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庚门的青砖黛瓦。
位于棚改区的宁都起义纪念馆保存完好。
客家特色的风火墙。
在古井旁洗衣服的居民。(资料图片)
宁都建县距今1700多年,文化底蕴深厚,在老城区留下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历史痕迹、客家气息的古建、古井、古树。近年来,宁都县发展迅猛,城市建设不可避免“拆旧建新”。
去年5月,宁都县委、县政府从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启动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涉及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总户数2401户。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百年古建、百年古井、百年古树何去何从?近日,记者走进宁都老城区,探访这些老城的记忆。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翻阅资料,将县城有文化底蕴、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划分成AB类,供建设部门参考。”宁都县博物馆馆长郭跃峰介绍说,由于街区屡遭破坏,体量大的古建筑少,有价值的文物较分散,旧有风貌难以保持,因此文物部门应对古建、古井、古树做一次全面整理,将它们分门别类,对保存价值做评估,建设部门才能够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和适度保护。
李家巷坐落在宁都县城主街道中山街的南端西侧,这条巷内有许多祠堂,李鸣五翁祠、赵氏家庙、陈氏试馆、江屋祠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只有陈氏试馆还存留着,此祠堂是石城县陈氏宗亲来宁都参加考试的“会馆”。“如果我们的老房子还能保留的话,将来我肯定会带着亲朋好友、外地的客人来到这里,跟他们讲这里的故事。”原先居住在这所老祠堂的何宁华,他在这里住了40多年,祠堂木质的大门上挂着“陈氏试馆”的门匾,门框上雕刻着龙凤花鸟,显得富贵好看。进入祠堂,迎面可见一个天井,在阳光照晒下,整个合院亮堂不少。
“加强对百年古建、百年古井、百年古树的保护,做到棚改中保护好文物,保护文物中推进棚改,使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宁都县房产局局长潘有柱说,在拆迁过程中,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只要是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都会拉起警戒线,并及时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复。与此同时,棚改范围内的每一棵古木均系上了警示牌,保护其不受损坏。
“学习成都宽窄巷子改造,在古城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背街和反映宁都诗国文化的构诗巷,修旧如旧地恢复老街巷功能,将一些有特色的老旧建筑、“老字号”遗存,集中迁建于此街区,建成宁都历史文化的展示区,集旅游、购物、休闲、消费为一体的商务区。”卢春宁说,他在政协提案里倡议,可以借鉴学习其他棚户区改造保护古建做法突出的地方,并把翠微峰、竹坑水库、莲花山、“二十四里”长廊连起来,形成全域旅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