。


二是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整体部署。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新理念,实现了思政课从大学向中小学的纵向延伸,完善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布局。《意见》、“20方案”等相关文件都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规划。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中;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部分课程名称进行了新的命名,还增加了有关新时代内容的课程,使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在内容安排方面,进一步对各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的思政课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材编写方面,提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等要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意见》中提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20方案”中提出“小学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学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要根据课程设立教研室(部)”的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新命题,不仅强调了思政课在各个学段的重要性和阶段性要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共同本质,有利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合作交流和资源整合,共同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二、强调思政课是“关键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之所以强调思政课是关键课程,是由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第一,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所谓主渠道,就是主要的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等文件中均明确指出和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这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的重要性。正因为思政课是“重要阵地”“主干渠道”“核心课程”“灵魂课程”,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关键课程,要建强、建好这门课。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那么,这两个“主渠道”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两个“主渠道”并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角度而言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主要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节(或途径)而言的,是指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育人环节中,课程(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思政课主渠道,不仅体现了它作为课程(或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意义,而且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以说它是主渠道中的主渠道,这更加体现了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


第二,思政课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青少年的成长就像小麦生长一样,拔节期管理的重点是让小麦多成穗,孕穗期管理的重点是促进小麦成大穗。俗话说,“小麦清明拔三节,春灌追肥正当时”。正如同小麦拔节孕穗期需要春灌追肥一样,青少年阶段就需要加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P172)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开齐开足思政课,才能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打好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第三,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一个从小到大的连续培养过程,所以,“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8]。


第四,思政课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作用的课程。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意见》中进一步强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思政课对应的所属学科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强调思政课是“关键课程”,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作用在课程方面的具体表现,这突出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性,突出了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突出了思政课对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作用的重要使命。


三、贯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加强衔接贯通和协同联动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体化概念最早是从“德育一体化”角度提出的。德育一体化是一个系统性要求。有学者认为,“德育一体化就是以唯物辩证法关于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学校德育各方面、各层次,宏观、微观,内部、外部,纵向、横向,多侧面、多角度进行综合的整体设计,使德育系统内各层次间及各要素内部保持内在联系,互补相成,纵横协作,整体作战,从而达到德育的有序、高效和整体优化”[9](P2)。德育一体化,内在地包含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和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政课形态。由于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也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主导部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核心问题是实现“一体化”,主要体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从纵向方面看,主要是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的各自为战、相互脱节的问题,实现衔接贯通。一是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定位的衔接贯通。要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思想认识,在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功能的一体化上达成共识,并自觉遵循。各学段都要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高度重视,加强建设,决不能忽视和削弱。二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衔接贯通。要把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根据有关文件中关于“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在育人过程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阶梯式推进。三是加强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的衔接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内容既要对接好,避免简单重复和顺序倒置,又要续接好,避免脱节和跳跃,逐级放量、螺旋上升。同时也要注意各学段不同年级思政课、各门思政课之间的内容衔接(比如“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增强思政课内容体系的系统性、进阶性、规范性,进行必要交叉和重复,避免过多交叉和重复。四是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过程的衔接贯通。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长期积累、连续成长的过程,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做到循序渐进、接力推进、螺旋上升。


从横向方面看,主要是解决思政课育人要素配合不够、合力不强的问题,实现协同联动。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学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同学校可以采取单位结对、教师结对、学生结对等多种形式开展结对活动。通过机构协同平台,打破围墙,加强合作,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交流互动。除了不同学校之间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还可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培训。要树立思政课教师共同体意识,通过进行集体备课、加强经验交流、开展合作教学、深化研究合作、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打破“教学壁垒”。三是加强思政课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思政课的育人载体主要包括教材、图书资料、校园文化、校园网、实践活动等,不同学校的思政课育人载体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此外,社会上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场所已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的重要教育教学基地。四是促进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要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四、坚持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理念,提高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


内涵式发展是与外延式发展相对而言的。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发展的两种模式,主要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外延式发展描述的是经济发展采取扩大规模、增加数量的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是指经济发展采取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方式,是一种集约型的发展模式”[10],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是针对单一、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发展而言的。从思政课角度讲,除了强调要提高质量和实效,也是针对片面注重形式创新而忽视内容建设而言的。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就是内涵式发展。有学者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角度认为,“内涵式发展以满足学生明确或隐含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育方式的合理度等均围绕学生展开,反映了教学发展的深层的质的要求”[11]。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主要是要重视思政课本身,强化思政课的本质和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与理论性。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途径和保障;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则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如果第一个方面没做好,第二个方面就无法实现;而如果第二个方面不明确,没有第二个方面的目标导向,第一个方面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方向和意义。所以,要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这就需要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切实把握思政课的性质、目标、功能、内容等要求,以此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是遵循思政课的本质要求。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习近平一再强调思政课要“守正创新”。他还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2]。“20方案”中也强调要“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主义方向,也不能把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边缘化、中性化、迎合化。


二是明确思政课的目标任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在“3·18讲话”中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方案”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又提出了“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可知,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发挥思政课的引领功能。《意见》中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主导课程,只有首先建设好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主导力,同向同行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才会更加明确,才会真正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四是加强思政课的内容建设。教学内容是完成思政课目标任务的核心要素,思政课的目标和任务都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来完成的。如果教学内容缺乏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就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不能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所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内容为王,首先把教材编好,把内容讲好,努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五、实施高校“课程思政”理念,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相对接


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其他各类各门课程也都有独特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就蕴含了课程思政的要求。在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的过程中,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4]。“课程思政”的理念是教书育人职责的课程体现,其意义在于强调任何课程都要增强育人意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是通过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来实施的,它要贯彻到高校各类各门课程之中,不能把“课程思政”片面地理解为非思政课的思政,也不能理解为“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正如教书育人的理念也包括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一样,“课程思政”也包括对思政课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理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克服把思政课内容边缘化、中性化、迎合化等问题,专业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理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课程无思政、思政不到位、课程“思政化”等问题。


“课程思政”的正式提出,是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中。文件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的理念,实现了高校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的对接,促进了高校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的一体化,解决了大中小学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把同向同行的要求贯穿于大中小学全过程。这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向中小学的延伸。从课程体系来说,思政课则是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领航课程,其他课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必须首先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才能确保育人的正确方向。这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课程思政”的理念,不仅实现了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而且也要求由“学科德育”向“学科思政”的深化和提升。“学科思政”是学科德育的升级版,是对学科德育的政治提升,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自然包括中小学的“思政”教育,要把“思政”任务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把中小学学科德育推进到“学科思政”的要求上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话语的一体化。否则,势必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确立,到与中小学学科德育、学科思政相衔接,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了中小学学科德育,进一步对中小学提出了“学科思政”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统筹推进。


参考文献


[1][3][4][6][8][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2).


[9]张孝宜,李辉,李萍.德育一体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0]韦 震,吴林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进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0,(1).


[11]顾云湘.基于学生期待视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J].江苏高教,2020,(9).


[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石书臣,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原理及实施体系创新研究”(编号BEA180115)的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