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上海商办项目大市政配套费(上海城市建设配套费收费标准)




今天这篇就是围绕土拍的第二篇,因为下周一就要开始上海第二批次集中供地了




来源:上海土地网




关于土拍的信息,可能很多的时候等出让了才会彻底知道,但是各位是否知道,很多时候土地出让的信息,背后也已经表达出了上海的态度






01

相信大家也已经看了不少关于土拍的信息,好像除了地块数量、位置,就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来回看这些数据,这次供地名单里有一个参数很有意思




就是容积率




这个参数是地上总建筑面积/净用地面积,得出的一个比值,可以理解为建筑面积毛密度,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上海




比如临港




上海对临港的重视,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这次临港地块的容积率,有点醒目,住宅的容积率平均在2.4-2.5




《第二批集中出让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来源:上海土地网




这个容积率是什么量级呢




我们先把这个容积率跟全市其他区域做个比较




其他区域纯住宅地块的容积率,平均下来在1.79







换句话来说,上海把最高容积率的地方,给到了郊环外的临港




各位想想这是为什么




另外这还不是临港第一次提高容积率




上一次提升,应该是出现在这份文件里




来源:临港管委会官网




早在2019年,临港就针对产业、研发用地研究过提升容积率这件事




而在2020年临港管委会公布的一份关于某地块用地规划的文件中,涉及到住宅的容积率,也基本都维持在2.2以上







也就是说,临港正在从土地端发力,支持临港人才引进、产业发展,而除了字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更高人口容量




这意味着未来整个人口导入量和人口承载的规模,临港的速度可能都会比其他地方要更快更强




这就是上海对临港的决心




围绕这么高的容积率,有件事是超出开发商盖房子范围的,就是城市配套




提高容积率,站在城市规划角度而言,需要提高周边交通、教育、商业、医疗等系列配套




也就是说,看上去只是简单的提高了容积率,但数字的背后政府需要付出更多,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这才是我们能看到的关于临港的更深一层的未来




这还没结束






02

这次临港的地,还有一点不同




这批次供地里,临港不仅是出地数量最多的区,也是出让面积最多的




这批次推出的体量最大的一块地,29.58公顷,相当于29万㎡




《第二批集中出让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来源:上海土地网




要知道上海的规划建设文件里,落实的是“密路网、小街坊”的开放街区理念




而这6个字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未来地块会越来越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出去踩盘看的项目都是5-10万方的,能超过15万方的都很少




这时候我们反过来再看这个29万方,就能看出一个问题




超大体量土地供应,不仅意味着土地的成片规划,也意味着城市区域中心的形成




我们看临港这块地







这个位置未来将作为金融湾东拓区域,定位为金融总部湾的延续,未来将推动离岸金融,贸易业务的发展,建筑高度上




这里是以Ⅲ级高度(24<H≤50)、Ⅳ级高度(50<H≤100)为主,标志性高层塔楼限高100米,这不就是城市中心吗




来源: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总体规划




而类似规划,在临港并不是新鲜事




很多丘陵状地标规划不断出现,比如申港大道的一个商住办综合体




商业和住宅容积率均在2.2以上,从容积率上看,住宅应该以20 的高层为主,商业容积率2.5,限高100米,100米差不多在20-25层楼高




来自:临港管委会




对未来的临港来说,类似这种大体量、成片规划的区域中心地标会一点点的起来,未来这里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具有城市地标性质的建筑




所以,我们结合前面第一部分提到的高容积率,以及这部分提到的超大商住办综合体,上海的意思非常明白




这说明了什么,对于整个临港的规划,完全是按照市中心的能级进行打造的




我们都会发现,所有的远郊,哪怕规划再宏伟,他的城市密度和土地属性都还是比较单一的,但是你在临港这边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对于临港很明显可以看到城市的决心




虽然地理位置很远,但是从土地属性、容积率,未来的出让套数,导入人口数,都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郊区的规划能级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各位要重视临港的原因,虽然都说是五个新城,但是背后的态度还是不一样的






03

那么市中心的几块地,上海又表达了什么态度




本次供地名单中,市区供地只有三幅







其中体量最大的就是徐汇这块地,位于徐汇区中心位置




容积率从2.0-4.0,典型的综合体地块,就是商办、住宅在一起的综合体




我们先看看这块地的位置,徐汇区中环内






而这样的位置,更多的是面对城市更新部分,也就是对土地资源的再开发、城市空间结构的再布局,有点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陈代谢




而这样的模式,会越来越多的发生在上海市区内部




对于上海市区内部交通等市政配套已经成熟的地块来说,大拆大建的手术式建设已经不适合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这种小规更新改造




而这类改造,就是产权、业态、交通、环境等多维度协调、博弈,说白了就是需要顾及的东西比较多




比如徐汇这块地,其实早在2018年的时候,徐汇区政府就已经对它的土地性质、用地方式进行了规划,需要顾及的信息都被标红加粗




整理自:徐汇区人民政府官网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上海市中心的城市建设的一些特点




体量不大,但需要承接部分市政配套




而且因为周边身处成熟地段,面对成熟交通等市政配套,这样的建设需要更懂城市,至少需要更懂城市周边,同时需要跟周边配套形成交互




其次,这样的地块对开发商来说可能更有意义




就是,不能只会做住宅




这样的地块一般包含有商业、办公类产品,如果只会做住宅显然无法在这个赛道生存




比如去年香港置地拿到上海地王,就是因为会做商办




再比如上一轮土拍中,那类对产业引入类型有明确要求的地块,几乎都被复地、京东卓越联合体这样有一技之长的拿地方收入囊中




另外一点,就是需要理解城市,至少要理解地块周边,都说要融入城市,至于如何融入,首要的一点可能得去理解周边的城市配套




所以所有市中心的地块都是城市更新,而且是复杂的城市更新




想要进入上海市中心的开发商来说,这个是不是我们具备的能力,也是能否进入上海中心区的门槛






04

最后,本次供地集中在外郊环




这次推的地块,我们从位置的分布上可以看到上海的“本心”




下周将拍的23块地,基本分布在外郊环间,我们先看下它们的位置






临港-5幅;金山、青浦-各3幅;杨浦、奉贤、崇明-各2幅;徐汇、浦东、松江、嘉定、宝山、闵行-各1幅




另外,虹口、黄浦、静安、普陀四区没有新地出来




整体出货量比上一批次少了8块,不过外郊环不降反增,尤其是临港




要知道一个城市对出让土地的面积是有限定的,但对出让地块的价格是不限制的




也就是说,在同等面积下,市区内出让金肯定要高过市区以外的




带着这样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全年仅有的3次出地机会,上海依然更偏向推市区以外的地块




也就是说,相比出让金,上海更看重的是城市发展




其实这一点,我们从上一批次土拍也能窥见这点,上批次土拍,除了1幅地块终止出让之外,31宗含宅地块总成交金额773.8亿元




因为很多地块都自带产业要求,另外也需要承接五个新城发展战略




而具体如何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中止价”这个史上最烧脑土拍规则




下周一开始还可以再重温下




最后




一个城市土拍,相当于对城市进行二次规划




尤其这种集中性的土拍,相当于把未来的城市发展蓝图提前描绘给大家看




这时候我们可以从里面获取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土地价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