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五指山哪有增值税税务筹划(国家税务总局五指山市税务局)

巍峨五指山 浓情三月三


大美黎峒向你讲述黎族三千年历史文化传承故事



三月春暖踏歌去,五指祥云为您来。4月2日至5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为主题的2022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即将拉开帷幕,本报记者特提前赶赴黎峒文化园探馆,好客五指山、大美水满乡向您讲述黎族三千年历史文化传承故事。


民族团结:政府高度重视做好东道主



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和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组委会,于3月14日在海口共同举行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五指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锡飞出席并详细介绍了祭祀袍隆扣大典活动的筹备情况。



据王锡飞介绍,五指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庆活动,成立了“三月三”祭祀袍隆扣大典活动组委会,由市委书记朱宏凌及市长陈国梁担任组委会主任。五指山重点建设“六园”暨琼崖革命初心悟园、黎苗文化精神家园、底蕴厚重州府故园、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农旅融合富美田园、四季宜居康养乐园的发展目标令人振奋。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是五指山市开展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庆活动的主线,今年“三月三”节庆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充分展示文化融合、生态融合、民俗融合的特点,紧扣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精心筹备了“三月民族情,奋进新征程”主题文艺晚会、黎族竹木器乐比赛、五指山画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遗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五指山市近年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新成就和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氛围,极大丰富了活动内容。



记者探馆:别样水满盛装喜迎八方客


三月的空气尤为清新,天空一碧如洗。提前探馆的记者驱车从市区途经畅好和南圣乡的柏油路蜿蜒在山里穿行,两旁满目青翠,再往深处,黎家屋子外墙上的大力神图腾逐渐多起来了,渐渐地每个人如沐于民族风情之中。偶尔也见到成群结队前来研学露营的中小学生,或者身着艳丽民族服装拍照的姑娘们与半山腰的茶园相映成趣。看得出来,黎峒文化园的落成极好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民宿有了,农家乐随时可见,山野菜和本地蚂蚁鸡、五脚猪、山笋、雷公根、捞叶等本土特色食材极大地吸引了慕名而来游客的味蕾。沿途顺流而下的还有当地小有名气的红峡谷漂流,也是众所周知的网红打卡地。五指山国家森林公园亦坐落于此,生态和植被保护得十分完好。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让五指山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水满乡正是五指山最佳登山点和观景台。



3月17日,记者提前抵达五指山黎峒文化园探馆时发现,此刻的水满已经有了几许节日的氛围。在紧邻文化园一步之遥的苗族村庄毛纳村,苗族小伙和姑娘们已经穿着鲜艳的苗族服装,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圈圈开启了歌舞节目的彩排,欢快的歌声与笑声在山坳回响,家家户户飘出浓郁醉人的米酒香,偶有热心的大婶见我们是外乡人便很是热络地招呼品尝一杯。


行走在水满,感触颇深的便是那大街小巷布满的茶庄,阳春三月正是春茶上市的好时节,久负盛名的五指山“水满红”的清香弥漫在山峦、街头,充斥着每个人的味蕾。60多岁的梁阿婆是苗族人,育有4个女儿,如今和女儿们一起成立了“苗绿香茶叶专业合作社”,除了种茶、制茶,还将水满的红茶、绿茶、野生灵芝、野生蜂蜜以及五指山特产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卖得风生水起,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梁阿婆的茶庄位于繁华的水满乡小镇,一大早,热情好客的阿婆会泡上一壶红茶,先闻茶香,再观茶汤茶色,继而品茗。无论你是本地的乡亲,抑或是外来的客人,梁阿婆均一视同仁地接待,唯一的“差异”对待则是不同的语言了,苗语和普通话交替发声让茶庄的笑声与茶香一起飘得好远好远。梁阿婆告诉记者,从前的水满因地处深山道路不通,本地的姑娘纷纷外嫁,外乡姑娘更不会嫁到这儿,现在日子好了,富裕了,水满的小伙子可“俏得紧”啦。


“水满”在黎语里是古老、至高无上的意思。水满野生大叶茶因山里地势高,常年云雾袅绕,茶香持久、汤色纯净、回味绵长,民间传说是历代朝廷贡茶。告别梁阿婆的茶庄,没想到转角遇见的“真吾乡”庄主正好姓庄,是一位来自福建泉州的小伙子。家族世代做茶的庄先生告诉记者,水满茶特点是呈“琥珀汤奶蜜香”,需要住下来、留下来好好品味,一如水满的美。自己2019年初到水满是为了寻找好茶,一来便不舍得离开了,他感觉水满真的是一块未被破坏的净土。目前,庄先生从福建带来专业的制茶师傅,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指导当地村民们从种植、修剪、灌溉到采摘等工序均按照企业标准完成,旨在带动一方村民致富。他说“想让每一个来水满的游客喝到一杯令人流连忘返的茶”。


在不是三月三的日子里探访黎峒文化园,自然少了些节日的繁华与喧嚣,却也多了一些庄重,眼前的清幽让来客得以仔细感受这个黎族文化原发地的厚重。沿着黎峒文化园台阶拾级而上,黎祖大殿搭起了高高的脚手架,正在进行外墙保养。据悉,这座三级重檐、33.33米高的覆舟船型屋穹顶无梁殿,已成功入选“世界最大的祭祀船型屋”世界纪录。文博馆内装修工人、壁画大师各负其责,正在严格按照活动设计方案要求抢时间完成三月三主会场布置工程。一位正在现场绘制“牙胡梯田”壁画的师傅告诉记者,五指山市委市政府及文旅局相关领导经常会来督办进展和质量,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绝对不会影响活动当日的接待、观展。


据了解,乐舞告祭创排工作由海南省民族歌舞团统筹,正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排练、合成,确保在公祭仪式上行祭礼,祭祀流程预计控制在25分钟。各种祭祀活动祭品正在按祭祀要求严格筹备当中,祭祀活动使用的佩巾款式已确定并正在生产,黎族奥雅祭祀服装正在清点、修补及补充。


记者探馆得知,2022年的祭祀袍隆扣大典主要分为7个步骤:号角迎宾,介绍嘉宾,宣布开典,鸣鼓告祭,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拜谒黎祖。


历史传承:讲好黎峒文化园背后的故事


海南的五指山市以前称通什(za),曾经的自治州府所在地。早在1984年,时任通什自治州州长的王学萍首次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将“三月三”定为黎族苗族传统节日的请示并得以批准。此后的每年农历“三月三”节日当天,黎族群众都会身着传统民族服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将破晓方才依依惜别,相约来年三月三再会。



众所周知,黎族的《鹿回头》和《刘三姐》《阿诗玛》并列,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少数民族神话爱情故事之一,但海南尚没有黎族人寄托精神和祭奠先祖的永久性地址。2004年3月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黎族干部王学萍向大会提交了在水满乡建设“黎峒文化园”的建议。经过长达五年时间的努力,黎峒文化园被海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省民宗委、省发改委、省旅游委等列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点项目。


王学萍表示,黎峒文化园项目的定位是从黎族在海南的主要历史地位及五指山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实现其纪念、祭祖、文化、生态及旅游的主要功能,将其确定为黎族人民寻根访祖、聚会祭拜、节庆盛典、保护和展示黎族文化以及观光旅游的重要基地和场所。黎峒文化园“一园三地”的定位,即黎族人民的精神家园;黎族人民祭拜祖先的圣地,展示、研究、传承黎族文化的基地,黎族文化、五指名山、热带雨林相结合的旅游观光胜地,也可以浓缩为黎族文化溯源区、原生态黎族村落区、黎族山寨风情区。



黎峒选址有一个非常慎重、 漫长的过程。早在1978 年,王学萍第一次来到这个茅草丛生的地方,从现在的大殿方向往上走,感觉非常好。记者查阅《定安县志》发现,五指山1935年以前都是属于定安县治,“黎母现身”的神话传说正式记录于此。鹿,是黎族文化里的吉祥物。黎峒文化园选址地原先叫作鹿岭,恰恰正对着五指山一峰,和它形成了一条直线,这在风水学上被认为是理想宝地。2009年3月29日,农历“三月三”那一天,黎族领袖王学萍奥雅一行,躬身亲为,六度探访,最终黎族、苗族、回族人民的各界代表和群众,以古老圣神的立标打结仪式在五指山第一峰鹿岭脚下完成了“黎祖大殿——袍隆扣”的选址。“打结”是黎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标记,强调所有权的归属。


黎族人民信奉自然宗教,祖先崇拜在黎族人民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袍隆扣是黎族人民最大的祖先神,袍隆扣塑像高达9.5米,意喻为九五之尊。


巍巍五指山,浓浓民族情。近二十年的努力方得以让黎峒文化园落地建成,堪称海南黎族的一个伟大的梦。袍隆扣圣像、黎祖大殿、三月三广场是黎峒文化园的核心内容,经过多年筹划和建设,广场、大殿、山门广场及园区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2014年4月2日上午,农历甲午年三月初三,黎峒文化园黎祖殿和三月三广场上,袍隆扣圣像新立,三千多名黎族和兄弟民族儿女按照传统、文明、庄严、节俭的基本要求,举行揭幕仪式,首次完成共同祭拜袍隆扣大典,缅怀先祖业绩,黎峒文化园已具备了万人集体拜祭活动的条件。


功在千秋:寻访23年耗资33亿只为“黎”


五指山峰云雾缭绕,崇高神秘;黎田风光农耕生态,绚丽多彩。记者发现,黎峒文化园目前主要景观景点有奥雅宫、奥雅广场、七彩黎田、尚义广场、太阳宫体验区、房车露营基地、银河湖、祭祀广场、祭祖门、袍隆扣赋、黎祖大殿、文博馆、美食体验馆、赞雅堂、神猴园、仙鹿苑等。拾级而上,639级天梯如彩虹飘带、云舒风展。伫立于祭祖广场鸟瞰群山,图腾柱巍峨挺立,船型黎祖大殿气势雄伟圣像庄严肃穆,整个黎峒文化景区就是一副绝妙的黎家旖旎风光,如活的历史,精彩绝伦,颇具时间的穿透力。坐落于祭祀大殿后方的文博馆内容动感十足,完整地再现了黎族三千年历史传承。黎母的传说、鹿回头的故事、神猴闹天宫等民间广为流传的黎家故事更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向往。据史料考证,元明之间认为五指山就是黎母山。明天顺初(1457年)《大明一统志》载:黎母山,在定安县南四百里,山有五峰,又名五指山。年代较早的《琼台志》引用“黎母即五指,志传沿书久矣”的传统说法。一名五指,在定安县南四百里思河生黎峒中,五峰如人指屹立,四州之山脉、水源皆出自此。由此可见,五指山是海南黎祖及三千年黎族文化的发源地有史可循,在此建设黎峒文化园是功在千秋、利在黎族后人的历史文化产业,将名垂青史。


黎峒文化园的建造者、新加坡华人郑洪年逾花甲,但精神矍铄,比实际年龄显年轻。见到记者,郑洪很自然地聊到了王学萍等老一辈黎族领导对黎峒的支持和那份深厚的情感。无独有偶,记者采访年逾八十高龄的学萍老时,这位一生致力于黎族文化传承的老人一再表示要想了解黎族文化一定要去水满,一定要去黎峒文化园。原来,作为黎族干部的王学萍多年前就有个愿望,想为黎族人建一座黎族文化园。但每每提及这个想法,多数人都认为“没啥搞头”,是个“亏钱的事”,尽管官至副省长职务,王学萍始终没有遇到愿意投资的人。黎族文化的发掘、传承及民间工匠技艺都成为王学萍心头挥之不去的热爱,初心难改地寻找了23年未果,直到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退居二线颐养天年的王学萍遇到了郑洪。那个时候的郑洪在三亚的房地产开发正如火如荼,三亚早期小有名气的明珠广场及周边地产均为他开发,要放弃“遍地黄金”的三亚来到山沟沟里去建设一个文化园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郑洪感慨地说,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的奇妙,很多难以置信事情的转机均来自缘分,仿佛命中注定他就是要为黎族这个民族做点什么。2012年,郑洪兑现对王学萍的承诺,结束三亚的投资产业,一期投资12亿人民币兴建五指山水满黎峒文化园,这一干就是十多年。黎峒文化园从策划到规划,从选址到建设也是一波三折,从确址到细化建设方案,均尽可能做好展示黎族文化底蕴,传承民族精神。所幸最终得偿所愿,不辱使命,落地生根。


提及五指山的来历,谈起黎族人船型屋的典故,郑洪风趣而略显诙谐地说:西游记里如来佛的五指山或许就在咱们这儿,要不怎么会有如此神似的五个手指伫立在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呢?一定是唐僧师徒一行乘船至此,无处安身,将船反扣过来得以遮风避雨作为居所,久而久之就是黎族人喜欢的船型屋了吧。郑洪这种充满诗意的联想,听得出来这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不可否认的是水满乡的确是五指山的最佳登山点,最佳观景点,也是黎族人的发源地,将西游记故事联系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祖籍广东的郑洪并不是黎族人,但提及五指山黎峒文化园的故事与民间传说却如数家珍。他说自己年少来到海南,后虽举家移民新加坡,但始终有一颗感恩回报五指山这片土地的心和情怀。黎峒文化园建成开园后可以解决500余个就业岗位,按照最低工资每人每月2500元计算,水满人这种“农忙种茶、农闲务工;一个家庭中你务农、我打工”模式已率先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郑洪坦言,黎峒文化园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他只是名建设者,而王学萍等老一辈黎族奥雅为这个民族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属于所有黎族儿女的,总有一天也必将会成为历史的瑰宝。


黎峒文化园未来的发展和定位,我们不得而知,但如今的它已然真正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海南150万黎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申军 郑红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