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温州农业银行开户行查询(温州农业银行开户行查询虞师里)



龙坦桥,明正德年间胡林懋建造(刘诗古摄)


溪头老街的凉亭(罗昊天摄)


溪头村老宅前的池塘(罗昊天摄)


“介桥胡氏祖墓”的墓碑(罗昊天摄)


胡氏大宗祠遗址(郑梅婷摄)


祠堂除了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外,还发挥着奖励和约束族人,兴办教育等重要作用,是家族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过去大宗祠,各支祠和敞厅都有自己的田地,多为族人所捐赠,租金收入用于家族日常各项开支。大宗祠当年有3000多亩山林田地(其中田地有2000多亩,山场有1000多亩),收入显然十分可观。而所谓的敞厅,至晚在清中后期就已经出现(据胡升的说法),以官房里的敞厅为例(胡传农的伯父曾担任管理员),公有四十亩零五分田,租金用于敞厅维修和清明、冬至祭扫祖墓的费用,说明敞厅在一个比“甲”更小的家族范围内发挥着统摄作用。“文革”以后,敞厅大多变成住宅,也就失去了这种作用。过去七月半、冬至祭祖和清明扫墓,祠堂都会给族人发红包,还给每位参与者发5到6块糯米糕。每个祠堂也都有自己的义仓,在旱涝年份,会举办一些捐赠活动。胡再生老人说:“(族人)没有后代啊,家里养不起啊,小孩子上学啊,我们小时候都是从祠堂拿钱。”正是借由家族这一共同体,富裕族人的一部分私有财产转化为公有,并转移到贫困族人身上,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达成效益最大化。


从谱序来看,龙坦胡氏族谱的修订始于明中后期。明代天顺戊寅年(1458),浩洋公修谱;嘉靖壬辰年(1532),石门公重修谱;嘉靖壬子年(1605),合修清华;万历丙午年,元夫公续修,与太邑麻潭胡氏合谱;康熙八年(1669),尚衡公(进士,浙江学政道佥事)修谱。据说南宋乾道年间还修过一本《龙坦胡氏家乘》,但该谱序未提及龙坦胡氏,故存疑。这些老谱多在几次动乱中湮没,我们此行只搜集到了一本《龙坦胡氏统宗谱复印本》。过去各甲都有自己的族谱,但在“文革”中多被毁坏,我们此行只搜集到了《龙坦胡氏三五甲抄本宗谱序文及龙坦村风景诗》一本支谱(缺少世系部分)。各支派自己也会修订家谱,如我们此行搜集到的《泾县龙坦胡氏八甲绍绪堂家谱》、《希贤堂胡氏微家谱》、《龙坦胡氏五甲二房红公分支谱》等。如今,龙坦胡氏统一的新谱迟迟未能修订,这与人口流动范围扩大和当地宗族观念日渐稀薄不无关系。据村民所言,族谱的修订一方面需要有文化、有兴趣、有精力的热心族人出面主持,另一方面还需众人主动出资,否则“有心无力”。


遗憾的是,我们尚未完全厘清房和甲的概念。一位胡姓村民告诉我们,溪头胡氏共分九房,他自己属于四房,溪头是五房和六房,罗村没有,石柜是九房(界桥胡)。而胡升认为,九房是很早时候的说法,“甲”的说法始于民国保甲制度(但从族谱来看,“甲”的说法始于明初)。当我们问及七甲为什么分出了上七甲和下七甲时,有人说是大老婆所生和小老婆所生,有人说是不同的儿子分家。查阅族谱发现,明中后期,二十世的长安公和寿安公(1439-1529)(以渠公为一世)开始分出了下七甲与上七甲,故以后一种说法为实。胡升还告诉我们,《龙坦胡氏三五甲抄本宗谱序文及龙坦村风景诗》的“三五甲”是一个甲的名字,不是指的三甲和五甲。我们随即在《泾县龙坦胡氏八甲绍绪堂家谱》中发现,二十世的裕安公注明了“已下二图三五甲冻青树下支派”,相安公则注明了“已下二图三五甲庄鼓墩支派”,但清代溪头都每图下设十甲,为什么二图会有一个“三五甲”呢?我们无从得知。


从族谱所载《胡氏今族始祖》来看,以渠公为一世祖,十八世的义庆公是一图七甲,智庆公是五甲派(今五甲坦里黄村),余庆公是六甲始祖;二十世的长安公为下七甲始祖,寿安公为上七甲始祖。二十一世的杞林公、权林公、彬林公为八甲支派,二十二世的源洪公为八甲长房,源澜公为八甲二房,源荣公为八甲四房。说明早在明朝初期,胡氏就根据里甲制度分成了三甲、五甲(智庆公)、六甲(余庆公)、七甲(义庆公)、八甲。明中后期,七甲又分成了上七甲(寿安公)、下七甲(长安公)。至于各甲之内,也可再分成几房,如八甲分出了长房(源洪公)、二房(源澜公)、四房(源荣公),三房绝后。分房可能源于家庭矛盾,也可能是因为人丁兴旺,也可能是出现达官显贵(如官房里)。但如胡升所言,必须要新建支祠或敞厅,才能开宗立派。


富而重学:溪头胡氏的崛起


现在的溪头村以木梳产业为主,集中了榔桥镇80%的木梳生产厂家。那么以前呢?胡朴安在《胡氏家乘》中写道,“三甲、五甲经商者略少,五甲力田者尤多,六甲、上七甲、下七甲、八甲多以经商为业,读书者以上七甲、下七甲为多。”而胡氏大规模经商的传统或始于明代中期,当时泾县人口迎来快速增长,由于溪头山多地少(“五山二水三分田”),胡氏族人多外出做生意,主要向长江中上游发展,足迹遍布赣江、汉江、湘江诸流域的各商埠。泾县养蚕的历史悠久,蚕丝品质上乘,龙坦胡氏的丝商在康熙年间与朱、洪、郑、汪等姓的丝商结成泾县东乡六姓商帮(东乡的范围包括石门乡的漕溪都、溪头都、丁溪都,修德乡的北亭都、太平都、张香都,丰乐乡的新丰都、洪村都、浙南都,为泾县百姓明清以来长期俗称的区域名称),到湖州桑林镇设立营销蚕丝的据点,名为“式好堂”。此后经营丝织业的传统不断延续,如同治年间,胡朴安的父亲爱亭公在上海大东门经营丝线业;近代,胡寿侯(?-1929)在湖北云梦县胡金店集镇经营布行,并在该镇建成“泾县街”,为当地纱布行业做出贡献。


由于重视教育,龙坦胡氏形成了优良的学习氛围,从清初开始就不断涌现科举人才。胡耐安曾在自述中写道,“康雍以降,科第不绝,乾隆一代,即有十三进士。理学之盛,村中无一户无匾额,宗支祠前旗杆林立。家家有读书声,人人以读书为尚。我之读书成癖,抑亦风气使然。”据康熙八年编写的《龙坦胡氏统宗谱》,龙坦胡氏有文庠生86名,恩拔岁副优35名,文举人56名,文进士17名;武庠生10名,武举人7名,武进士1名;仕籍56名。一族之中考取功名的人数甚至接近茂林一个镇所出,这在泾县是绝无仅有的,是溪头胡氏成为当地望族的一大重要因素。


以官房里为例,据说清朝每家每户都有做官的,最小的官是县令,因而得名。以顺治壬辰(1562)进士胡尚衡的父亲天授公为第一代,官房里历代人才辈出,尤以胡尚衡和胡承珙为代表。胡尚衡为第二代,字阶平,江南泾县人,顺治壬辰进士,康熙十八年任浙江翰林官提学道。胡承珙为第六代,曾任台湾兵备道,是著名的徽派朴学家,著有《古今文疏》17卷,《小尔雅义证》13卷,《毛诗后笺》30卷,《尔雅古义》2卷,《求是堂诗集》22卷等。


所谓“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而致仕”,龙坦胡氏始迁于南宋,宗祠建于明末,盛于清代。据说最早溪头只有周、罗、施三姓居住(周村、罗村、施家坞地名的由来),后来龙坦胡氏、界桥胡氏和吴姓陆续在此落户。如今周、罗、施三姓已经不见踪影,说明在社区的生存空间竞争中,胡氏逐渐占据了上风。在嘉靖《泾县志》中,关于溪头胡氏的记载尚且寥寥,在乾隆《泾县志》中,有关记载激增,其反映的是溪头胡氏在清初社会地位的上升和影响力的扩大。当地人告诉我们,康嘉年间确是溪头胡氏发展的巅峰期。但其科举人才大量涌现的背后是否还存在深层原因,则有待进一步探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