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2017年海南省gdp总量(2022年海南省一季度各市县gdp)

中国省市的竞争格局,正悄然生变。


这一次,领跑一季度经济增速榜的,是一个人们意料之外的省份。


排在第一的是湖北,但众所周知,彼时湖北饱受新冠疫情冲击,增长基数太低,因此这个第一,并不具备代表性。我们要看的是第二,这是一个等待了二三十年的增长。


事实上,这个省的经济体量并不大,GDP总量还比不上弱二线城市南昌。


但它却以19.8%的GDP增速位居第二,又以7%的两年平均增速位居第二。


可以说,它“名亚实冠”。不少乐观人士和经济学家,都将其预测为未来5年GDP增速最高的省。



它便是乘着自贸区东风、免税经济火爆的海南。在一系列税收利好政策下,这个旅游胜地不仅了多了购物天堂的名号,还俨然要成为影视明星避税的下一站。


只是,近三十年来,地理位置特殊、人口少地域广的海南,向来就是一块天然的政策改革试验田。


每一次政策来临,都有声音说“这个海岛将会出现剧变”,然后雷声大雨点小,一切又归于平静。


这一次的数据,是否意味着海南真正破局而来?



岛屿经济的惰性




在公众的印象里,只知道海南是旅游岛,没有意识到海南与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同属经济特区,更是享有优惠政策最多的自贸区。


这与海南经济短板脱不开关系:全省没有一个超级都市,城市经济规模效应长期羸弱。


按2020年全年经济数据来看,海南的GDP总量仍然不过5532.39亿,低于弱省会南昌,放在江苏、浙江这样的大省,不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



遥遥领先的省会海口,GDP总量也才1791.58亿元,排名二三名的三亚、儋州,GDP总量分别才695.41亿元、359.41亿元。



至于广袤的中部地区,则是海南限制发展的生态保护区域,很难真正通过海口、三亚一南一北两座城市发挥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海南这座海岛并没有大兴工业的意图,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一二”的特点。


得益于旅游、会务、免税消费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海南第三产业占比高达60.4%。


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5.8%。其中,以新兴服务业为主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增速均将近20%,合计直接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海南第一产业也不低,占GDP总量比重为20.5%,在全国各省中仅次于最大粮仓黑龙江,二者是仅有的两个“第一产业占比超过两成”的省份。


相比之下,海南二产占比反而低于一产,占GDP比重仅为19.1%。


对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二产占比全国最低,失去了制造业的压舱石效应,经济规模自然难以提振。


种种这些,构成了海南经济的主要基本面。


但偏偏是这样一个经济底子薄弱的南部海岛,给了自贸区建设极大的施展空间。


又一次重新出发,海南做对了什么?



购物天堂层面,正式替代香港?


换作两三年前,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海南居然会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消费重镇。


事实却是,免税消费这块“蛋糕”,让海南尝尽了甜头。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境外消费回流已成既定趋势,一部分国人出国代购的需求,统统转移到了海南。


这点,从五一假期海南离岛免税店的“战绩”就能窥知一二。


“海南离岛免税两天卖出2.94亿元”、“5天假期平均每天揽金近2亿元、人均消费超7400元”等话题,曾一度霸占微博首页。


图源:图虫创意,三亚国际免税城


其中,免税额度的大幅提高,是拉动海南免税消费的其中一大重要因素。自去年7月开始,免税购物额度已经从每人每年3万元,提升至每年每人10万元。


这相当于是20次香港购物的免税额度,清晰地勾勒出海南未来的消费潜能。


此前,民众的“境外购物”很大程度上压在香港身上,让香港有点喘不过气来。


海南成为自由贸易港之后,由于租金比香港便宜,运行成本低,购物比香港更有优势,有说法称,海南已经替代了香港购物天堂的地位。


不过,在购物走向全球一体化、消费渠道越来越多元的今天,海南免税经济生态依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比如,海南免税店的品牌、品类还相对较少,在价格上也没有体现出不可替代性;


服务层面,海南的商场打造与一二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免税提货环节,目前仅支持在机场或港口提货点集中提货,且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提货手续繁琐,容易出现货找不全等问题。


图源:图虫创意,海口CBD夜景


内忧之下,还有“外患”。


要知道,盯上免税经济这块“肥肉”的,并不只有海南,不少城市都在虎视眈眈。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之外,上海、深圳、成都、长沙、广州、武汉、福州、天津、济南等多座城市均传出抢滩布局免税市场的动向,明确提出要建设市内免税店。


也就是说,未来将会有一大波免税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大地。


而这其中,最有可能与海南正面竞争的,是一海之隔、同样政策利好不断的深圳。


深圳曾明确提出,要剑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免税经济加快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深圳样本”,到2025年实现全市离境退税商店400家。


若要坐稳购物天堂的位子,海南亟需讲出更多新故事。



和东北一样的营商环境


在坊间,海南被调侃为“东北第四省”,就连营商环境层面,海南要补的功课也与东北一样多。


这是困扰海南发展的软环境问题。


海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李世杰曾公开表示,海南在营商环境优化层面喊了多年,在证照审批等环节虽有流程改善,但具体到部分领域和环节上,仍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他看来,有些政策一刀切,喜欢“运动式”变革,这不符合自贸港应该有的“小政府”、“强市场”的管理思维。


图源:图虫创意,海边的捕鱼渔民


针对上述担心,海南并没有熟视无睹。


2018年开始,海南连续3年推出《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主动对标一流营商环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先后制定优化营商环境40项措施和29项措施。


为突出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海南也曾多次提出——“营商环境应该和生态环境、政策环境一起,成为海南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到了2020年,海南自贸港方案一出,其中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给出的优惠税率也极为惊人,这也是目前国内首次出现如此普惠性的低税率。


方案指出:


2025年前,海南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最高不能超过15%。


相比之下,香港企业利润200万以上的税率为16.5%,个人所得税最高为15%;新加坡企业所得税率为17%,个人所得税率最高为22%。


不难看出,与多个自贸港相比,海南的税制安排可谓极具竞争力,为的,就是改善营商环境,增强海南的吸引力。



目前来看,在激发市场活力层面,海南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0年,海南新增市场主体增长30.9%,新设企业增长113.7%、位列全国第一。


其中,在税收优惠政策下,海南吸引了不少明星南下注册公司。翻开近一年海南注册公司名单,你会发现几乎囊括了整个头部影视圈资源。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人只是想把在霍尔果斯搞空壳公司的那一套照搬到海南。



在人口方面,海南这几年的净流入情况也比较可观,引进人口12.2万人,比上年增长177%;近三年新增市场主体76.3万户,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


虽然比不上一些炙手可热的一二线城市,但这些数据已经超过一众北方大省。


然而,这背后的人口生态却带有一些隐忧。


一边是声势浩大、诚意满满的人才引进政策,但缺乏优势前沿产业带动,年轻人才聚集效果并不显著,倒是助涨了物价和房价飞升,能不能留住人才还另当别论。


另一边,则是以东北人为主的中老年人南下买房过冬,撑起了海南的“候鸟经济”。



如此一来,手握一手好牌的海南其实很难真正支棱起来。


海南要做的,还有更多。



挣脱房地产“绑架”


摆在这座海岛面前的,还有长期以来对楼市投资的依赖。


海南的楼市热,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彼时海南建省成为经济特区,成了资本竞逐南下的高地,无数热钱纷至沓来,纷纷将买房买楼作为主要途径。


一时间,“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的口号响彻全国。


通过炒地皮,这座海岛成就了“万通六君子”,通过炒楼花,海南培育出好几万位百万富翁。



巅峰时候,这个不过600多万人口的海岛上,云集了2万多家房地产公司,短短几年,海南的房价就蹭蹭的上涨了3-4倍。


而当时,海南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并不算高(2000多元左右),相当于三年的纯收入才买得起一平方米的房子。


疯狂的楼市热潮并没有持续多久。1993年6月,严厉的调控政策瞄准了海南楼市。那一年,国家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


生也政策、死也政策。


一夜之间,海南楼市步入寒冬。大量房地产企业倒闭,无数人血本无归。


据媒体统计,当时一众房企还给海南留下了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部分得不到盘活的烂尾楼,一度变为养猪场。


以至于,“天涯海角烂尾楼”一度成为海南摘不掉的标签。


进入新世纪,海南炒房热度依然不减。


过去10多年间,海南房价累计涨幅还追平了主要的一线城市。


图片、数据来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其中,三亚的房价常年位于全国前列,其房价收入比高达27.1,仅次于深圳;海口这一数据也并不低,达到14。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数据、图片来源易居研究院)


时过境迁,海南意识到,任何政策利好都不能被房地产化所攫取,一场壮士断腕行动在所难免。


去房地化,仍在持续。2020年4月,海南传出一项石破天惊的壮举——推出现房销售政策。


为什么海南有如此大的回旋余地?


这要从2018年初说起。彼时由于“向海要地、向岸要房”,海南成了被环保部痛批整改的重点省份,直指海南被房地产“绑架”现象严重。


同年3月,时任海南省省长的沈晓明就指出:“要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对海南来讲,会很痛,会出血,会很难。不下大的决心,不容易做到。海南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


紧接着,全岛限购的重量级调控新政在当年4月份出台,5年社保、5年限售、7成首付的新规,直接冻结了天量投资资金,海南楼市陷入至暗时刻。


为此,海南还从2018年开始,取消了全省三分之二市县的GDP、投资、工业增加值考核,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事业发展的考核权重。


其目的之一,就是有效防止炒房炒地和房价大起大落。


也正是这种沉舟破釜的举动,为海南的从容转型创造了空间。


要知道,现房销售看似是加码,其实是重启海南楼市,反而能杜绝质量问题和烂尾楼隐患、提升吸引力。


“决不当房地产加工厂”,当地官员这句不留退路的口号里,就隐含了这层意思。



这会是海南楼市 “涅槃”重生的一次良机吗?


最新数据显示出积极一面,海南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在逐步降低。


官方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17年的46%降至2020年的21.9%。


如今人们提起海南,旅游购物替代了炒房买楼,免税店代替了烂尾楼,每到秋冬,这座海岛的人气已经不容小觑。



可以说,有自贸港的利好傍身,房地产不可能也不应该再成为这座海岛的依赖,依靠房地产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海南已经成为过去时。


放眼未来,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海南依然需要“小步快跑”,筑巢引凤,招大引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这样,当人们提起海南时,就不仅因自然风光而热爱它,更因旺盛的生命力而向往它。


金角财经 x 城市价值论 联合出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