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不纳入房贷集中度管理,是地产宽信用的又一抓手。随着宽信用的推进,此前受地产风险压制较大的优质股份制银行,扩张空间一定程度被打开。
对银行房贷投放影响有限
《通知》旨在对房地产双集中度政策予以适度“纠偏”。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力度,是近年来中央和监管部门明确提出的政策 导向。早在2020年年末,央行、银保监会答记者问时即提出:“为支持大力发展住 房租赁市场,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住房租赁金融业务有关意见,并建立相应统计制度,届时对 于符合定义的住房租赁有关贷款,将不纳入集中度管理统计范围。”
前期,对于部分房地产“双集中度”指标逼近监管红线,或需要适度压降涉房类贷款占比的金融机构而言,在顺应监管政策导向、加大对保障性住房信贷投放的同时,也会造成“双集中度”指标的进一步承压。鉴于此,《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是对前期“双集中度”政策的适度“纠偏”,避免“一刀切”式的调控要求。
《通知》对商业银行涉房类贷款投放影响较为有限。《通知》出台后,市场比较关心这一政策是否有助于“宽信用”进一步发力,以及“双集中度”指标“松绑”后,是否会对银行涉房类贷款的投放产生明显改善效果?
光大证券对此从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信贷投放体量来看,保障性住房包括保障性租赁房、共有产权房以及公租房,其中保障性租赁房占比相对较大。
目前,市场对于保障性住房信贷数据的披露口径并不统一,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央行披露的保障性住房开发贷余额为4.64万亿元(2021年四季度未披露),而银保监会口径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超过6万亿元,其中棚户区及垦区危房改造贷款占比近95%,剩余贷款为公租、廉租、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贷款。
投放主体方面,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主要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占比超过75%;其中,国开行超过3万亿元,占比约为50%,农发行比例也较大。而商业银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相对较低,这其中又主要是四大行主导。
假定保障性住房开发贷与安居工程贷款的投放主体结构大体保持一致,预计每家商业银行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余额仅为数百亿元体量,且主要以国有大行为主,合计体量大体在 1000亿-3000亿元规模。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较低,政策允许存量贷款不计入“双集中度”统计口径,对于银行集中度指标的改善效果较为有限,难以起到引导银行加大涉房类贷款投放的作用。
该《通知》另一意义在于,此前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主要按照城镇安居工程专项申请政策性银行贷款,《通知》出台后可以更多向商业银行申请保障房开发贷款,此举为地方城投公司和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资金供给方选择,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融资空间,有利于更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现阶段“双集中度”约束并非涉房类融资偏弱的核心矛盾,需求疲软 风险偏好审慎使得房地产贷款处于“艰难期”。目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较弱,开发投资和销售增速持续深度负增长,涉房类融资仍处于“艰难期”,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类城投”公司更多参与土地市场。
具体而言,开发贷呈现“冷热不均”态势,信贷资源主要流向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性房 企,民企融资可得性较差。根据央行披露的贷款投向报告,2021年四季度开发贷负增长1500 亿元,且二季度至四季度逐季负增长,累计负增长4100亿元。2022年1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同比下降63%,其中拿地机构多为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性房企机构。同时在销售持续承压情况下,部分房企“保交房”压力较大,春节前农民工 工资刚性支付消耗企业现金流,房企暂停拿地会加大地方财政压力,进而加大城投融资强度。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偏好依然较为审慎,对于民营地产企业信贷投放意愿较弱,导致民企融资可得性较差。基于此,我们判断,1月开发贷投放仍然“冷热不均”,新增涉房类融资主要向银政类融资业务迁徙。
按揭需求较弱,后续按揭贷款增长仍将承压,供需矛盾下按揭贷款定价有较大下行空间。2021年10-11月,新增按揭贷款有所放量,但随着项目储备的逐步消耗,12月按揭贷款投放规模已开始下滑。12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3558亿元,预计按揭贷款新增规模维持在 2000亿元左右,同比已出现少增。从2022年以来的情况看,新增按揭需求依然不足,居民持币观望情绪浓厚,房地产销售偏弱,预计1月新增按揭贷款或延续同比少增态势。同时,2022年农历春节位于1月末,考虑到春节期间以及2月的按揭贷款的摊还压力,不排除2 月按揭贷款增量萎缩态势进一步加深,预计1-2月累计按揭增量同比少增。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1月,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56%,二套利率为5.84%,均较2021年12月回落8BP。1月平均放款周期为50天,环比缩短7天。放款周期的缩短,加之需求趋弱,将加剧按揭贷款的供需矛盾,尽管1月5年期LPR下调5BP,但供需矛盾的挤压或使得按揭贷款定价下行幅度大于5年期LPR下调的5BP步长。
综上分析,光大证券认为,“双集中度”约束尽管加强了银行房地产贷款投放的管控,但并非涉房类融资偏弱的核心矛盾。《通知》旨在对于双集中度政策“纠偏”,但对于推动宽信用进程、为银行涉房类贷款投放“松绑”以及鼓励加大房地产贷款投放的效果较为有限。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需求不足和风险偏好审慎,房地产市场销售增速持续负增长,涉房类融资仍处于“艰难期”。尽管监管当局近期推出了一些阶段性稳定市场的举措,包括(1)推动市场化并购,包括并购贷款、并购债券的发行,但市场化的并购容易导致资产价格体系的不稳定,会使得风险房企的问题进一步加深;(2)农民工工资刚性支付动用封闭资金;(3)部分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为代表,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主要包括,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更改认房又认贷政策、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上调缴存基数下限、人才购房可用住房公积金付首付款,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和使用条件,扩大住房公积金用途等。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关阶段性措施强度仍不足以扭转房地产市场下滑态势。未来房地产政策需要“标本兼治”,通过稳定房地产销售,顺畅资金循环,恢复房企自身造血能力,填补“保交房”资金的空洞。
在此情况下,我们预判未来房地产政策会进一步放松,例如通过定向扶持举措来缓解问题房企的现金流压力,其中AMC有可能会发挥一定作用,即采用政策性并购而非纯粹市场化并购安排,避免高度依赖市场化并购所可能产生的资产循环抛售,防止资产价格大幅坍塌。
公募REITs也是资金来源
华泰证券认为,相关贷款不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再获支持。央行、银保监会早在2020年12月发布房贷集中度管理新规时便提及保障性住房贷款或将分开管理,此次《通知》是对该预留口的完善,是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的既有安排,并不是新规。2021年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联审机制尚未完善,因此部分省市仍将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本次通知是对之前地方政府暂时性做法的纠偏,有助于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节前REITs税收政策出台也有望提升其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
实际上,公募REITs也是保障性住房获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1月29日,财政部等发布《关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税收政策的公告》,对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在基础设施REITs的设立和运营阶段的所得税缴纳上给予政策支持,规定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或递延缴纳,此举有望缓解原始权益人在REITs发行过程中的税务成本和资金负担,提高其发行积极性。保障性租赁住房因租金偏市场化、现金流稳定、成长属性强、产权清晰等特点是良好的REITs底层资产。税收政策的明确有望助力REITs更好地助力保障房建设。
年内保障房建设体量或有提升,成为托底地产投资、稳增长的有力支柱。
本文源自证券市场周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