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还提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不久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作为国内创新意识最强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都是国内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其发布的政策很有代表性,并极有可能成为全国各地效仿的样本。不过,纵观实施意见全文,却并无太多“创新”的内容,大多仍是一些常规的措辞和常见的措施。


但近年来,我们与不止一位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寻找创新创业项目的投资人交流过,他们都提到,在国内,即便是最好的互联网科技领域的创新项目(不考虑拼多多之类依靠人口优势的纯商业项目),放在硅谷,可能都是不值得投资的。


基于我们长期服务于创新创业及传统企业转型的经验,我们非常担心一些官方机构,由于政策制定者本身缺乏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或者为他们提供智库的多是一些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明星企业,他们很可能会按照一种“最不容易犯错误的方式”来引导和促进创新创业,尤其是面向“互联网 ”的创新创业。而最后的结局,极有可能会成为“该做的都做了”,但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会与美国硅谷的创新创业能力,差距越来越大。


对创新的支持,也需要有创新的精神,避免循规蹈矩。而有一些可能与创新理念相驳的误区,一定要特别注意,否则不仅不能促进创新,反而可能助涨了一些伪创新的出现,并贻误了发展的良机。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误区

误区一:让科研人员引领创新


在很多官方机构提出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中,都涉及到如引入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落地、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等。从政策本身来说,并无太大问题,应该算是一套正确动作。


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样意识到,科研人员,虽然一定会是进行创新创业的主力,但不一定适合成为引领角色。尤其是对于现阶段重点围绕“互联网 ”的创新创业。


乔布斯、扎克伯克、马斯克都不是科研人员,甚至比尔盖茨也只是退学的大一学生。这些非科研人员能够引领创新,并取得极大的成就,这绝非小概率事件。


因为,互联网领域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用户思维。而非科研人员,可能更容易从用户角度发现创新方向,而不受自己所学技术的限制。所以相比科研人员,他们的创新项目,可能会更接地气一些。当然,一旦他们确定了创新方向,肯定需要找到一位靠谱的技术合伙人。


至于由科研人员主导的项目,适合那些有较强专利保护色彩的传统科技领域,例如生产工艺的改进、材料科技等等,而不是基于“互联网 ”的创新创业领域。


例如我们前面文章提到的人工智能领域(AI)的问题即是如此。近两年,人工智能整体应用情况并不太好,原因就在于,这个领域太多的创新创业项目,是由科研人员主导的,而不完全来源于传统行业的真实和迫切的需求。



误区二:不区分创新创业与就业扶贫


在一些官方机构提出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中,也可能会有鼓励人才返乡创业这样的政策。包括目前互联网上也有一些“网红”项目,如帮助一些偏僻的农村山林利用互联网电商卖特产。此外,也会有一些官方机构,会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做一些“小生意”,如开个自媒体工作室,开个小程序开发公司,开个网红餐馆等等,似乎只要做的事情和互联网有点关系,那么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 ”的创新创业。


我们在前两天的文章中,列举了一些硅谷年轻人的创新创业项目。显然,我们国内很多的创新创业项目过于低端了。又或者说,是我们将就业或扶贫项目和真正的创新创业项目混在一起了。


我们非常支持就业或扶贫,支持大学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就业包括返乡帮助家乡致富。但就业扶贫和创新创业,肩负的社会使命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和社会稳定需要,而后者则承担着引领国家更强的责任。所以,是否应该甄别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项目,并给予不同政策支持呢?



误区三:以计划经济思维指导创新创业


在很多官方机构提出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中,也会特意将一些创新创业的行业圈出来,例如重点针对制造业;或者把创新创业的方向圈出来,例如帮助提升人工智能水平等等,这都颇有一些计划经济的色彩。


我们说,鼓励创新创业,政府不能“无为而治”,但在哪些行业领域,在哪些具体方向上进行创新创业,政府却不妨“无为而治”一些。


限定了创新领域和方向,实际上就等于告诉大家哪里能“挖到”金子。但找金子,实际上是一种纯市场行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一定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向的,甚至有可能看上去是冷门的项目,也可能爆发出无限的创新潜力。所以人为划定创新的行业、创新的方向以及所需要使用到的技术,对于促进创新是毫无意义的。政府完全可以放手让创新者们自己去发觉。限定创新行业和方向的事情,也许会有一些投资者来做(如只针对某个行业的引导基金),但毕竟这也是一种市场行为,而确实不适合由政府来出面画圈。



误区四:过多依赖孵化器促进创新创业


近些年,国内出现了大量的众创空间孵化器,仿佛创新创业和孵化器已经划上了等号。而通过各种奖励政策鼓励孵化器服务好初创企业,似乎成了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例如有一些优惠政策,只有创立时间较短(如3年内)的企业才能享受。


但目前看,虽然初创企业中,会有一些不错的公司涌现,但整体来说,很难成为推动中国各产业整体转型的主力军。


不可否认,很多自带互联网基因的初创企业,确实能够做出一些不错的创新创业项目。但受限于行业积累,大多数初创企业的项目,都是聚焦于一些轻资产的,行业属性较弱的项目。而一般不太愿意触碰那些重资产的、关系社会民生的传统行业。但其实,后者可能才是实现各行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众创空间孵化器,鼓励初创企业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加强对传统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内部的创新扶植。鼓励针对传统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内部创新项目融资以及互联网科技的引入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