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小企业会计准则附注案例(小企业会计准则报表附注模板)


贾宁


之前我们讲的都是怎么理解财务报表中的主要内容,可财务报表只是公司对外发布的财务报告里的一部分。


如果你随便找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来看,会发现这些报告非常厚,很多都超过了100页。


三张报表只占其中3页,那剩下97页写什么了呢?


另外97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这三张财务报表的附注。


企业会解释它是按照什么规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这个规则,就是会计政策。


你肯定知道,在看合同的时候,越是在犄角旮旯的那些附注和小字,就越得仔细看。因为所有的坑和猫腻,通常都藏在这里面。


财务报表也是一样,企业财务的所有秘密都藏在了附注里。所以财务高手在分析报表之前,首先会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看附注,特别是关注哪些会计政策选择发生了变化。


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


假设你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如果今年继续亏损,就会被要求暂停股票交易,甚至退市。


公司明天就要对外发布财务报表了。财务人员算了半天帐,结果发现今年的利润仍然是负的,老板特别着急,问大家有什么办法能扭亏为盈。


这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来不及找客户签新的合同,也来不及卖更多的产品。看起来这件事情是没希望了。


但是,如果你问一个财务高手,他会告诉你,其实有个方法能“一秒钟扭亏为盈”。这个神奇的方法就是改变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和利润


还记得美国第一条横跨大陆的铁路项目吗?


我们说过,铁路公司有很多固定资产,都需要折旧。


假设铁路公司花100万买了一台设备,预计能用5年,那么每年的折旧费用就是20万。


如果购买设备之后第一年业务做得不好,实在没法向投资人交代。那怎么能迅速增加利润呢?


有一个方法,就是延长折旧年限,把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从5年拉长到10年,这样每年的折旧费用就变成了10万。


原本第一年的折旧费用应该是20万元的,现在一下减少到10万,利润马上就增加了10万。


这个利润增加,是由于实际经营发生了任何变化吗?


没有,只是因为企业改变了会计政策。这个方法听起来很棒吧,企业分分钟就能改变业绩。


你可能会问,用这种方法调节利润的公司多吗?——非常多。


美国财务专家施利特(Howard M. Schilit)写过一本书,叫《财务诡计:揭秘财务史上13大骗术44种手段》,其中提到,通过改变长期资产折旧方法来增加利润,是上市公司最常用的财务操纵方法之一。


咱们开头说的那家快要被摘牌的上市公司,其实是有多家原型的。


其中一家是鞍钢集团。2011年和2012年,鞍钢连续出现两年亏损。到了2013年,鞍钢集团的盈利压力特别大,因为如果再出现亏损,就可能面临退市风险。


2014年4月9日,鞍钢宣布2013年实现正盈利,同比增长119.13%,安全着陆。


鞍钢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


事实上,那几年钢铁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的局面,鞍钢之所以能扭亏,不是业务上有什么改变,就是因为折旧年限变更发挥了巨大作用。


鞍钢把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从30年延长到40年;机械设备、传导设备从15年延长到19年。


调整折旧期限后,鞍钢2013年净利润比2012年增加了个9亿,达到7.7亿元。也就是说,如果不延长折旧年限,那么2013年鞍钢的净利润其实还是亏损的。


还有哪些企业,曾经靠改变折旧年限来调节利润呢?


三钢闽光、山东钢铁、富春环保、方太特岗、河北钢铁,还有一大串其他名字。


你从这些企业名字当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对,这些都是重资产企业,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特别多,所以他们通过资产折旧政策来调节利润的效果最明显。


会计政策变更不一定都是财务操纵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明知道企业可能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来操纵利润,为什么会计准则还要给企业留钻空子的余地呢?只允许企业使用一种会计方式不是更好吗?


这就得说回会计政策制定者的初心了。


事实上,最早允许企业选择和改变会计政策,不是为了给企业提供财务造假的机会,而是为了让财务报表能够抵抗企业经营过程中遭遇的外界环境变化,最大化地反映真实努力的结果。


我给你讲一个财务中非常著名的例子。


20世纪之前,美国的会计准则只允许企业在记录存货成本时使用后进先出法 (LIFO) 。


什么是后进先出法?我给你举个例子。


假设你代销一个品牌的女装,上个月底卖出1000件衣服。为了计算利润,你需要估计这些衣服对应的批发成本是多少。从下面这张图里(图一),就可以看到,上个月进了三批货,以及每批货的时间、数量和价格。这三批货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上个月通货膨胀非常厉害,价格一个月内涨了几次。


图一 存货成本


那这1000件货的成本怎么计算呢?


用后进先出法,顾名思义,那就是最后进的货最先拿出来算成本。那就是28号进的那批货,1000件*40元/件 = 40,000元。


如果这么计算成本,管理者一定会跳出来说不公平,因为上个月通货膨胀使得原材料价格严重虚高,如果我们用这个虚高的成本来算利润,那利润就会很低。


我们刚才说的这个例子,其实是1974年在美国发生的真实情况,美国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加之1971年美国政府放松了工资和价格管制,导致1974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时候美国很多大企业,包括太阳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柯达公司都纷纷站出来,要求改变会计政策,使用先进先出法(FIFO),这样财务数据才能抵抗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计准则考虑到这个诉求是合理的,于是就做出了会计准则的修订,自此允许企业根据环境变化来选择存货政策。


我们来看看如果使用先进先出法,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先进先出,顾名思义,就像超市排队结账一样,先排队的人最先结账。先买入的货,最先拿出来算出存货成本。那么1000件衣服对应的成本就是1号进的那批货,1000件*20元/件 = 20,000元。


你看,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的时候,后进先出法会比先进先出法的成本高出2万元,也就是说,利润相应少2万元。


你可能会问,这些都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对投资者们影响最大,那么投资人站在了哪一边呢?


芝加哥大学的Sunder教授曾经研究了后进先出法和股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在这篇题目为“会计变化对股价和风险的影响” Stock price and risk related to accounting changes 的论文里,他发现,准备改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股票的超额回报率会显著上升,说明市场站在了公司一边,他们并不认为在通胀时期,公司改变存货成本的会计政策,是利润操纵行为,而是认为后进先出法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


哈佛财务分析框架


到这儿,你可能发现了,其实最早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都没有特别在意企业更改会计政策,因为他们认为企业这样做,出发点都是好的,是为了更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但是你肯定知道,无论什么政策,只要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动作变形的问题。


在美国这个新的会计政策出台之后没多久,美国的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公司就因为管理不善,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财务危机,公司为了不违反债务条约,被逼破产,就改变了会计政策,把原材料成本,从后进先出法改为了先进先出法。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使得当年少亏损了2000万美元。


其他公司一看,说原来这样也行啊,于是开始效仿这种做法。


案例多了,监管部门就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于是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和变更。


连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逻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我们讲财务分析都是直接从三张报表讲起的,现在最新的财务分析框架是什么呢?


从下面的这张图里(图二),就可以看到这个“哈佛财务分析框架”,这个框架代表了财务报表分析最前沿的思维。


这个框架是由哈佛大学的三位学者提出的。你可以看到,在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之前,增加了另外两个分析,一个是企业所处环境分析,包括我们刚才所讲的是否处在通胀环境中。另外一个就是会计政策分析,包括重要的变更以及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比较。


图二 哈佛财务分析框架


到这儿,你可能还是有点困惑。改变会计政策有的时候是企业在操纵利润,有的时候又是合理的,那么我们怎么判断是哪种情况呢?


我告诉你两个判断标准。


首先,看宏观环境是否有大的变化。我们刚才说了,如果宏观环境变化,比如出现严重通胀,那么变更会计政策更可能是真实反映经营情况的需要。


其次,和同行业其他公司比较。一般来说,公司的会计政策和同行业公司会保持一致。如果与大多数公司不一致,是财务操纵的一个信号。


课堂小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