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广阳小规模代理记账一年多少钱(小规模公司代理记账一年多少费用)

做名,◆求名。○《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因看見兩個表叔半世豪舉,落得一場掃興,因把這做名的心也看淡了。”


正名師(正名师),◆亦作“正明師”。◆證明師。證明人或證明物。○[元][無名氏]《看錢奴》第四摺:“猛覷了這字是俺正明師,想祖上留傳到此時。”




遠名(远名),◆I聲名的遠播。○[唐][韓愈]《唐故江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銘》:“敷[文帝]階,擢列侍從,以忠遠名,有直有諷。”◆II不追求聲名。○[宋][宋祁]《馮侍講行狀》:“公一無建白者,其遠名若此。”○《明史‧劉大夏傳》:“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补证条目■声名的远播。亦指远播的声名。○《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


有名,◆1.出名。謂名字為大家所知。○《管子‧版法》:“慶勉敦敬以顯之,富祿有功以勸之,爵貴有名以休之。”○[尹知章]注:“賢者有名,爵貴以休之。”○[宋][蘇軾]《東坡志林‧付僧惠誠游吳中代書十二》:“[秀州][本覺寺]一長老,少蓋有名進士,自文字言語悟入。”○《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且說[婺州][永康縣]有個有名的秀才,姓[陳],名[亮]字[同父]。”○[胡雲翼]《中秋月》第一部一:“E校是[漢口]有名的商業大學。”◆2.有正當理由。○《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如:師出有名。3.道家指萬物本原的命名。與“無名”相對。○《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文不名,◆形容極其貧困。○[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一章:“如果他有錢給那些人行點賄送包‘煙錢’,也就過去了;可是他身上一文不名。--要是有一點錢,他也不至於連着兩天沒有一點東西入肚呀。”


一錢不名(一钱不名),◆謂身無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為貧窮。○[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中丞於十六日晚始歸寓,時已不及,而囊底罄竭,一錢不名矣。”○[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譬如讓他們賭錢吃煙,使他們永遠是窮到一錢不名,做終身的奴隸。”○[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但在一錢不名的窮措大如我輩者,這種設計恐終於只是‘過屠門而大嚼’而已。”


一舉成名(一举成名),◆原指士子一旦科舉及第就天下聞名,後亦泛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唐][韓愈]《國子監司業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元][劉祁]《歸潛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那[蕭雅]勤苦攻書,後來一舉成名,直做到尚書地位。”○[魯迅]《且介亭雜文‧隔膜》:“這何嘗有絲毫惡意?不過着了當時通行的才子佳人小說的迷,想一舉成名,天子做媒,表妹入抱而已。”


學名(学名),◆1.學派之名。○[杜預]《春秋左傳注疏》卷三“[杜]氏”[孔穎達]疏引[隋][劉炫]云:“不言名而云氏者,[漢]承焚書之後,諸儒各載學名,不敢布於天下,但欲傳之私族;自題其氏,為謙之辭。”◆2.入學時使用的正式名字,區別於“小名”。○[元]一年[無名氏]《桃花女》少钱楔子:“孩兒學名[增福],今年二十一歲。”○《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張文貴傳》卷上:“教授取名初訓誨,學名[文貴]小官人。”◆3.科學上的專門名稱。如:食鹽的學名叫氯化鈉。


興名(兴名),◆獵取名譽。○《莊子‧盜跖》:“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


小堂名,◆舊時[蘇][滬]一帶供喜慶人家雇用的兒童樂隊。○《官場現形記》第十回:“他說明要紅裙外褂全頭面,還要花轎小堂名。”


小名家,◆在藝文方面略有聲名者。○[清][蔣士銓]《臨川夢‧隱奸》:“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黃曾樾]《陳石遺先生談藝錄》:“學文字當取資大家。小名家佳處有限,看一遍可也。”


小名,◆1.一般的名號,與褒美的名號“大名”相對而言。○《逸周書‧謚法》:“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2.小名聲。○《魏書‧張普惠傳》:“今宰輔專欲好小名,不圖安危大計,此微臣所以寒心者也。”○[唐][李德裕]《授元晦諫議大夫制》:“弗沽小名,以枉大節。”◆3.古代邏輯用語,與“大名”相對而言,猶今之種概念,與屬概念相對而言。○[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以小名代大名例》:“三秋即三歲也。歲有四時而獨言秋,是舉小名以代大名也。”○[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以大名冠小名例》:“如《禮記》言‘魚鮪’,魚其大名,鮪其小名也。”◆4.乳名,幼時起的非正式的名字。○[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五:“[唐叔偕]女,小名[父喻],容色俱美。”○《魏書‧崔浩傳》:“[浩]小名[桃簡],[頤]小名[周兒]。”○《西游記》第九七回:“這等大年紀,還叫我的小名兒!”[巴金]《家》二:“[琴]是小名,她的姓名是[張薀華]。”


物名,◆1.事物的名稱。○《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鄭玄]注:“物名者,所畫異物則異名也。”◆2.猶名望。○[漢]徐幹《中論‧治學》:“凡學者大義為先,物名為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


無名子(无名子),◆1.謂無名望的人。○[唐][陳子昂]《臥病家園》詩:“世上無名子,人間歲月賒……臥病誰能問,閒居空物華。”◆2.指匿名造謗的人。○[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進士﹞不捷而醉飽,謂之打毷氉;匿名造謗,謂之無名子。”○[宋][王讜]《唐語林‧文學》:“飛書造謗,謂之無名子;退而肄習,謂之過夏。”◆3.泛指不知其名姓者。○[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七:“尋有無名子改前詩,作[秩]寄[歐公]詩,曰:‘笑殺[汝陰][歐少保],新來處士聽朝雞。’”◆4.果名。胡榛子的別名。果仁與木皮可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阿月渾子》﹝集解﹞引[李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棒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


無名之師(无名之师),◆沒有正當理由出征的軍隊。○《後漢書‧袁紹傳》:“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八‧老杜許蜀不真》:“[昭烈]加兵于[吳],問斬[壯繆]之罪,非無名之師也。”○[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他三鎮知你遠去,也不能興無名之師了,將軍以為何如?”


無名錢(无名钱),◆1.未標名目的國庫款。多指私人官俸歸公者。○《漢書‧張安世傳》:“[安世]以父子封侯,在位大盛,乃辭祿。詔都內別臧[張氏]無名錢以百萬數。”○《南史‧蕭績傳》:“﹝[績]﹞所有租秩,悉寄天府。及薨後,少府有[南康國]無名錢數千萬。”○《新唐書‧王紹傳》:“是時,兵旱無年,詔戶部收闕官俸,稅茶及無名錢,以修荒政。”◆2.指來路不明的錢。○[清][于成龍]《新民自省六戒》:“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


無名火氣(无名火气),◆見“無名火”。


無名火(无名火),◆同“無明火”。◆《封神演義》第七五回:“四人只為無名火起,眼前要定雌雄。”亦作“無名火氣”。○[張天翼]《譚九先生的工作》:“他為了要捺住他那一肚子的無名火氣,就決計來想一點別的事。”


無名白(无名白),◆[明][清]時稱不中宮廷之選的閹人。○[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有選不中淨身男子,俗稱無名白。即古之私白者。”○[清][無名氏]《燼宮遺錄》卷下:“淨身男子……其未選中者,散於皇城外有堂子之佛寺,俗稱無名多少白。”


無名(无名),◆1.沒有名聲,聲名不顯於世。○《國語‧晉語一》:“為人子者,患不從,不患無名。”○[漢][嚴忌]《哀時命》:“時曖曖其將罷兮,遂悶歎而無名。”○[唐][白居易]《初入峽有感》詩:“常恐不才身,復作無名死。”◆2.不追求名聲。○《莊子‧逍遙游》:“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明][夏完淳]《秋懷》詩之三:“靜觀百歲間,無名以為準。”◆3.沒有名稱;沒有名字。○《漢書‧揚雄傳下》:“無主無名,要合《五經》;苟非其事,文不虛生。”○《晉書‧卞壼傳》:“寄命於他人之門,埋尸於無名之冢。”○[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岳州》:“﹝吏﹞曰:‘送堂之牓在此,可自尋之。’因出視,[俊]無名。”○[巴金]《軍長的心》:“為了上個月那個攻占無名高地的戰鬥,他整整忙了一個多月。”◆4.沒有名義,沒有正當理由。○《史記‧淮陰侯列傳》:“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時雖已下[荊楚],[孟昶]有唇亡齒寒之懼,而討之無名。”○[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老夫愚不揣,勸將軍自忖裁:旌旗且慢來,兵出無名道路猜。”◆5.道家稱天地未形成時的狀態為“無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王弼]注:“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清][黃鷟來]《陳青庭以螢火詩遠寄索和次韻》之五:“欲問化生何自始,直窮天地到無名。”參見“無名之樸”。◆6.指無名火。○《封神演義》第七十回:“道心推在汪洋海,卻把無名上腦來。”◆7.莫可名狀。○[丁玲]《松子》:“可是眼淚受一種無名的抑制,流不出來。”○[冰心]《寄小讀者》二七:“到了車站……才知從[波士頓]到[夢野]是要經過[沙穰]的,我忽然起了無名的悵惘。”


文名,◆1.禮節儀式的名稱。○《荀子‧正名》:“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楊倞]注:“文名,謂節文威儀。”◆2.善於寫文章的名聲。○[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孫揮]善於辭令,皆文名之標者也。”○[明][胡應麟]《詩藪‧五代》:“[韓熙載]相[南唐],有文名。”○[清][孔尚任]《桃花扇‧罵筵》:“我想這本傳奇,精深奧妙,倘被俗手教壞,豈不損我文名。”


頭名(头名),◆名次排列在最前頭的。○《儒林外史》第二回:“[顧老相公]家請的一位先生……前任老爺取過他個頭名,卻還不曾中過學。”此指縣試第一名。◆补证条目■名次排列在最前面的。○清蒲松龄《九转货郎儿》套曲:“若聽起談天口,闊論來,人人是頭名好秀才。”


通名,◆1.古代稱戶籍。○《商君書‧徠民》:“民上無通名,下無田宅。”○[宋][梅堯臣]《送少卿知宣州》詩:“州民還最喜,門下舊通名。”◆2.通報姓名。○[宋][蘇舜欽]《舟至崔橋士人張生抱琴攜酒見訪》詩:“有士不相識,通名叩余舟。”○[錢鍾書]《圍城》六:“通名之後,[方鴻漸]倒窘起來。”◆3.總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三首俱爛,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4.通用的名稱。○[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露布》:“然則露版古今通名也。”○[清][何琇]《樵香小記‧晉乘》:“蓋‘春秋’為記事之通名,乘則一國之專名。”


堂名,◆1.樂班。舊時樂班習慣起堂名,如“四箴堂”、“景龢堂”、“福壽堂”等,故稱。○《孽海花》第四回:“[雯青]道:‘罪過!罪過!照這種摳心挖膽的待你,不想出在堂名中人。’”◆2.堂號。參見“堂號”。


書名(书名),◆1.用於書寫的文字。○《周禮‧春官‧外史》:“掌達書名于四方。”○[鄭玄]注:“或曰: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書之文字,得能讀之。”○[章炳麟]《中華民國解》:广阳“興其農業,勸其蓺事,教其語言,諭其書名,期二十年而其民可舉於中央議院。”◆2.寫上姓名。○《左傳‧隱公七年》:“[滕侯]卒,不書名,未同盟也。”○[唐][張籍]《贈趙將軍》詩:“會取[安西]將報國,[凌煙閣]上大書名。”◆3.擅長書法的名聲。○[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仲翼]有書名而前輩多以為俗,然亦以配[周越]。予嘗見其飛白大字數幅,亦甚工,但誠不免俗耳。”○[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上:“[孟][蜀]時,[王鍇]字[鱣祥],最著書名……昔有塔,於[乾隆]年間為雷震圯,內貯《法華經》全部,皆[鱣祥]所書。”◆4.字,別名。○[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姚信]書名[士緯],[梁]人。”


世名,◆世間的名望。○[宋][蘇轍]《歲莫》詩之二:“[維摩]晚亦諧生事,[彌勒]初猶重世名。”○[明][李贄]《答李見羅先生》:“區區世名,且視為浼己也,肯耽之乎?”


時名(时名),◆指當時的聲名或聲望。○[唐][韓愈]《舉錢徽自代狀》:“可以專刑憲之司,參輕重之議,況時名年輩俱在臣前,擢以代臣,必允眾望。”○[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清][周亮工]《悼元御兼懷仲侍》詩:“看盡飛鳶驚往事,好乘款段謝時名。”


師出有名(师出有名),◆《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謂出兵有正當的理由。後即以“師出有名”比喻行事有理。○[明][朱鼎]《玉鏡臺記‧聞雞起舞》:“庶幾義聲昭彰,理直氣壯,師出有名,大功可就矣。”○[清][李漁]《十二樓‧奪錦樓》:“親家知道狀詞難寫……把打壞家人的事都歸并在他身上,做個師出有名。”○[魯迅]《吶喊‧兔和貓》:“況且黑貓害了小兔,我更是‘師出有名’的了。”◆补证条目■○《礼记檀弓下》:“師必有名。”■谓出兵有正当的理由。后即以“師出有名”比喻行事有理。○北周庾信《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既而金精氣壯,師出有名;石鼓聲高,兵交可遠。”○《陈书后帝纪论》:“智勇争奮,師出有名,揚旆分麾,風行電掃。”


師出無名(师出无名),◆謂出兵而無正當理由。語本《漢書‧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主書》:“辱告承[上黨]殿下及[匹婁]領軍應來[江]右,師出無名,此是何義?”○《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八年》:“既而[鉉]入朝,仰而大言曰:‘[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清][李漁]《玉搔頭‧逆氣》:“所慮者師出無名,難以號令天下。”◆补证条目■谓出兵而无正当理由。○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当时我提出意见说:‘湖南宣布自治,号称保境息民,今若加兵湖北,岂非师出无名?’”


身名,◆1.身體和名譽。○《列子‧說符》:“仁義使我身名並全。”○[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墳土未乾,而身名並滅。”◆2.聲譽;名望。○[南朝][宋][謝靈運]《游山》詩:“身名竟誰辯,圖史終磨滅。”○[唐][白居易]《妻初授邑號告身》詩:“倚得身名便慵墯,日高猶睡綠窗中。”○[清][秋瑾]《敬告姊妹們》:“智識也長了,見聞也廣了,學問也高了,身名是一日一日的進步了。”


上名,◆宋时对巡军的称呼。○宋吴自牧《梦粱录天晓诸人出市》:“蓋報令諸百官聽公上番虞候、上名、衙兵等人……趕趁往諸處服役耳。”○《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推開門,從裏面扯出賣餶飿的僧兒來,道:‘煩上名收領這厮。’”


善名,◆1.好的名聲。○《尹文子‧大道上》:“善有善名,惡有惡名。”○《韓非子‧內儲說上》:“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邪?”◆2.好的名稱,適宜的名稱。○《荀子‧正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三名三高,◆名作家、名演員、名教授和高工資、高稿酬、高獎金的合稱。○[楊沫]《不是日記的日記‧時間在我心上變成了奔馳的駿馬》:“像你這樣三名三高的人,寫東西是危險的呀!”[祖慰]《被礁石劃破的水流》:“[王嘉]夫婦原來是個三名三高人物,每人月薪將近二百元。”


清名,◆1.清美的聲譽。○《漢書‧儒林傳‧施讎》:“[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玡][邴丹][曼容],著清名。”○《隸釋‧漢孫叔敖碑》:“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宋][蘇軾]《次韻王滁州見寄》:“笑捐浮利一雞肋,多取清名幾熊掌。”○[曲波]《林海雪原》十一:“那你們搜好啦,為什麼平白無故污損貧道的清名?”◆2.指有清美聲譽的人。○《南史‧何昌宇傳》:“[昌宇]少而清靖,獨立不群,所交者必當世清名。”


起名,◆1.取名號;命名。○《漢書‧高帝紀上》“[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儒林外史》第二回:“開蒙的時候,他父親央及集上新進[梅]朋友替他起名。”○[蕭紅]《生死場》十三:“對!招集小夥子們,起名也叫‘革命軍’。”◆2.得名;獲取名望。○[晉][伏義]《與阮籍書》:“若棄聖背賢,必不離乎狂狷;凌榮起名,則不免乎窮辱。”○《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後[汪大尹]因此起名,遂欽取為監察御史。”


年名,◆年號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晉]人所謂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永嘉]、[正始]乃[魏晉]年名。”


明名,◆1.謂明示忠義之名。○《管子‧幼官圖》:“明名章實,則士死節。”◆2.猶盛名。○《管子‧五輔》:“古之聖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顯於天下,记账不忘於後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


名作,◆著名的作品。○[南朝][陳]徐陵《與李那書》:“常在公筵,敬析名作。”○[唐][張懷瓘]《文字論》:“如[陸平原]《文賦》,實為名作。”○[清][包世臣]《與楊季子論文書》:“其有燖繹前人名作,摘其微疵,抑揚生議,以尊己見,所謂蠹生於木而反食其木。”○[魯迅]《書信集‧致金肇野》:“抄名作之缺點,是因為多產,急於成集,而最大原因則在自己未能有一定的內容。”


名子,◆I有名望的人。○[宋][范公偁]《過庭錄》:“餘皆集事,獨[范永安]頑然無奉上意……某等欲奏削正,恐遠方觀望,以為不能容名子爾。”◆II名稱;名字。○[景梅九]《罪案》:“有一位姓[胡]的同志,把[鄒容]《革命軍》……[章太炎]《排滿歌》,集成一小冊,教[成]想一個名子。”○《新華文摘》1981年第9期:“上級要想叫他幹,咋不把他的名子寫在前頭哩?”


名語(名语),◆名言。○[陳田]《明詩紀事丙籤‧李東陽》引[明][王世貞]《讀書後》:“向者於[李賓之]擬古樂府,病其太涉議論……自今觀之,奇旨創造,名語遞出。”


名義(名义),◆1.名聲與道義。○《韓非子‧詭使》:“官爵所以勸民也,而好名義、不進仕者,世謂之烈士。”○《南史‧袁粲傳》:“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廈之崩,但以名義至此耳。”○[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沿襲》:“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謂己能,往往不顧名義。”○[清][惲敬]《前翰林院編修洪君遺事述》:“君之智力足以顛倒英豪,激揚權勢,獨於名義所在,一心專氣以必赴之。”◆2.事物的名稱和含義;事物立名的含義。○[宋]程大昌《演繁露‧自序》:“而《繁露》之書,事物名義,悉所研極。”○[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十:“今人多誦《高王觀世音經》,而莫能詳其名義。”徐特立《用唯物的辯證的觀點看事物》:“[毛主席]對於名義很注意,在[江西]強調說人民是主人,政府官吏是公僕,這把人民和政府的關係弄清楚了。”◆3.名分;身分,資格。○[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嚴子陵]﹞知[光武]為帝胄之英,名義甚正,所以激發其志氣,而導之以除兇剪逆。”○《明史‧太祖紀贊》:“修人紀,崇風教,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老舍]《善人》:“[穆女士]給她的名義是秘書。按說有這個名義,不給錢也滿下得去。”○[冰心]《寄小讀者》十八:“船抵[西雅圖]之前一兩天,他們曾用全體名義,寫一篇勉勵[中國]學生為國家爭氣的話,揭貼在甲板上。”◆4.形式,表面。○[郭沫若]《洪波曲》第六章四:“《掃蕩報》本來是復興社的機關報,但在名義上是屬於行營政訓處的。”○[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名義上雖說是一個市鎮,而居民卻不到一百家。”


名言,◆1.稱說;描述。○《書‧大禹謨》:“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孔]傳:“名言此事,必在此義。”○[唐][鄭綮]《開天傳信記》:“[力士]再拜賀曰:‘非常之事也,願陛下為臣一奏之。’其聲寥寥然,不可名言也。”○[宋][蘇軾]《賀提刑馬宣德啟》:“其為喜幸,豈易名言。”○[清][錢謙益]《讀杜小箋中‧寄張十二山人彪》:“此數句隱顯映帶,其妙處未易名言。”◆2.著名的言論或話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庾公]嘗入佛圖,見臥佛,曰:‘此子疲於津梁。’于時以為名言。”○[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公嘗語[尹師魯]曰:‘恩欲歸己,怨使誰當?’聞者歎服,以為名言。”○[朱自清]《論標語口號》:“格言也罷,名言也罷,作用其實都在指示人們行動,向着某一些目的。”


名學(名学),◆1.著名的學者。○《後漢書‧鄭范陳賈張傳贊》:“中世儒門,[賈][鄭]名學。”○《三國志‧吳志‧華覈傳》:“[漢]時皆名學碩儒乃任其職,乞更選英賢。”◆2.邏輯學的舊稱。○[嚴復]《原強》:“不為數學、名學,則吾心不足以察不遁之理、必然之數也。”○[章炳麟]《訄書‧訂孔》:“其正名也,世方諸仞識論之名學,而以為在[瑣格拉底]、[亞歷斯大德]間。”


名心,◆求功名之心。○[清][李漁]《風箏誤‧遣試》:“老年最忌名心熱,壯歲還愁宦念疏。”○[清][沈曰霖]《晉人麈‧异聞‧刻陰騭文得中式》:“然自維遲暮,名心久冷,固非有為而為也。”


名相,◆1.有名的宰相。○《漢書‧張蒼傳贊》:“[張蒼]文學律曆,為[漢]名相。”○[唐][韓愈]《送齊皞下第序》:“[齊生]之兄,為時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碩臣,皆其舊交。”○《宋史‧呂夷簡傳》:“[夷簡]當國柄最久……後配食[仁宗]廟,為世名相。”◆2.佛教語。耳可聞者曰名,眼可見者曰相。○[南朝][梁][蕭統]《令旨解二諦義》:“無名相中何得見有名相?”[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羯羅拏蘇伐剌那國》:“其義遠,其文博。包含名相,網羅視聽。”○[宋][蘇軾]《宸奎閣碑》:“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明][焦竑]《焦氏筆乘續集‧支談下》:“今世斥佛者既未嚌其胾,佞佛者又第啜其醨,執著名相,違戾真宗,為害滋甚。”


名下士,◆享有盛名之士。○[唐][韓翃]《送鄭員外》詩:“孺子亦知名下士,樂人爭唱卷中詩。”○《明史‧隱逸傳‧陳繼儒》:“[王世貞]亦雅重[繼儒],[三吳]名下士爭欲得為師友。”○[清][沈起鳳]《諧鐸‧窮士扶乩》:“君等皆名下士,乃窘於七步。”


名下,◆1.名義之下。謂屬於某人或與某人有關。○[宋][蘇軾]《論積欠六事並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行下狀》:“雖契勘得逐戶名下見欠各只是二百貫以下。”○《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汪知縣]公報私仇,借家人[盧才]的假人命,裝在我名下,要加小小死罪。”○《廿載繁華夢》第一回:“便把名下的產業,都糊混寫過別人,換了名字。”◆2.用作同位語。○[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八:“[王工作員]來了,要找個能熱心給大家辦事的人,村長就找到我名下。”◆3.猶屬下。○[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先時從公挨轉,雖非外衙門選擇,委任尚可觀也。而逆[賢]盡行斥退,信用自己名下。”◆4.盛名之下。謂享有盛名。○[宋][黃庭堅]《次韻子瞻贈王定國》:“名下難為久,醜好隨手翻。”○《儒林外史》第二九回:“都是名下先生,小弟也注有些經書,容日請教。”◆5.指享有盛名之士。○[清][無名氏]《帝城花樣‧秋芙傳》:“[秋芙]既自命酒人,又自矜名下,睥睨餘子,旁若無人。”○《轟天雷》第四回:“[史圭]兄當今名下,這首允推絕作。”


名物,◆1.事物的名稱、特徵等。○《周禮‧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賈公彥]疏:“此禽獸等皆有名號物色,故云‘辨其名物’。”○[金][王若虛]《五經辨惑》:“[三代]損益不同,制度名物,容有差殊。”○[康有為]《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摺》:“從此內講[中國]文學,以研經義、國聞、掌故、名物,則為有用之才。”◆2.名目與物產。○《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鄭玄]注:“名物者,十等之名與所生之物。”◆3.名譽與物類。○《管子‧小稱》:“故之身者使之愛惡,名者使之榮辱。此其變名物也,如天如地公司。”○[郭沫若]等集校引[顏昌嶢]曰:“故恭遜敬愛辭讓之道之於身也使人愛惡,於名也使己榮辱,此其變化名物之神速也,如天地之不可測度也。”又案:“恭遜敬愛之道,既能化己,又能化人;既可變名,又可變物。‘物’指上文‘禽獸昆蟲’言。”◆4.給事物命名;辨明物理。○[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春秋》別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漢][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獨見先睹之效。”○[清][周亮工]《<南昌先生四部稿>序》:“騖致遠者鄙證道為迂,取玄悟者以名物為滯。”◆5.有名的物產。○[宋][梅堯臣]《和答韓奉禮餉荔支》:“[韓]盛人所希,四海饋名物。”◆6.猶事物。○[梁啟超]《變法通議‧幼學》:“識字之始,必從眼前名物指點,不好難也。”○[魯迅]《且介亭雜文‧看圖識字》:“這是一本教育婦女婢僕,使她們能夠記賬的書,雖然名物的種類不多,圖畫也很粗劣,然而很活潑,也很像。”


名文,◆1.謂以文書出名。○[漢][王充]《論衡‧程材》:“有俗材而無雅度者,學知吏事,亂於文吏……晝夜學問,無所羞恥,期於成能名文而已。”◆2.著名的文章。○[魯迅]《三閑集‧匪筆三篇》:“在我的估計上,這類文章的價值卻並不在文人學者的名文之下。”


名頭(名头),◆1.名聲。○[元][楊顯之]《桃花女》第一摺:“你的名頭傳播的遠了,那算卦的人難道為這一個不著便不來要你算?”○《水滸後傳》第四回:“我們[梁山泊]上好漢,這個字兒原是極看得清的,不要壞了名頭。”○《東北人民抗日歌謠選‧張老財》:“[張老財],名頭亮,脖子倒比腦袋胖。”◆2.由頭;名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胡生]假做扶他的名頭,抱着[鐵生]進簾內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萬一他不明不白,不來周全此事,借我的名頭,出了我偌多時醜,我如何做得人成?”◆3.名號;名稱。○《天雨花》第十四回:“想必我這名頭,也是你舉薦的了。”○《老殘游記》第十回:“請教這曲叫甚麼名頭,何以頗有殺伐之聲?”


名通,◆1.名言通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一時絕嘆,以為名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汙。’時人以為名通。”◆2.通達合理。○[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漢石例》:“皆原其據依,詳為之注。而以今古異宜,不可循用,其言尤為名通。”


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史記‧平準書》:“賈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屬,皆無得籍名田,以便農。”○[司馬貞]索隱:“謂賈人有市籍,不許以名占田也。”○《漢書‧食貨志上》:“限民名田,以澹不足。”○[顏師古]注:“名田,占田也。各為立限,不使富者過制,則貧弱之家可足也。”○《宋史‧食貨志上一》:“豪強兼併之患,至今日而極,非限民名田有所不可。”○[明][歸有光]《隆慶元年浙江程策》之三:“故[董仲舒]欲稍近古,限民名田,以塞兼并之路。”


名堂,◆1.名目;名稱。○《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這個名堂叫做‘朝天一炷香’。”○[吉學霈]《洛陽橋上》:“還有一隻不知名堂的水鳥……也‘咯咯咯’叫起费用來。”◆2.辦法;花樣。○[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十一章:“這人是不簡單!是有點子名堂!”◆3.結果;成就。○[老舍]《女店員》:“政府招考咱們,咱們就得幹出個名堂來,不能三心二意!”[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光靠幾個上過短期訓練班的技術員,也搞不成什麼名堂。”◆4.內容;道理。杜鵬程《工程師》四:“[永江]有文化,上去一定能講出名堂。”○[馬識途]《老三姐》:“這一下他們就認定這裏頭有名堂,把[老三姐]吊起來嚴刑拷打。”


名水,◆猶名川。指大的江河。○[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雄牝城》:“營軍取舍,毋回名水。”


名數(名数),◆1.名位禮數。語本《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唐][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其後雖翔泳勢異,而不以名數革初心。”○[元][葉隆禮]《遼志‧本末》:“[中國]帝王名數,盡盜有之。”◆2.姓名職司。○《隋書‧經籍志二》:“古之仕者,名書於所臣之策,各有分職,以相統治……然則冢宰總六卿之屬,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數,先後之次焉。今《漢書百官表》列眾職之事,記在位之次,蓋亦古之制也。”◆3.名籍;戶籍。○《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元封]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司馬貞]索隱引[顏師古]曰:“無名數,若今之無戶籍。”○[唐][杜甫]代理《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茅土加名數,[山河]誓始終。”○[明][宋濂]《金華張氏先祀記》:“府君既占名數於縣,日以力本為務。”◆4.猶名目。○[唐][杜甫]《暇日小園散病》詩:“嘉蔬既不一,名數頗具陳。”○[明][李東陽]《西北備邊事宜狀》:“敢摭其大端,為陛下獻。至于形勢名數之細,亦條具一二於後。”◆5.即數名。數目的名稱。○[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唐]僧[一行]曾算棋局都數,凡若干局盡之。予嘗思之,此固易耳。但數多,非世間名數可能言之。”◆6.數學名詞。帶有單位名稱的數,如三斤、四尺二寸、五本等。


名書(名书),◆名家墨跡。○[唐][張懷瓘]《二王書錄》:“古之名書,歷代帝王,莫不珍寶。”○[唐][張懷瓘]《六體書論》:“夫好事之人,廣求名書,以教其子。”


名手,◆以技藝或文筆等高超而著名的人。○《北齊書‧崔季舒傳》:“[季舒]大好醫術,[天保]中於徙所無事,更銳意研精,遂為名手。”○[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盧鴻]《草堂圖》,舊藏中貴人[劉有方]家。余往有[慶曆]中摹本,亦名手精妙。”○[清][宣鼎]《夜雨秋燈錄三集‧科場》:“夫[吳蘭陔]者,時文中之名手也。”○[老舍]《茶館‧人物表》:“﹝[鄒福遠]﹞說評書的名手。”


名世,◆1.名顯於世。○《孟子‧公孫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朱熹]集注:“名世,謂其人德業聞望,可名於一世者。”○[宋][陸游]《書憤》詩:“《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明][葉盛]《水東日記‧張夏各推所長》:“兩人竟各以所長名世。”○《宦海》第四回:“﹝[邵鳳康]﹞更兼經濟非常,文章名世。”◆2.指名顯於世的人。○[宋][葉適]《<巽岩集>序》:“自有文字以來,名世數十,大抵以筆勢縱放,凌厲馳騁為極功。”○[宋][文天祥]《撫州樂安縣進士題名記》:“斯土也,蓋文明之會也……是故名世出於其間。”○[清][談遷]《北游錄‧上霍费用魯齋大理書》:“名世在上,誼當蟄默,而忘其愚且賤,以干于下職事者,誠迫桑榆之景,限斥鷃之悲,慶其遭而懼其晚也。”◆补证条目■指名显于世的人。○汉王充《论衡刺孟》:“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又言其間必有名世,與王者同乎?異也?”


名士氣(名士气),◆指文人不拘小節的放達習氣。○[高旭]《懷亞子海上》詩:“世變要除名士氣,歲寒應識故人心。”○[田漢]《咖啡店之一夜》:“他是一個名士氣挺重的人,平日最鄙薄你父親那樣的商人。”


名士,◆1.指名望高而不仕的人。○《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鄭玄]注:“名士,不仕者。”○[孔穎達]疏:“名士者,謂其德行貞絕,道術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隱居不在位者也。”○[漢][桓寬]《鹽鐵論‧褒賢》:“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幣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晉書‧劉頌傳》:“今閻閭少名士,官司無高能,其故何也?清議不肅,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無名士。”○[清][侯方域]《朋黨論下》:“朝廷有頑鈍無恥之大臣,而後草茅有激濁揚清之名士。”◆2.舊時指以學術詩文等著稱的知名士人。○《呂氏春秋‧尊師》:“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元][虞集]《送韓伯高僉憲浙西》詩:“闕下諫書誰第一?[濟南]名士舊無雙。”◆3.泛指知名人士。○[老舍]《四世同堂》二:“他的人雖小,而氣派很大,平日交結的都是名士與貴人。”◆4.指恃才放達、不拘小節之士。○《紅樓夢》第四九回:“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瞿秋白]《<亂彈>代序》:“固然,[乾][嘉]之世的紳士之中已經攙雜了些鹽商‘駔儈’--[鄭板橋]之類的名士所瞧不起的。”參見“名士風流”。◆5.指刑名之士。○《史記‧律書》:“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


名師(名师),◆1.著名的軍隊。○《韓非子‧初見秦》:“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戰國策‧秦策一》:“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2.有名的老師或師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引[清][石學仙]《感舊》詩:“刺繡餘閒就塾時,也從花裏謁名師。”○[孫犁]《關於編輯和投稿》:“初學寫作,都希望有名師指點。”如:名師出高徒。


名山,◆1.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禮記‧禮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鄭玄]注:“名,猶大也。”○[孫希旦]集解:“名山,謂五嶽也。”○[唐][李白]《秋下荊門》詩:“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清][葉廷琯]《鷗陂漁話‧劉書樵晉游詩選》:“[晉國]名山不可數,[恒岳]居尊[太岳]附。”○[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一:“它上面:沒有名山,沒有盛景,沒有古廟。”◆2.指可以傳之不朽的藏書之所。○《史記‧太史公自序》:“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司馬貞]索隱:“言正本藏之書府,副本留京師也。○《穆天子傳》云:‘天子北征,至于[群玉之山],河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所謂策府。’[郭璞]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則此謂‘藏之名山’是也。”○[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自序》:“余所著子書之數而別為此一部,名曰內篇……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3.借指著書立說。○[清][譚嗣同]《夜成》詩:“斗酒縱橫天下事,名山風雨百年心。”○[康有為]《蘇村臥病寫懷》詩之三:“名山渺莽千秋業,大地蒼茫七尺身。”


名色,◆1.有名的美色。指著名的美女。○[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韓翃]﹞鄰有[李]將妓[柳氏]……間一日,﹝[李]﹞具饌邀[韓]。酒酣,謂[韓]曰:‘秀才當今名士,[柳氏]當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2.名目;名稱。○[宋][汪應辰]《與周參政書》:“近戶部行下,以今歲下半年賦,限七月內令以其他名色,先次兌那,起發一半。”○[明][屠隆]《綵毫記‧海青死節》:“[侍臣]請皇帝穿袍。[淨]這教做甚麼名色?[侍臣]這教做滾龍袍。”○[清][魏源]《籌鹺篇》:“又有南北兩局員換給水程之費,三關委員截票放行之費,名色百出,不可勝臚。”○[孫犁]《讀<蒲柳人家>》:“至於‘三角’之作,或人擾亂其間,雖改朝換代,變化名色,皆為公式,不足談也。”◆3.名義。○《東周列國志》第五二回:“[靈公]一心貪著[夏姬],把遊幸當個名色,正是‘竊玉偷香真有意,觀山玩水本無心’。”○《天雨花》第二十回:“小姐自知難伉儷,名色夫妻過一生。”◆4.佛教語。五薀(受、想、行、識四薀為名,色薀為色)之總稱。○《功德經》卷下:“絕諸名色,盡諸欲垢,斯等疾逮無量功德。”○[唐][李邕]《東林寺碑序》:“眾生可度,名色兩忘。”


名人,◆1.著名的人物。○《呂氏春秋‧勸學》:“不疾學而能為天下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高誘]注:“名德之人。”○[唐][羅隱]《酬寄右司李員外》詩:“左省望高推健筆,右曹官重得名人。”○[明][方孝孺]《贈瑄薀中序》:“去人群,遠世膠,不獲從名人勝流,講說咨叩,以廣其業。”○[丁玲]《韋護》第一章二:“他又不忘了說一些名人軼事,有趣的,或是戀愛的。”◆2.有名籍的人。○[宋][蘇轍]《論差役五事狀》:“先帝知之,故刱立免役法,拘收坊場,官自出賣,以免役錢顧投名人,以坊場錢為重難酬獎。”


名氣(名气),◆猶名聲。○《老殘游記》第七回:“這兩省練武功的人,無不知他的名氣。”○《中國現在記》第一回:“﹝[胡都]老爺﹞在舊學黨中很有點名氣。”○[郁達夫]《采石磯》:“如今世上盲人多……看不出究竟誰清誰濁,只信名氣大的人,是好的,不錯的。”


名目,◆1.稱道;標榜。○《三國志‧魏志‧王粲等傳論》:“同聲相應,才士並出,惟[粲]等六人,最見名目。”○[宋][沈作哲]《寓簡》卷三:“三君、八俊之流,造為語言,以相名目。”◆2.名聲。○[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摺:“父親阿你壞風俗,枉了你清廉名目。”○《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但是出身低微的,[賈公]又怕辱莫了[石知縣],不肯俯就;但是略有些名目的,那個肯要百姓人家的養娘為婦。”○[清][黃景仁]《游九華山放歌》:“誰知舉筆點竄間,已使名山擅名目。”◆3.名稱;名義。○[晉][葛洪]《抱樸子‧吳失》:“不知五經之名目,而享儒官之祿。”○[唐][孫魴]《題金山寺》詩:“萬古波心寺,[金山]名目新。”○[宋][司馬光]《乞罷免役錢依舊差役札子》:“竊慮聚斂之臣,猶依傍役錢,別作名目,隱藏寬剩,使幽遠之人,不被聖澤。”○[明][王九思]《端正好‧春游》套曲:“做一個賞春名目,更有那幾般兒品饌非俗。”○[郁達夫]《空虛》:“統一、裁兵、廢督,名目是好得很呀!”◆4.姓名。○[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布衣入館》:“朕於一時人才,苟得其名目,稍有自見,往往至于屢試,而治不加進,于是從而求所未試者,至於巖穴之士,庶幾有稱意焉。”○[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摺:“撞見一個倚勢的官人,說[葛彪]便是他名目。”◆5.命名。○[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三:“[晁無咎]閒居……樓觀堂亭,位置極蕭灑,盡用[陶]語名目之。”原注:“一無‘目’字。”◆6.結果;成就。○[茅盾]《子夜》五:“依我看來,仿佛還是[學詩]將來會成點名目。”◆补证条目■名声。○宋洪迈《夷坚三志辛舒榷货妾》:“〔妾〕本臨安人,父亦有小可名目。”


名木,◆名貴的材木;名貴的樹木。○[漢][陸賈]《新語‧資質》:“楩、柟、豫章,天下之名木。”○[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所居為諸主第一……力求異石名木,參列左右,號[靜淵莊]。”


名門(名门),◆有名望的門第。○《魏書‧宋弁傳》:“[高祖]以[郭祚][晉][魏]名門,從容謂[弁]曰:‘卿固應推[郭祚]之門也。’”[唐][李商隱]《為李貽孫上李相公啟》:“語[姬]朝之舊族,[莊][武]慚顏;敘[漢]代之名門,[韋][平]掩耀。”○[明][湯顯祖]《牡丹亭‧言懷》:“[河東]舊族,[柳]氏名門最。”○[丁玲]《團聚》:“他又替她選好了一個名門世家。”


名馬(名马),◆名貴的馬。○《後漢書‧循吏傳序》:“異國有獻名馬者,日行千里。”○《魏書‧契丹傳》:“以其名馬文皮入獻天府,遂求為帝。”○[唐][王起]《朔方獻千里馬賦》:“駜彼名馬,產茲玄朔。”


名路,◆謀取功名之路。○[唐][黃滔]《<潁川陳先生集>序》:“結冤氣於名路之中,銜永恨於泉臺之下。”○[唐][范攄]《雲溪友議》卷十:“群議以為二十八字而致大科,則名路可遵,遞相礱礪也。”


名口,◆量詞。用於人。○《清史稿‧食貨志一》:“據[福寧]所奏:[山東]一省海島居民二萬餘名口,各省海島想亦不少。”○[魯迅]《偽自由書‧崇實》:“大學生雖然是‘中堅分子’,然而沒有市價,假使[歐][美]的市場上值到五百美金一名口,也一定會裝了箱子,用專車和古物一同運出[北平]。”◆补证条目■量词。用于人。○清雍正元年《内务府总管允禄等面奏查抄李煦家产并捕其家人等解部事》:“李煦家屬十五名口。”


名酒,◆名貴的酒。○[晉][陶潛]《<飲酒>詩序》:“偶有名酒,無夕不飲。”○[宋][秦觀]《次韻夏侯太沖秀才》:“或時得名酒,停午猶中聖。”如:茅臺居我國十大名酒之首。


名節(名节),◆名譽與節操。○《漢書‧龔勝傳》:“二人相友,並著名節。”○[晉][李密]《陳情事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宋][王禹偁]《上史館呂相公書》:“今館中之士先進者……皆砥礪名節,老于文學。”○[明][方孝孺]《孝思堂記》:“勢位可代理以耀當時,而名節不足傳後世。”○[許杰]《鄰居》一:“人家的名節呢,你不能輕易毀壞。”


名角,◆著名的演員或角色。○[洪深]《歌女紅牡丹‧電影的故事》:“已而[天仙]另聘名角,[紅牡丹]生計頓絕。”○[老舍]《四世同堂》十八:“他的錢象舞臺上的名角似的,非敲敲鑼鼓是不會出來的。”


名家子,◆名門子弟。○《梁書‧何敬容傳》:“[敬容]以名家子,弱冠選尚[齊武帝]女[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补证条目■名门子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唐王祝給事,名家子,以剛鯁自任。”


名家,◆1.[戰國]時諸子百家之一。以正名辨義為主,主要代表為[鄧析]、[惠施]、[公孫龍]等。○《莊子‧天下》有名家辯辭的記錄。○《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漢書‧藝文志》:“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梁啟超]《論諸家之派別》:“名家言起於[鄭]之[鄧析],而[宋]之[惠施]及[趙]之[公孫龍]大昌之。”◆2.猶名門。○《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昔[甘茂]之孫[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侯皆聞之。”○[晉][陸機]《吳趨行》:“八族未足侈,四姓實名家。”○[宋][歐陽修]《劉公墓志銘》:“自其皇祖以尚書郎有聲[太宗]時,遂為名家。”○[清][洪昇]《長生殿‧定情》:“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備。”◆3.謂有專長而自成一家。○《漢書‧藝文志》:“[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惟[王陽]名家。”○[唐][韓愈]《祭張給事文》:“惟君之先,以儒學名家。”○[宋][何薳]《春渚紀聞‧趙安定提研制》:“《研譜》稱[唐]人最重[端溪]石,每得一佳石,必梳而為數板,用精鐵為周郭。○[青州]人作此,至有名家者,歷代寶□。”○[清][任泰學]《質疑‧經義》:“傳之解經,注之解傳,各自名家,其實未必盡得。”◆4.指有專長的著名人物。○[明][胡應麟]《詩藪‧唐下》:“大家名家之目,前古無之。”○[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詩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龐雜,名家必選字酌句。”○[冰心]《晚晴集‧空巢》:“請名家寫一篇書評比登天還難。”


名花,◆1.名貴的花。○[唐][李白]《清平調》詞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清][汪懋麟]《雨後詠瓶中芍藥》之二:“天街餘濕尚沾衣,無限名花捆載歸。”◆2.有名的美女。舊時常指名妓。亦指有名的交際花。○《西湖佳話‧西泠韻跡》:“既係妓家,便不妨往而求見。縱不能攀折,對此名花,留連半向,亦人生之樂事也。”○《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一回:“正是坐對名花,足不出戶,連自己公館也不回去。”○[冰心]《我們太太的客廳》:“我們的太太是當時社交界的一朵名花。”


名行,◆名聲與品行。○[漢][王粲]《酒賦》:“賊功業而敗事,毀名行以取誣。”○[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沖覺寺》:“[懌],親王之中最有名行。”○[唐][韓愈]《四門博士周況妻韓氏墓志銘》:“[況]立名行,人士譽之。”○[明][高明]《琵琶記‧蔡公逼試》:“你縱然錦衣歸故里,補不得你名行虧。”


名公,◆1.有名望的貴族或達官。○《宋書‧謝景仁傳》:“[高祖]目之,曰:‘此名公孫也。’”[唐][杜甫]《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活國名公在,拜壇群寇疑。”○[明][高明]《琵琶記‧官婚議婚》:“紫閣名公,黃扉元宰,三槐位裏排列。”◆2.泛指有能耐或有名的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你敢在[鳳四哥]的腎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名公。”○[魯迅]《准風月談‧偶成》:“[上海]又有名公要來整頓茶館了。”


名工,◆著名的工匠。○[漢][陸賈]《新語‧資質》:“生於大都之廣地,近於大匠之名工。”○《周禮‧考工記‧輪人》“謂之國工”[漢][鄭玄]注:“國之名工。”○[魯迅]《故事新編‧鑄劍》:“你的父親原是一個鑄劍的名工。”


名高天下,◆天下闻名,极言声名之盛。○《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於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爲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王昌定《小游齐云山》:“匆匆游了一趟齐云山,我的印象是:黄山名高天下,却也掩盖不了齐云洞府的幽深。”


名高,◆崇高的聲譽;名聲顯著。○《韓非子‧說難》:“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貴清素之士,于時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宋][蘇軾]《和劉道原詠史》:“名高不朽終安用,日飲無何計亦良。”○[明][李贄]《與焦弱侯書》:“乃學其講道學,聚徒眾,收門生,以博名高,圖富貴。”


名分,◆1.名位與身分。○《莊子‧天下》:“《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南朝][梁][何遜]《答丘長史》詩:“宿夕敦遠遊,名分乃異路。”○[宋][岳珂]《桯史‧御名不聯字》:“其實去聯文,尊王統,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清][李漁]《奈何天‧鬧封》:“只因這三位主母,都是不曾正過名分的,大的說是大,小的又說是大,若還只封一位,就有無限的爭端。”○[沈從文]《顧問官》:“至於落在冷門的家夥,即或名分上是‘高參’、‘上校’,生活可就夠苦了。”◆2.猶名義。○《商君書‧定分》:“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聞一多]《關於儒、道、土匪》:“在這種合作中,權利來了,他以儒的名分來承受;義務來了,他又以道的資格說,本來我是什麼也不管的。”


名方,◆著名的藥方。○[宋][蘇軾]《與徐仲車書》:“名方良藥,亦已拜賜。”○[孫繼芬]等《中國醫籍提要‧方書‧雜病證治類方》:“本書最大的特點是辨證設方,每證之下首列名方。”


名法,◆1.名分與法律。○《尹文子‧大道下》:“政者,名法是也,以名法治國,萬物所不能亂。”◆2.名家與法家。○《史記‧太史公自序》:“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漢書‧藝文志》:“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嚴復]《論中國教化之退》:“[秦]併天下……黜儒術而任名法。”◆3.很有效的方法。○[唐][張懷瓘]《書斷‧能品》:“﹝[庾肩吾]﹞草隸兼善,累紀專精,遍探名法,可謂瞻聞之士也。”


名地,◆1.名勝之地。○[南朝][梁][蕭統]《示雲麾弟》詩:“實覽歷兮此名地,故遨遊兮茲勝所。”◆2.名聲與地位。○[明][李東陽]《贈右諭德謝君序》:“然狀元名地榮峻,多不俟滿考而陟。”


名才,◆著名的才士。○《梁書‧昭明太子統傳》:“于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新唐書‧朱敬則傳》:“遷正諫大夫,兼脩國史。乃請高史官選,以求名才。”


名不正,言不順(名不正,言不顺),◆謂名分不正或名與實不相符,話就不順理。○《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朱熹]集注引[楊時]曰:“名不當其實,則言不順。”○[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今天下之書院祠祀,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名不正,言不順,莫此為甚。”


名筆(名笔),◆指有名的文章或書畫。○《晉書‧樂廣傳》:“[廣]善清言而不長於筆,將讓尹,請[潘岳]為表……[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筆。”○[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臨[秦淮]建亭,名曰[賞心],中設屏及[唐]人所畫《袁安臥雪圖》,時稱名筆。”○[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五‧十八學士卷》:“其子[滄洲]酷好書畫,購藏名筆甚多。”


名寶(名宝),◆名貴的寶物。○《國語‧晉語四》:“[鄭]人以名寶行成,公弗許。”○[韋昭]注:“名寶,重寶。”○《戰國策‧趙策一》:“[秦王]欲得[宜陽],不愛名寶。”○《呂氏春秋‧不屈》:“名寶散出,土地四削,[魏國]從此衰矣。”○[漢][賈誼]《新書‧耳痺》:“百世名寶,因閒官為積。”


空有其名,◆谓徒有虚名。○《旧唐书太宗纪上》:“十二月壬午,上謂侍臣曰:‘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


空名,◆虛名。○《戰國策‧齊策三》:“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唐][韓翃]《贈李翼》詩:“王孫別舍擁朱輪,不羡空名樂此身。”○[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知識階級》:“與其負空名,倒不如真的去賺這許多進款。”


舉名(举名),◆1.稱揚其名。○《莊子‧應帝王》:“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郭象]注:“雖有蓋天下之功,而不舉以為己名。”◆2.唱名。指僧人唱佛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摺:“舉名的班首真呆僗,覷着[法聰]頭做金磬敲。”


進名(进名),◆特指將薦用或晉謁人員的姓名稟報皇帝。○《舊唐書‧韋貫之傳》:“同列以[張仲素]、[段文昌]進名為學士,[貫之]阻之,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內庭。”○《新唐書‧選舉志下》:“又詔員外郎、御史諸供奉官,皆進名敕授。”○[宋][梅堯臣]《碧雲騢》:“[遵]昨日閤門進名,已許上殿,今日班次至而止之,必有蒙蔽聖聰而為[梁適]者,請中官奏,臣不敢退。”


解名,◆猶解額。○[宋][曾鞏]《謝曹秀才書》:“今得足下之書,不以解名失得置於心。”○《文獻通考‧選舉四》:“取諸科解名十分之三增進士額。”


火名,◆1.以火為名號。○《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杜預]注:“以火紀事名百官。”◆2.五行中火行的名號。○《宋書‧五行志二》:“[晉武帝][太康]六年,[南陽]送兩足虎,此毛蟲之孽也……[干寶]曰:‘虎者陰精而居于陽。金獸也。○[南陽],火名也。金精入火,而失其形,王室亂之妖也。’”


會名,◆领悟名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中郎嘗問劉長沙曰:‘我何如苟子?’劉答曰:‘卿才乃當不勝苟子,然會名處多。’”


話名(话名),◆I1.話本的題目。○《清平山堂話本‧洛陽三怪記》:“話名叫做《洛陽三怪記》。”◆2.口頭流傳的名聲。[明][高明]《琵琶記‧祝發買葬》:“這是孝婦的頭髮,剪來斷送公婆的。我留在家中,不惟傳留做個話名,後日[蔡伯喈]回來,將與他看,也使他惶愧。”◆II話本的題目。○《清平山堂話本‧洛陽三怪記》:“話名叫做《洛陽三怪記》。”◆2.口頭流傳的名聲。[明][高明]《琵琶記‧祝發買葬》:“這是孝婦的頭髮,剪來斷送公婆的。我留在家中,不惟傳留做個話名,後日[蔡伯喈]回來,將與他看,也使他惶愧。”


花名,◆1.即花戶。○[明][王錂]《尋親記‧遣役》:“好不識,官司立下文籍,點起花名都上冊。”○《西游記》第十六回:“都出來!開具花名手本,等[老孫]逐一查點。”○《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從莊頭手裏起佃戶花名……歸進來核總。”◆2.舊指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元][宋無]《直沽》詩:“細問花名何處出,[揚州]十里小紅樓。”○[曹禺]《日出》第三幕:“在左邊小門上懸一個鏡框,嵌着‘花翠喜’三個字,那大概是這個屋子的姑娘的花名。”○[沙汀]《一個秋天晚上》:“花名叫[筱桂芬],這天上午才初次到鎮上來,而她立刻碰上了好運氣。”


行名,◆謂追逐名聲。○《莊子‧大宗師》:“行名失己,非士也。”○[成玄英]疏:“必所行求名而失己性,非有道之士。”


過名(过名),◆與實際不相副之名聲。○《墨子‧經下》:“或過名也,說在實。”○[孫詒讓]間詁:“過名,謂過之而成是名。”○《宋史‧職官志一》:“及奇方異術,改換文資、改正過名無例通進者,先經鼓院小规模進狀。”


鬼名,◆指死者的名冊。語本[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南史‧柳津傳》:“人或勸之聚書,[津]曰:‘吾常請道士上章驅鬼,安用此鬼名邪!’”此憎稱書。○[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阮元瑜集》:“乃諸子長逝,[元瑜]最先,遺文鬼名,撫手痛悒。”


官名,◆1.官職的名稱。○《漢書‧賈誼傳》:“[誼]以為[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後漢書‧隗囂傳》:“政令日變,官名月易。”○[李賢]注:“[莽]州郡官名改無常制,乃至歲復變更,一郡至五易名而還復其故,吏人不能紀也。”○[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稱謂例》:“《禮記‧祭義篇》:‘易抱龜南面。’[鄭]注曰:‘易,官名。’按:此亦以事目其人,非必官名也。”◆2.正名,學名。○[宋][唐積]《歙州硯譜‧匠手》:“[周三]名[進昌]。○[劉二]無官名。○[朱三]名[明]。”○《西游記》第十八回:“我以相貌為姓,故姓[豬],官名叫做[豬剛鬣]。”○《儒林外史》第二回:“姓[周],官名叫做[周進],年紀六十多歲,前任老爺取過他個頭名。卻還不曾中過舉。”○[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一章:“幾回普選,咱叫她起官名,她都不起。”


功名,◆1.功業和名聲。○《莊子‧山木》:“削跡損勢,不為功名。”○[成玄英]疏:“削除聖跡,損棄權勢,豈存情於功績,以留意於名譽!”○《史記‧管晏列傳》:“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宋][岳飛]《滿江紅》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續范亭]《莫干山》詩:“寶劍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賦等閑。”◆2.舊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不以功名為念,五經三史何曾想。”○[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樸者株守課冊,以求功名,致讀書之人十無二三能解事。”○[巴金]《家》十三:“他從前怎樣苦學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公名,◆同類事物的共稱。與“專名”相對。如鳥、獸是公名,而鴉、鵲、虎、豹為專名。○[郭沫若]《文藝論集續集‧革命與文學》:“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知道文學的這個公名中包含着兩個範疇:一個是革命的文學,一個是反革命的文學。”


工名,◆指器物上銘刻製作工匠的姓名。○《禮記‧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孔穎達]疏:“每物之上刻勒所造工匠之名於後以考其誠信。”○[郭沫若]《斷斷集‧屈原時代》:“同時所鑄的器皿,由副銘上所勒的工名看來,很不少;因此也可以知道所獲的兵銅,也相當多。”


高名,◆1.盛名,名聲大。○《韓非子‧十過》:“過而不聽於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唐][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沈士尊]《過李白墓》詩:“千古高名在,青山片碣留。”○[清][吳偉業]《夜宿阜昌》詩:“惜哉[魯仲連],排難徒高名。”◆2.高大。记账○《莊子‧人間世》:“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郭慶藩]集釋:“名,大也。謂求高大之麗者,用三圍四圍之木也。”


風名(风名),◆風操聲名。○[漢][王充]《論衡‧率性》:“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而鄙夫寬。徒聞風名,猶或變節,況親接形、面相敦告乎?”


方名,◆四方之名。指辨識方向。○《禮記‧內則》:“六年,教之數與方名。”○[鄭玄]注:“方名,東西。”○《隋書‧經籍志一》:“古者童子示而不誑,六年教之數與方名。十歲入小學,學書計。”


法名,◆佛教語。謂皈依佛教後,由法師起的名字。○《法苑珠林》卷八:“與其法名,大曰[法緣],小曰[法綵]。”○[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二:“詔[唃斯羅]前妻賜紫衣師號及法名。”○[清][昭槤]《嘯亭雜錄‧王樹勛》:“[樹勳]幼入京應試,不售,乃於[廣慧寺]為僧,法名[明心]。”○[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只知道我卻由此得到一個法名叫作‘[長庚]’。”


發名(发名),◆出名;揚名。○《三國志‧魏志‧衛覬傳》“[潘勖]……亦與[覬]並以文章顯”[裴松之]注引《潘岳別傳》:“[岳]美姿容,夙以才穎發名。”○[唐][顏真卿]《右武衛將軍臧公神道碑銘》:“[開元]初,嘗遊[平盧],屬[奚]、[室韋]大下,公挺身與戰,所向摧靡,繇是發名。”○[清][戴名世]《先大人詩序》:“小子能薄才劣,自恨無以發名成業,以振先人之盛德與其文章。”


二名,◆兩個字的名字。○《禮記‧曲禮上》:“二名不偏諱。”○[孔穎達]疏:“謂兩字作名,不一一諱也。”○《漢書‧王莽傳上》:“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六‧雜篇下》:“大抵[東漢][三國],帝王將相皆單名,二名者百中無一。”


地名學(地名学),◆研究地名的起源、詞義、演變、轉譯以及命名時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條件或原因等的學科。可為語言學、歷史學、民族學等方面提供有關資料。


得名,◆獲得美名;有名氣,聞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竊名者,厚貌深姦,干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宋][王安石]《玉晨大檜鶴廟古松最為佳樹》詩:“[秦山]陂下今迷處,[苦里]宮中謾得名。”○[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是[若士]之傳,《還魂》傳之也。此人以填詞而得名者也。”○[朱自清]《溫州的蹤跡》二:“握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當名(当名),◆謂與名義相當。○《商君書‧墾令》:“車牛輿重設必當名。”○《韓非子‧二柄》:“故群臣其言公司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當名也。”○[晉][僧肇]《不真空論》:“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


大名,◆1.謂尊崇的名號。○《逸周書‧謚法》:“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朱右曾]校釋:“名謂號諡。”○《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貞]索隱:“大名謂大名稱也。”○《新唐書‧陸贄傳》:“古之人君,德合於天曰‘皇’,合於地曰‘帝’,合於人曰‘王’,父天母地以養人治物,得其宜者曰‘天子’,皆大名也。”◆2.謂好名聲,大名望。○《穀梁傳‧襄公十九年》:“君不尸小事,臣不專大名。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讓矣。”○[唐][韓愈]《與于襄陽書》:“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摺:“若使他仍前迎新送舊,賢弟,可不辱抹了高才大名!”◆3.敬稱別人的名字。○《水滸傳》第二七回:“你夫妻二位,高姓大名,如何知我姓名?”○《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巴金]《沉落集‧沉落》:“我並不崇拜名流,為什麼一定要人知道他的大名呢?”◆4.人的正名,與字、小名相對。○[楊沫]《鄉思的朝和暮》:“他的名片上除了正中寫着大名和別號外,右上角則是一排越來越多的官銜。”◆5.猶總名。○《詩‧國風》[唐][孔穎達]題解:“《詩》者一部之大名,《國風》者十五國之摠稱,不冠於《周南》之上,而退在下者,按[鄭]注‘三《禮》’、《周易》、《中侯》、《尚書》,皆大名在下。”參見“大題”。○[章炳麟]《訄書‧商鞅》:“法者,制度之大名。”


出師有名(出师有名),◆有正當理由進行征伐。京劇《將相和》第一場:“[趙]若獻璧,乃懼怕我邦,不難臣服;若是不獻,再去征討,方算出師有名。”


出師無名(出师无名),◆謂沒有正當理由而出兵征伐。○《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擭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出名,◆1.有名聲;名字為大家所熟知。○《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柳耆卿]﹞在京師與三個出名上行首打暖,一個喚做[陳師],一個喚做[趙香],一個喚做[徐冬]。”○[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審虛實》:“傳奇無實,大半皆寓言耳。欲勸人為孝,則舉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紀,則不必盡有其事,凡屬孝親所應有者,悉取而加之。”○[張長]《潑水節‧象腳鼓歌》:“聽啊,八十歲的老爺爺,出名的老歌手,放開喉嚨唱起來了。”◆2.猶具名。○《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聞俊卿]自把生員出名去遞投訴,就求保候父親。”○[清]蔣良騏《東華錄》卷十五:“此外[順城門][斜街]並各處房屋,總令心腹出名置買,[何楷]代為收租。”○[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我立刻出名,投憑親族,把你攆出祠堂。”○[趙樹理]《三里灣》六:“我想咱們村裏,除了前兩個月姐姐出名在縣人民法院告過[張永清]一狀以外,別人再沒有告過狀的。”


成名成家,◆樹立名聲,成為專家。○[黃宗英]《大雁情》:“她:個人主義、成名成家思想嚴重。”


成名,◆1.樹立名聲;得名於世。○《易‧繫辭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論語‧子罕》:“[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朱熹]集注引[尹焞]曰:“[達巷]黨人見[孔子]之大,意其所學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於世。蓋慕聖人而不知者也。”○[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之七:“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紅樓夢》第九回:“今日世兄一去,二三年就可顯身成名的,斷不似往年仍作小兒之態了。”○[巴金]《家》十四:“只要你們讀書成名,我就放心了。”◆2.盛名;美名。○《荀子‧非十二子》:“成名況乎諸侯,莫不願以為臣。”○[王先謙]集解引[俞樾]曰:“成與盛通……成名猶盛名也。”○《孔子家語‧大婚》:“[孔子]對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3.既定的名稱。○《荀子‧正名》:“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4.古代指孩子出生後三個月父親為之命名。○《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成名,謂子生三月,父名之。”◆5.稱科舉中式。○[唐][張籍]《送李餘及第後歸蜀》詩:“十年人詠好詩章,今日成名出舉場。”○《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好笑那[莫稽],只想着今日富貴,卻忘了貧賤的時節,把老婆資助成名一段功勞,化為春水。”小规模


常名,◆1.永恒之名。○《老子》:“名,可名,非常名。”○《魏書‧太祖紀》:“官無常名,而任有一年定分。”○《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一‧唐太清宮樂章》:“無為觀大象,沖用體常名。”◆2.通常的名稱。○[唐][黃滔]《以不貪為寶賦》:“以玉為寶兮,寶之常名。”


長名(长名),◆1.“長名榜”之俗稱。○[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銓曹》:“[高宗][龍朔]以後,以不堪任職者眾,遂出長牓放之冬集,俗謂之長名。”○[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新唐書十九‧長名榜》:“語曰:少钱‘長名以前,選人屬侍郎;長名以後,侍郎屬選人。’未登長名,恐其被放,故屬侍郎;既登長名,即日為官,侍郎將以公事請託之。”◆2.[宋]朝的一種官役。○[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二:“國朝州郡役人之制,衙前入役曰鄉戶、曰押錄、曰長名;職次曰客司、曰通行,官優者曰衙職。”◆补证条目■“長名榜”之俗称。○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父挹爲司業,受選人錢,湜不之知也,長名放之。”


才名,◆1.才華與名望。○《三國志‧魏志‧賈詡傳》:“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宋][陸游]《讀李杜詩》:“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風塵。”○[清][黃景仁]《夜坐述懷呈思復》詩:“似水才名難療渴,投閒芳序易消魂。”◆2.指兼有才華與名望。○《北齊書‧文襄紀》:“至於才名之士,咸被薦擢。”


不名一文,◆見“不名一錢”。


不名一錢(不名一钱),◆沒有一文錢,形容極其貧困。名,占有。○《史記‧佞幸列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明][吳應箕]《忠烈楊漣傳》:“蒞[虞]一年,不名一錢。”○[清][黃宗羲]《<范熊岩文集>序》:“﹝先生﹞舉孝廉,出宰[南康],廉潔不名一錢,大吏依以為重。”○[魯迅]《<吶喊>自序》:“《新生》的广阳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亦作“不名一文”。○[姚雪垠]《李自成》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王若望]《畫外音》:“他﹝[俞雲階]﹞生活困難到了不名一文的地步。”


本名,◆1.原名。○[唐][顏真卿]《浪跡先生元真子張志和碑銘》:“[元真子],姓[張]氏,本名[龜齡]。”○《舊唐書‧東夷傳‧新羅》:“[興光]本名與[太宗]同,[先天]中[則天]改焉。”○[清][姚鼐]《郡縣考》:“都鄙者,王朝本名。”◆2.專用名詞。○[清][馬建忠]《馬氏文通‧實字‧名字》:“以名某人某物者,曰‘本名’。曰[堯]曰[舜]者,古今來止一人為[堯]、一人為[舜],故稱曰本名。○[嵩岳]、[泰岱]止一山之名,[江]、[淮]、[河]、[漢]止一水之名,皆曰本名。”

多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