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港股研究社
事实上,多年来腾讯的控制权已经逐渐减少。根据Sea过去的年度报告,2019年腾讯拥有29.1%的投票权,但2020年降低到25.1%,2021年为23.3%。
首先从腾讯方来看,选择减持Sea,或许是基于腾讯惯有的投资策略。
从Sea的发展来看,当初上市招股价近15美元,至今涨幅已经高达13倍,按照腾讯惯有的投资风格,以少数股投资进入,等公司成长起来之后择机减持。所以,无论从当前的股价还是回报率来说,减持对于腾讯这样的CVC来说都是一个财务性减持的常规操作。
再有,腾讯目前的投资方向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许,腾讯的投资思路已经发生了改变。
腾讯在声明中表示:“腾讯此次出售股份实现了对Sea投资的部分价值,而且其全球业务已经显著增长和扩张。此次撤资为腾讯提供了其他投资和社会项目的资金。”
据投资界报道,消费投资集体入冬,而硬科技投资正成为行业新热点。12月,腾讯参与了GPU芯片研发公司摩尔线程的20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此前腾讯还参与了芯片制造企业燧原科技的多轮融资。
从腾讯的投资动作来看,目前它越来越趋向硬科技与医疗健康投资,不再谋求大股东地位的腾讯,或许有了新的目标。
以上两点对于腾讯旗下多方股份都适用,那么腾讯为什么会选择海外的Sea呢?或许是因为Sea的“腾讯背景”及“海外身份”。
尽管扎根新加坡,Sea的中资股权结构依旧是难以去除的。Sea的印度、新加坡等地业务不断壮大,其被限制的可能性便更大。
而腾讯此次减持,更多的是把投票权让渡给创始人,使其投票权从38%增长至50%以上,截至2021年3月,李小冬拥有公司约38%的投票权。
花旗分析师也指出,相信在对冬海更低的投票权控制下,腾讯游戏团队在全球市场直接发布游戏时能减少潜在的冲突,并且冬海集团在拓展更多国家的新市场时,也能够减少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因素。
下一个被减持的会是谁?
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一家独大”正在被削弱,各大巨头已在逐步开启阶段性开放。
越来越多的大厂选择主动降低自己占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权重”,腾讯,阿里都有了不少的动作。
12月6日,阿里提出全新的组织战略,从中台战略升级为“多元化治理”,阿里内部称之为建设敏捷组织,而外界则将其理解为分权。东吴证券研报称,随着监管审查力度加大,预计阿里将逐步减少对文化传媒等行业的投资。
而此前腾讯减持京东时,也被业内解读为腾讯面对反垄断趋势做出了主动应对举措。在这个风潮下,曾经给腾讯带来众多财务收益和战略收益的股权投资,或许也成为了腾讯的“烫手山芋”。
有分析人士曾进一步指出,如若这一解读无误,那么一个潜在的可能性是,让腾讯放弃大股东席位的将不只是京东一家,这个可能的名单还包括:拼多多、美团、滴滴、快手,甚至是B站、小红书、唯品会。
如果腾讯想要做进一步的减持计划,也是出于多样的考量,兑现投资收益是一个角度,或许监管动态也是其考量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