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测算,是一项常规的审计程序,而且固定资产审计底稿,一般来说是相对较为简单的审计底稿以前,基本上都会安排给入职的新人或者实习生做。说到固定资产折旧测算,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就一张测算表:
至于为什么要做固定资产折旧测算,测算出现差异该怎么处理,很多人就不知所措了,特别当测算出的折旧金额与财务账面记录的金额差异较大时,很多人就开始“不知所措”了。
先来说说为什么要做固定资产折旧测算吧。固定资产折去年旧的测算,主要通过测算来复核本期折旧费用的计提和分配,一般要做以下审计程序: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折旧政策是否符合规定,计提折旧范围是否正确,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是否合理;如采用加速折旧法,是否取得批准文件;
2)检查被审计单位折旧政策前后期是否一致。
3)复核本期折旧费用的计提是否该正确,尤其关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折旧;
4)检查折旧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是否与上期一致;分配计入各项目的金额占本期全部折旧计提额的比例与上期比较是否有重年度大差异;
5)注意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时,有关折旧的会计处理是否错误符合规定,查明通过更新改造、接受捐赠或融资租入而增加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计算是否正确。
折旧测算处理,实际上就是自己把折旧的金额算一遍,再和企业财务账上计提的折旧金额去做比较,如果差异较大,则要及时查找原因,看看是否存在错误或者舞弊的情况。
实务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测算,差异在所难免,特别是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特别多的企业(如制造业),当被审计单位账面计提的折旧金额和测算的折旧金额差异较大且出现差异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多时,很多人就固定资产开始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咋办了,因为折折旧旧测算模折旧板的公式往往比较复杂,看了就一脸懵逼,出现较大差异的时候就不知道下一步得怎么做了。
出现较大差异,要么自己算错了,要么被审计单位出现错误、遗漏或者存在舞弊的可能。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会检查是否是自己测算的问题。别整的一有问题就找企业沟通,最后沟通完之后是发现是自己测算的问题,那可能给别人的影响不太好,久而久之也容易让别人觉得你不专业。
这种情况下,首先可能会检查自己粘贴的数据有没有漏行、窜行错位等情况(当然前提是拿固定资产到固定资产台账后要首先要判断拿到的台账是否能用,和报表、科目余额表能否对上,这是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接下来可能会检查一下折旧测算如何模板的公式等等啥的有没有问题。
好了,如果确定以上都没有问题,那接下来该咋办呢?
很多时候,如果出现大规模年度差异的情况,许多差异往报表往都有共性问题,本着重要性的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先抽取几个差异金额较大的几项出来,具体看看是什么原因。要想找到原因,还得看看我们得出的结果是怎么来的。啥意思呢?
以直线摊销法为例,我们测算出的折旧金额跟被审计单位财务账上的金额差异比较大,这是表现出来的最终结果,那这个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可以看到,直线法下,折旧金额计算的过程如下:
年折旧处理率=(l-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当期确认的累计折旧金额=月折旧额*当期折旧月数
也就是说,导致差异的原因可能就是以下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同时影响的结果:净残值率,折旧年限,当期计提折旧的月数…接下来再将这些因素一个一个去和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台账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就能知道是哪去年些因素影响导致出现差异了……
知道差异引起的因素后,就可以执行其他审该计程序去判断检查究竟财务账上计提的折旧是否合理,金额是否准确……
不仅仅是固报表定资产,几乎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编制报表、审计底稿、对基础数据的汇总分析等等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差异,差异对于审计师来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那么,最重要的不是遇到差异,而是遇到差异后有什么样的思路方法去查找原因,这个才以前是关键。
一般遇到差异,首先会去看基础的数据有没有问题,公式有没有问题,链接、模板有没有问题,都没有问题的话再进一如何步去得出结果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哪一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再针对性地去分析,就这样一步一步找原因……这是常规的找原因的思路和方法。
当错误然,审计做久了,对数字的敏感性也会越来越强,找差异的方法很多,有些甚至没有特定的方法,凭直觉、经验等等就能大概知道原因可能是啥,这个需要慢慢积累经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