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农家肥加工厂怎么办营业执照(化肥农药营业执照办理)

黄龙县发出第一份新版营业执照



●黄龙县行政审批局印发的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


本报讯(通讯员 张建刚 高文斐 记者 常青)“下午三点才开始办理执照,三点半就拿到了手,效率真高!”近日,黄龙县自主创业人士庞先生从黄龙县行政审批局办事员白春喜手中接过刚打印出来的新版营业执照,这也是黄龙县行政审批局印发的第一张新版加工厂营业执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从2018年开始,黄龙县针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最大限度地利企便民,大刀阔斧地采用了“能简则简、能并则并、能快则快”的原则,实现了简化注册流程、减少注册材料、企业刻制公章免费、设立环节并联互通,更是完成了企业设立不过夜、当天办理当天结的目标。


“我一直想自己开个店,现在趁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福利越来越好的春风,实现自己年轻时的创业梦想。”庞先生拿着新版营业执照高兴地说道,“现在优化营商环境是真农药的好,不光是口号,更是落到了实处。以前办理营业执照,不光需要自己填写申请书,还要跑许多手续,现在只需要手机和身份证就可以办理,实在是大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


从贫困户到养殖大户


——志丹县张渠便民服务中心王崾岘村惠中兴脱贫记



●惠中兴在修剪果树


本报记者 王锋


惠中兴,男,1964年4月21日出生,志丹县张渠便民服务中心王崾岘村人,小学文化。一个扎根土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为孩子治病导致家里负债累累,2017年,经村民大会商议,纳入精准扶贫户。


转变思路谋出路


对于人老几辈都生活在农村的惠中兴,深知传统农业种植很辛苦,也赚不了几个钱。“由于给孩子看病,欠下人家很多的钱,但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我相信,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都是干出来的,我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摆脱贫困。”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家主、一个男人,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惠中兴对自家的幸福生活充满了坚定、充满了期盼。


穷则思变。2017年年底,惠中兴多营业执照方考察,仔细研究后,与包扶干部商议,决定开始养殖肉猪。说干就干,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国家金融扶贫惠民政策,惠中兴从银行贷款5万元,开始着手修建猪场。为了做到稳扎稳打,第一年,他先从小规模试验,养了20头猪,经过悉心照料,加上本人又勤快,效果很明显,获利颇丰。第二年,通过包扶干部的帮助,惠中兴开始放手干了农药。因为养猪也是一门技术活,业余时间,惠中兴始终不忘学习养殖技术,了解市场行情,并引进新品种。截至目前,他的猪场养猪存栏已达到75头营业执照,预计收入10万元以上。


带动村民谋新路


在勤劳和智慧的“双轮”驱动下,惠中兴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还想着让全村的贫困户都脱贫。2018年,就在惠中兴的猪场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他邀请村上的其他贫困户前来参观自己的猪场,并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致富经验全部传授给他们。当一些贫困户看到养猪带来红利后,他还将自己的猪仔以赊账的方式出售给其他贫困户,让他们也开始喂养。“等猪长大、猪肉卖钱了,再让他们把钱还回来。”惠中兴是这么承诺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让每一个养猪户都能把猪养好,惠中兴不定期地到村民家精心指导,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生活问题,还为他们传授了养殖技术,一举实现全村整体脱贫。“他不仅是一个致富的能手,更是一个好人,一个能始终想着别人、帮助别人的大好人。”这是村民对惠中兴的一致评价。


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志丹县义正镇阳洼河村贫困户曹国脱贫记





●曹国精心养殖香菇1500棒


本报记者 王锋


志丹县义正镇阳洼河村安家沟组贫困户曹国,家中5口人,本人视力一级残疾,无法正常务工,3个子女均在初中、小学上学,2017年5月被识别为在册贫困户,该户通过苹果、香菇为主、养殖为辅、打瓜套种补充的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稳步脱贫。


在短期产业上,曹国利用产业配套补助资金,在甘泉调用香菇菌3000棒,建立香菇培育厂房127平方米,2017年年底预计每菌棒产2斤香菇,每斤6.5元,年收入3.9万元。


在养殖产业上,曹国2017年养猪6头,去年养猪7头,预计每头纯收入500元,年纯收入达到3500元。


与此同时,曹国在苹果幼园中套种打瓜1.5亩,政府协调提供籽种、地膜、肥料,帮扶人负责技术指导,打瓜预计收入1500元/亩,年收入2250元。


至2018年底,曹国的香菇、养猪、套种打瓜收入4.4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800元。


“我们一家能有今天这样的收入,都是党的政策带给我们的红利,还有就是帮扶人员的全力支持与帮怎么办扶。”曹国心中无数次感慨。


为了做到长短结合,帮扶干部为曹国制订了十分精细的脱贫计划。在长期产业上,曹国通过贴息贷款承包本村村民曹普8.6亩挂果园,每亩以195元承包,承包期为10年,总承包费为16800元。因曹国家中缺劳力,无力管护果园,通过以树定亩的方式,将8.6亩果园折算成4.6亩入股红山坡合作社,按果园每年毛利润的20%进行利益分成,保底收入每亩400元。


2018年因为苹果冻害,年底保底收入1840元,并又新建果园1.5亩,通过贫困户日常管护,村干部帮管,帮扶人帮扶肥料物资,定期技术指导,农家肥实现标准建园。曹国给他自己谋划了一笔账化肥,“在短期产业上,只要坚持下去,每年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再加上承包经营入股,还有自己的1.5亩果园,不久之后,我也要走上富裕之路。”


“只要光景能过好,再苦再累也不怕”


——记志丹县杏河镇沙湾村贫困户刘初芳脱贫事迹



●果树技术员为刘初芳指导果树补植技术


本报记者 王锋


清晨,一个朴实的身影,在给驴喂草;在灯下,裤腿高卷,忙着给猪喂食……这就是志丹县杏河镇沙湾村贫困户刘初芳忙碌的一天。


刘初芳,现年54岁,丈夫因病去世,本人也患有静脉曲张,加之缺果园管办理理技术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刘初芳原在杏河镇小沟村外出打工喂羊,2017年5月份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她发挥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其他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自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刘初芳成为志丹县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薛治银帮扶的对象。从杏河镇小沟村回家主动发展产业,为不负党和政府大好政策的恩泽,也为一家人能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刘初芳鼓足了干劲,发挥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平日里,我苦点累点没啥,只要光景能过在人前,尽早脱贫,就是再苦再累,我也值了。”在薛治银的精准帮扶下,刘初芳原有16亩果园,因缺技术打农药时将果园损伤,薛治银为刘初芳聘请技术员亲临果园指导果树修复技术4次,调运农家肥10吨、专用肥16袋,购买果园修剪工具5套,架设防雹网13亩。当前16亩果园长势基本恢复正常,2018年果园收入近10000元。


为解决刘初芳儿女就业问题,薛治银帮助刘初芳向志丹县人社局提出申请,将刘初芳女儿李养梅安排为公益特岗,每月工资600元,儿子李养鹏安排为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1580元。


此外,为解决刘初芳长期产业未见效益之前没有稳定收入难题,在薛治银的帮扶下,刘初芳积极主动发展养驴、养猪等短期产业,又获得特色养殖(肉驴)产业补贴10000元,生猪出栏2头,收入近4000元;危房改造5间,享受危改补贴资金15000元。与此同时,刘初芳全家3口人均享受健康扶贫“四免一提一降一兜底”政策,刘初芳因病住办理院享受医疗补助12497.81元。同时,协调将刘初芳纳入全县光伏扶贫范畴,每年分红3000元。


刘初芳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能够积极配合镇村两级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产业建设方面,积极主动带头发展苹果产业。通过两年来的帮扶,整个家庭状况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要求,现已脱贫,已成为全镇乃至加工厂全县脱贫致富带头人。


“在脱贫的道路上,没有薛局长的鼎力帮助与帮扶,就没有我们这一家现在的变化,我要感谢薛局长,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的红利。”这是刘初芳发自肺腑的感激。


记者手记




有化肥一种温暖叫“精准扶贫”




2016年以来,志丹县在顶层设计、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方面下大力气精准扶贫,一个个生动幸福的故事,一场场精准扶贫攻坚战,托起了红都志丹百姓的小康梦。


扶贫路上,造血比输血更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必须党员带头干,带着群众干,让群众有目标,有方向!如果不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力量,帮扶再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脱真贫、真脱贫。”基层扶贫干部一语道破。


精准脱贫的关键在贫困户,重点、根本和难点也在贫困户,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许多主观上怎么办的问题,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和发展意识所致,大部分贫困户有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如何培育和引导群众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意识,是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的总阀门。


在脱贫攻坚一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扶贫攻坚的主力军。为把扶贫决策变为群众自觉行动,各地采用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农民农家肥夜校等形式,“一个都不能少”地“提神补气”。不仅如此,党员干部还带头发展产业,给群众作示范、当表率。在党员干部的引导下,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再到“我带头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