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4月,捷信消费金融暂停自营消费贷业务、主营助贷的相关消息已有传出。作为公司转型线上化重要成果分期商城业务,也在2021年底草草下线。
时隔一年,捷信消费金融主营业务为何依旧处于停摆状态?对此,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回应称,捷信消费金融尚未暂停、也不打算暂停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消费贷款,公司将不断调整商业模式,以更好适应数字化过程。但对于为何无法使用相关产品、不向新用户开放等问题,捷信消费金融未作出正面回应。
在导流业务方面,捷信消费金融则提到,该项业务并非公司主要业务,将根据用户需求引入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优化产品与服务。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在引入新股东确立新的业务战略之前,捷信采取暂停部分自营业务,开展导流业务的方式来进行过渡。这一方面是维持其平台用户的活跃性,另一方面导流业务成本低,通过导流获取收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后续捷信如引入生态型或线上经营能力强的股东,对于其业务转型将有明显裨益。
“2020年被业内看作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分水岭’,消费金融公司运营也从此前的跑马圈地转换到精耕细作。停摆主营业务对于持牌金融机构来说并不常见,开展导流、助贷等业务并非长久之计,也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其牌照价值。”苏筱芮表示。
“2023战略”成效待考验
作为原银监会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企业之一,自2010年开业以来,捷信消费金融此前长期处于行业“老大哥”的位置。“老大哥”为何沦落到主动出售股权这一步?其背后也与捷信消费金融近年来业绩表现密切相关。
根据捷信消费金融此前对外披露的信息,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以净利润13.96亿元“领跑”消费金融行业。2019年虽然净利润11.4亿元小幅下滑,但其总资产一举突破千亿元,达1045.36亿元,成为业内首家千亿级消费金融机构。同年,捷信消费金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但这一情况在2020年急转直下,主攻线下的捷信消费金融在疫情中遭受冲击,重资产模式“失速”,大举转型之下业绩遭遇重挫。公司营收、净利双双大幅下降,净利润1.36亿元;总资产滑落至652.07亿元。上市计划也就此搁浅。
转型、大规模裁员、自营业务停摆……捷信消费金融陷入风波中。同时,因为利率、催收等问题,捷信消费金融遭到用户大量投诉。
而随着各家消费金融机构2021年业绩表现大幅回暖,捷信消费金融业绩也备受关注。对于2021年运营情况和下一步业务规划、转型安排,捷信消费金融方面指出,公司“2023战略”是一个业务转型过程,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各部门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帮助公司成功完成战略部署,保障全面运营。
“上述的背景下,加之监管方对于高利率、暴力催收等的严厉打击,捷信高度依赖线下和人力的重消费金融模式遇到了增长和管理上的挑战。通过引入新股东,带来新的资源和模式,从而进一步进行业务转型,扭转经营不利的状况。”于百程补充道。
苏筱芮则指出,当前科技实力及科技创新能力是消费金融机构共同追逐的目标。提高科技实力能够更好地推动消费金融流程优化,并提升业务效率。另外随着线上获客成本的日益攀升以及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不断完善,有能力的消费金融机构也开始同步谋划线下业务布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