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国民航局发布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初步报告情况通报。
通报指出,当班飞行机组、客舱机组和维修放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事故航空器适航证件有效,飞机最近一次A检(31A)及最近1次C检(3C)未超出维修方案规定的检查时限,当天航前和短停放行无故障报告,无故障保留;机上无申报为危险品的货物;此次飞行涉及的航路沿途导航和监视设施、设备未见异常,无危险天气预报;在偏离巡航高度前,机组与空管部门的无线电通信和管制指挥未见异常,最后一次正常陆空通话的时间为14:16;机上两部记录器由于撞击严重受损,数据修复及分析工作仍在进行中。
“但也需要给大家打一个预防针,即使所有的信息都出现了,也有可能得不到具体空难的具体成因。”乔善勋说道。
据通报内容显示,14:21:40雷达最后一次记录的飞机信息为:标准气压高度3380米,地速1010千米/小时,航向117度。随后,雷达信号消失。通报中还提及,距主撞击点约12公里处发现右翼尖小翼后缘。
“机翼小翼是提升机翼效率的装置,很多网友都在猜测是否因为其在空中脱落导致事故的发生,其实不用对此做过度的解读。”乔善勋表示,根据通报中显示的地速1010千米/小时,速度非常高,该装置也可能由于在空中过载,在向下极速坠落的过程中,部件没能承受住相应的冲击,导致脱落了机体,这都是正常的情况。
在残骸信息方面,通报还显示,现场发现水平安定面、垂直尾翼、方向舵、左右发动机、左右大翼、机身部件、起落架及驾驶舱内部件等主要残骸。
乔善勋表示,事故现场发现这些残骸,可以排除飞机主体在空中解体的情况。类似形成极速俯冲的、与操纵面相关的关键零部件,最好是需要全部收集,再去验证。“这些已找到的残骸很关键,可以和黑匣子形成相互的证明。举例假设,机械先失效的,那就得先找到机械失效的部件,再去推断由它引发的是什么故障。假设一个零部件失效,证明是飞机的问题,如果没有失效,就可以排除一个原因,破解空难更多的是一种排除法。”
据新华社3月31日报道,截至3月30日16时,累计组织出动救援人员3.4万余人次,核心区搜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开挖土方2.27万立方米,搜寻到飞机残骸碎片49117件。
乔善勋表示,目前已经搜集了4万多片残骸,证明基本上大部分都给收集齐了,接下来就是说把FDR放到模拟机当中进行双向的认证,重复试验。
通报中也提到,所有残骸从现场搜寻收集后,统一转运到专用仓库进行清理、识别,按照飞机实际尺寸位置对应摆放,便于后续检查分析。
通报中还指出,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在事故之日起30天内,调查组织国须向国际民航组织和参与调查国发送调查初步报告,其内容通常为当前所获取的事实信息,不包括事故原因分析及结论。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