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公司开户银行俩盾(银行开户给了两个银盾啥用)

这是一篇旧文,第二次发出来。因为前不久公司新来了一位实习生,邦妮。


她爸妈觉得银行工作好,要她考银行。她打死不去,说要进互联网,硬着头皮跑来北京,到了我们公司。为了说服爸妈,她跟十几个在银行工作的人聊天,得到的结果是:


曾经人们眼中的金饭碗,现在你想不到有多惨。


作为“稳定饭碗”、“父母眼中的好工作”的典型代表,很多年轻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入了这个系统。然后他们发现:没有什么永久的“好工作”。


现在他们想逃出来。



我去年在加拿大上学,读国际商务,回国后,爸妈想让我去银行找工作。




家里没有人在银行工作过。但爸妈觉得银行工作就是好。在他们眼里,去银行工作就等于搞金融,既稳定、又有钱。




说实话,我差点就心动了。




直到听了一个真正进了银行的同学跟我吐槽,说他拿着研究生的文凭,做着杂役的活儿,“不知道自己跟机器有啥区别”。于是,我问了十几个在银行工作的人,才知道:太惨了。








人们对银行工作最大的误解,就是觉得它“很轻松”。


真相是,我认识的每个银行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不跟我说累的。


这是一个朋友的闺蜜,上班三个月以来说了 N 次累,我朋友只能安慰她“坚持一下”。





另一个朋友的高中同学,整个人已经不太好了。






觉得银行轻松的人,大概是因为银行总是下午四五点停止办理业务,觉得他们“下班也太早了”。事实上,他们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




每天早上 7 点半到单位,下午五点停止办理业务。


之后整理一天的账目、开会,有的人晚上还要应酬。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或更长。


中间休息不了,午饭半小时,经常到一两点才能吃上饭,还被客户盯着,好像在说,事都没做完吃什么吃?一想到明天不知有多忙、吃不吃得上饭,心情就很难好起来。




跟很多互联网行业的人一样,颈椎病、肩周炎也是他们的职业病。除了身体上,精神上也很累。




一个从柜员转到客户经理的朋友说,她最大的“福利”就是可以自由地喝水和看手机了这是她告诉我的:




摄像头监控最多的不是可疑客户,是员工。


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像蹲监狱。先说什么话,后说什么话,流程必须严格遵守。收钱时要让客户看点钞机,有次我忘了让他看,扣了 200 块。指引客户的动作,用的左手还是右手,递给用户的钱和卡是否是双手,坐姿是否端正等都要检查。


刚开始,想着头上有顶监控,会感觉背脊发麻,就像考数学的时候,做不出来题,老师又恰巧站在你身后。一整天神经都绷着,回到家整个人都是软的,瘫倒在沙发上发懵。




他们不知道这种累什么时候是个头。有朋友跟我说:“有很多次,我会看着每天数的凭证,看着它发黄变皱,回想自己是不是也会一天天像它一样。”








老裴就是跟我诉苦的那个同学。他说,你不知道进银行有多难他同学英国帝国理工毕业,CFA 一级,四大国有银行,有两个连笔试机会都没有。


而他研究生毕业去考银行时,3000 人进面试,最后只录 500 人,一水的 211、985 硕士。


老裴成功被录取,可骄傲了,觉得自己就要“走上人生巅峰”。


结果进去之后,他做了 3 年半的柜员。


“这 3 年多,我每天就是个办业务的机器。”他这么跟我说的:




所有应届生都要从柜员开始,当时说以后可以转岗。我做了 3 年多,没有转过岗。


柜员工作枯燥和重复,取款、开卡、办网银,一共就那么十几项业务,每项都轮上好几遍,天天做。每天和客户说什么都是规定好的,不能多说一句废话,也不能少说一句话。


您好,欢迎光临X行!请问您办理什么业务?


对不起麻烦您请稍后。请问您还有其他业务需要办理吗?


请携带好您的随身物品,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


说到最后我觉得自己像个鹦鹉,只出声不过脑。最多的客户是大爷大妈,不爱用机器,也不会用网银,一个业务给不同的大爷大妈反复说。你说我不像机器像什么?




越像机器的工作,越可能被机器抢走工作。


2016 年前后,老裴他们银行有了第一项智能办卡机器。一开始他很高兴,终于不用再去做办卡那么傻的业务了。但事实上,机器就是他的危机:




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我们就要被替代了。


后来就出了那种几乎什么业务都能做的机器。银行养一个员工,每年 20-30 万,一个机器 20 万可以用十年,机器不会累,不需要休息,也不会出错,机器取代人是迟早的事。




大多数像老裴一样的年轻人,都是抱着期望进银行,然后发现现实和想象中差太远了。


拿着高学历,但学到的东西大部分在工作中用不上,无意义感伴随着随时可能被替代的危机感。


几年下来,和老裴一批进去的 7 个人都走了。


没熬到第四年,老裴也走了。他说:




很焦虑啊,我做这个有什么意义?就是个打杂的。那种低价值感天天折磨着我。


实在忍不住了,虽然年薪涨到 14-15 万,但再那样下去,我肯定就废了。


如今,老裴已经拿着几年攒下的积蓄出国读书了。








小西是我同事的朋友。她说在银行当柜员的这些年,什么样的奇葩都见过。


乃至后来她“每周不见几个都觉得不正常”。20 岁到 28 岁,她当了 8 年柜员。青春都洒在这里了。


进银行时,她怀着很憧憬也很崇敬的心情:




年轻时,特别羡慕,他们坐在一个干净的大玻璃后面,特别专业的样子,觉得很高雅。


真的做了柜员,才发现在别人眼里就是个“服务员”对客户一定要礼貌、温顺,但得不到人的理解和尊重。


有次一个爸爸要来帮他儿子的信用卡还款,可银行规定,必须本人持卡还款,他不理解,很冒火,一边敲玻璃,一边破口大骂:“你是个什么东西?”他走后,我关了柜台,躲在后面哭了起来。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她说自己后来每天都“跟个怨妇似的”,害怕上班,不知道明天又会遇上什么样的客户,听见什么样的侮辱。




那会儿我还没结婚,男朋友每天接我,一见面我就开始抱怨工作。


花了很久时间区分自我人格和工作人格,学会从工作的角色中抽离出来。我也知道不要把工作的坏情绪带回家,可是我做不到,情绪总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久而久之只能安慰自己:遇到这样没素质的人,不是我的错。


好多柜员都有过被骂哭的经历。










“国有银行给年轻人上升的空间实在太狭窄了,如果没有背景的话,上升非常困难这已经不是秘密。”


这是刚认识不久的@Nicole 告诉我的,她在一个二线城市的国有银行当客户经理。她还跟我讲了很多“秘密”:




我有个同事,没有参加校招,直接进了公司业务部——几乎每个人都想进的核心业务部门。


我们的客户经理,他的业务和人的沟通能力都很一般,只是因为他父亲是省分行的领导,没竞聘就直接坐上这个位置。


我们网点 3 名柜员是本硕 211,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升职。而我的好朋友,本硕 985 毕业,4 年多了还在做柜员。




她们那里的年轻人都想去业务部,就是日剧《半泽直树》里面男主直树干的那个部门,给公司放贷。但谁能进那个部门是个迷。隐约觉得不公平,却又无力改变。


她们常常怀疑自己:我这么拼这么累到底是为了什么?










Nicole 特别不喜欢她的行长。她玩养蛙游戏,给蛙起的名字就是“行长”,我希望他出去旅行了就永远别再回来。”我哭笑不得,问她为什么这么嫌弃行长呢?她说: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不靠谱的人,但在他眼里,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总是一副口吻:“你这份工作只有服从和执行。”被踩踏得好难过。




但最让她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的,是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要做很多“迫不得已”的事。




每天要拉人办信用卡,买金融产品。


我们行有销售话术培训,例如“一分钟之内打动客户”这种。


有时给客户推销很多他们用不到的业务,很多信息不能说全。比如说我给你开一个网银盾,你预存 1000 元,这 1000 元会返给你。但其实是一个月之后才能返,这一点就被要求不能说。


我心里特别不好受。感觉自己是个骗子。我 211 本硕毕业,不是为了来这里骗人的。




几乎所有的银行职工都有销售业务。


一个朋友的总结时:“女孩靠嘴甜,男孩靠成为阿姨杀手,核心是让他们喜欢你,才好说服客户买产品。其实她对销售不感兴趣,想学更多的金融专业知识,“但已经两三年学不到新东西了”。


还有个名校海归跟我说,推销了三四年信用卡,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求遍了,一人在银行,全家都在银行。“看到谁开口都是‘办张卡吧’,他们的表情,让我有种“众叛亲离”的感觉。”








在以前,银行是人们眼中可以“躺着赚钱”的工作。


现在,用一个朋友的话说,“薪水好不好,全看命。”


她在一个城市商业银行的北京分行上班,25 岁,当了 3 年多大堂经理。她们分行的业绩是全北京数一数二的。按理说特别有发展前途,待遇特别好?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她跟我解释了一下:




别的小网点十几个人,营业额哪怕少,分摊到每个人拿得也多。我们行大人多,营业额再多,一分摊就没有多少了。


一个小网点的柜员,每天接待 40-50 个客户,一个月拿 1 万没问题。我们的柜员接待量是两倍,一个月 5000。而你能去到哪个网点,全是在录用之前被决定的。全看命,挺无奈的。


我一个人一年可以给我们行贡献 150 万的营业额,等于小网点一年的营业额。但业绩要求太高,达不到目标,就得不到奖金。


因此现在的状态是,我们这个行扎堆着业绩最好的员工,却得不到足够的奖金和提成。


我问过的人中,有人干了 3 年,第 1 年工资 1.5 万,第三年每个月 1 万都不到。她爸爸 99 年时在银行工作,工资是她妈的 5 倍。现在再没有那么吸引人的数字了。


“跟互联网金融比起来毫无竞争力。”








还有个 25 岁的女孩,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了 3 年。


她的故事最让我心寒。她是这么说的:




在这里呆了 3 年多,说实话,一点没有归属感,这个行明天破产跟我一点没有关系。


它不是我的后盾。有任何事情发生了,都是我们员工背锅。


上回有个客户办完业务,把必须留存在银行的户口本复印件一把抢了过去,得意洋洋地走了。拿他一点办法没有,但结果是,督查下了单子,算我们的过失,被扣分、扣钱。我们领导就直言不讳,客户指着你的鼻子骂,也是你的错。




她说自己能忍受服务行业经常受气,但这个集体却让她感觉不到一丁点人情味。




有次部门应酬,一个女同事刚生完孩子,和办公室请假,办公室不让,你有孩子你自己想办法。


还有个大哥,家里有人去世,理应有三天的假,结果两天就被叫回来上班了。


我们也是人,也需要尊严和被保护啊。




“领导会说,爱行如爱家,但是没有人把我们当家人。”





写在最后:


这些故事写完后,我发给了两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她们说,看了简直想哭,确实这么惨。她们也说,有点后悔。后悔当初找工作时缺乏考虑。


“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毕业就赶紧找工作。感觉、听说银行很不错,有机会就去了。”


过去它的确是好工作,但在新兴行业的冲击下,它早已不出色了。


后来我朋友说:“不过这几年也是不错的,最起码让我知道我不喜欢这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