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请问收入总额包括哪些项目(收入总额包括哪些内容)



















































一、概念题




1.零基预算


答:零基预算是“一种从零开始的编制政府预算的放大”,这种方法要求每个部门系统地评估和审查所有的项目和活动(包括现有的和新的项目);审查以项目的产出/绩效和成本为基础进行;强调以管理决策为核心,以数字导向的预算为辅;并且要求加大技术分析的比重。基于此,零基预算把组织管理的重点放在评估组织的项目和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佳决策方案上。根据政府项目的重要性对预算支出进行排序,提供管理决策的不同替代方案,这是零基预算的核心内容。零基预算有四个基本步骤:①确定“决策单位”。部门做预算决策的任何“有意义要素”都成为“决策单位”,是预算编制过程中最小的分析单位。②建立决策包。决策包用来确认并描述每个决策单位,进行评估和排序。③确定预算拨款请求。④编制和预算决策包相对应的业务预算。


2. 政府采购 [ 东北大学2019年研;东财2013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 ]


答: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由财政部门以直接向供应商付款的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货物、工程和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管理准则包括:①透明;②一贯性;③公众的信任;④公平对待厂商;⑤提升经济与最大化账买价值;⑥促进竞争;⑦监督保证品质与无瑕疵。政府采购的方式包括分散采购、集中采购和联合采购。


3. 预算追加


答:预算追加是指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对原批复的部门、单位预算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做出的增加预算支出的行为。省级预算报经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各部门、各单位均要严格执行,一般情况下不予追加。但是,由于某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时有发生。


三、简答题


1. 简述公共预算的功能。


相关试题:


(1)简述公共预算的功能目标。[ 中山大学2011年研 ]


(2)简述公共预算的性质和功能。[ 人大2010年研 ]


答:公共预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而进行的财政资源分配活动。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1)公共预算包括三种基本功能:计划、管理和控制。


①计划功能,是指确定组织目标、测算实现这些组织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决定怎样获取、使用这些资源等一系列决策过程,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②管理功能,指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项目管理者确保有效地获得和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③控制功能,是指为确保有效实施特定工作任务而对具体人、财、物的控制,所以,它常建立在对预算支出的详细分类基础上的。其控制性集中体现在已形成的分项列支预算。它以详细收支科目体系为基础编制政府预算,罗列了详细收入信息,以方便控制。


(2)现代公共预算必备的功能:优先性排序和预算问责。


①由于公共资源是稀缺的,公共支出只能满足部分公众需求,这需要对预算申请进行优先性排序。优先性排序反映了决策者的政策偏好,决定了预算分配的结果。


②预算问责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a对上负责,是指一级政府预算要符合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b对公众负责,是指要及时向公众全面公开;c要对预算的结果负责,主要是对于预算官员而言;d保证公民对预算分配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或控制。


公共预算的这五项功能存在于所有预算体系中,但不同的预算体系侧重点不同,不同的预算系统总是强调预算的特定功能。


2. 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预算管理方面具有哪些基本职权?


答:(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因此,省人民代表大会对省政府的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这些权力具体包括:


①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②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③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④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在人代会休会期间,由省人大的常委会具体来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能包括:


①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②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③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④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人大常委会的下设机构――预算监督工作委员会(或预算工作监督委员会)具体负责这些工作的日常事务。


3. 简述预算管理的过程。


答: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政治层面的预算管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有计划地对预算资金的筹集、使用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活动;行政层面的预算管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对预算计划进行编制、执行和决策的管理活动。预算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


(1)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部门收支进行测算和计划的活动。从时间上看,有年度预算编制和中长期预算编制两种类型。预算编制过程主要包括草案编制、汇总、行政首长审批、权力机关审议通过四个环节。


(2)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是预算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预算执行包括收入执行、支出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三个主要环节。


①收入执行由财政部门统一负责组织,按各项预算收入的性质和征收方式,分别由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负责征收和管理。


②支出资金拨付在财政部门主导下由各支出部门具体负责执行。


③预算调整是指由各级政府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改变预算收入来源、支出用途以及收支规模等方法,组织新的预算平衡,以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各级政府的预算调整均须取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


(3)决算


决算是对预算结果的总结和评价。决算的目的是集中反映一年来预算活动的基本情况及政府绩效,并为新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依据。我国的决算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由各级财政部门在每年第四季度分别下达编制本级政府决算草案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报送期限,并组织年终清理结算。


②编制阶段。各支出部门按有关要求编制本部门决算草案,并逐级上报汇总。


③审查阶段。各级财政部门对同级政府收支总决算进行审查。


④批准阶段。经财政部门审查后的总决算草案,经各级行政首长同意后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4. 简述零基预算的优点。[ 武大2012年研 ]


答:(1)零基预算的含义


零基预算不按上年度的“渐进增量”来考虑预算,而对原有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在要求划分项目优先顺序等方面,它与规划――计划――预算模式相似。零基预算模式的要点包括:①由高层管理者提出基本目标和总原则;②责成下级部门将赋予它们的目标具体化并形成一揽子决策;③对备选方案分别进行排序,确定优先项目;④排列的顺序依次为终止、保持最低限度、缩减、维持、扩充;⑤由高层管理者选定方案。


(2)零基预算的优点


①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投入――产出”意识


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观察和分析所有业务活动,并且不考虑过去的支出水平,因此,需要动员企业的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编制,这样使得不合理的因素不能继续保留下去,从投入开始减少浪费,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提高产出水平,从而能使投入产出意识得以增强。


②有利于合理分配资金


每项业务经过成本――效益分析,对每个业务项目是否应该存在、支出金额,都要进行分析计算,精打细算,量力而行,能使有限的资金流向富有成效的项目,所分配的资金能更加合理。


③有利于发挥基层单位参与预算编制的创造性


零基预算的编制过程,企业内部情况易于沟通和协调,企业整体目标更趋明确,多业务项目的轻重缓急容易达成共识,有助于调动基层单位参与预算编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零基预算极大地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预算支出中的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一目了然,各级之间争吵的现象会得到缓解,预算会更加切合实际,会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整个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也能逐步规范,预算管理水平会得以提高。


5. 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典型预算过程。


答:“两上两下”是目前地方政府使用的典型的预算过程。“两上两下”的具体过程如下:


(1)“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通知之后,对部门下一年度的支出进行测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


(2)“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后,由职能处室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在下达反馈意见的同时,财政部门根据往年的预算情况和对未来年度收入的预测,给各个部门下达一个控制数,要求各个部门在控制数内修改部门预算


(3)“二上”。各个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的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查各个部门的预算后,汇总编制政府预算。然后,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修改预算,然后报同级党委审查。最后,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初审。最后,人大常委会初审后形成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议召开时提交大会审议通过。


(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个部门,开始预算执行。


6. 预算管理包含几种基本模式? [ 中财2016年研 ]


相关试题:简述公共预算管理的主要模式。 [ [浙江财大2018年研 ]


答: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政治层面的预算管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有计划地对预算资金的筹集、使用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活动;行政层面的预算管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对预算计划进行编制、执行和决策的管理活动。目前预算管理主要有五种基本模式:


(1)分项排列预算模式


分项排列预算管理模式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分项排列预算在会计上有着简便的优势,可以按照总科目、科目、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等分类清晰地看出预算资金在不同项目中的分配情况。但是,分项排列预算管理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拨款机构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拨款计划,而随着公共管理复杂性、多变性的增加,特别是行政机关预算裁量权的膨胀,分项排列预算越来越不适用于当代预算管理了。


(2)规划――计划――预算模式


规划――计划――预算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预算管理模式。其要点包括:①确定预算项目目标;②从众多目标中选择最紧迫的目标;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设计实现各目标的备选方案;④说明实施这些方案的以后各年度成本;⑤对这些方案的实施效果做长期评价衡量。


(3)目标管理预算模式


目标管理预算模式由美国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首先倡导。其要点包括:①说明单位的基本任务;②确定预算主次目标;;③设定可供考核的指标,管理者与下级交换意见以确保可行性;④列出具体时间进度以供监督。目标管理预算模式注重的是预算项目执行的效率。


(4)零基预算模式


零基预算不按上年度的“渐进增量”来考虑预算,而对原有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其要点包括:①由高层管理者提出基本目标和总原则;②责成下级部门将赋予它们的目标具体化并形成一揽子决策;③对备选方案分别进行排序,确定优先项目;④排列的顺序依次为终止、保持最低限度、缩减、维持、扩充;⑤由高层管理者选定方案。零基预算模式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小的预算。


(5)绩效预算模式


绩效预算模式是一种以绩效或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绩效预算主要可分为五个管理阶段:①公布绩效报告,系统地向公众发布有关政府服务的信息;②明确绩效目标,目的是要影响政府活动;③将绩效报告提交审计师审核;④预算机构与支出管理机构或某个机构与其管理者之间订立绩效合同,详细规定机构在可使用资源的条件下应取得的绩效;⑤编制绩效预算,列出支出的同时,列出该投入相应的预期绩效,绩效预算体现了绩效合同的内容。


7. 简述地方政府预算执行需遵循的原则。


答:预算执行是实现预算收入支出平衡和监督过程的总称,主要包括预算收入执行、预算支出执行和预算变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通常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依法组织收入。即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足额征缴各项预算收入,做到应收尽收,保证收入预算的完成。


(2)合理调度预算支出。要严格按预算安排和项目的进度及时、合理地拨付预算资金。


(3)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分析财政、经济发展形势,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财政收支的平衡。


(4)加强预算监督。要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的监督体系,严肃财经纪律,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解决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


四、论述题


1. 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依据。


答:(1)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不列赤字。”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控制支出,在年初的预算指导中,还加上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编制预算的依据,具体包括:


①法律、法规。


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③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


④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⑤上级政府对编制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各部门、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的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本部门、本单位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 请详细论述我国政府部门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以及当前我国政府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科大2014年研 ]


相关试题:我国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 华南理工2017年研 ]


答:(1)我国政府部门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


预算编制过程即资金分配过程。目前,部门预算支出主要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每部分支出采用不同的方法编制。具体包括:


①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定额管理。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合成为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是编制基本支出的基本方法。定员是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确定的机构人员的编制数,定额是指各部门履行职能及开展业务工作所需的各项基本费用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人均额度标准。即:人员经费或公用经费=定额x定员。


②项目支出。项目支出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部门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中央部门的项目按照部门预算编报要求分为国务院已研究确定项目、经常性专项业务费项目、跨年度支出项目和其他项目四类。


③绩效评价。中央部门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由财政部负责统一制定绩效考评的规章制度,指导、监督、检查中央部门的绩效考评工作,中央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考评工作。对于中央部门而言,绩效考评的对象主要是那些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项目,既包括重大项目,也包括一般项目。同时,地方政府也陆续开展了绩效预算改革或支出绩效考评的试点。


(2)我国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执行进度偏慢,导致大量的预算结转。近几年来,中央预算执行一直存在执行偏慢的问题,总体上呈现一种“前慢后快”的特点。这一问题在中央层面和地方预算执行中,都相当普遍。财政支出进度偏慢,一方面会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浪费、效益低下以及大量资金的结转,冲击下年预算;另一方面会使得国家的方针、政策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


②收支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


a违规拨付和支付财政资金,如将预算内资金支付到与本单位无拨款关系的单位;将预算内资金转拨到原来的实拨资金账户;无预算、超预算拨款等。


b截留、挪用财政资金如截留应拨财政资金,挪作他用;挪用行政事业费,弥补行政经费、支付基建工程款、增加职工福利;对外借出财政资金;以预算调整为借口,挪用财政资金;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等。


c在基本支出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包括:无预算的支出;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以提高开支标准;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等。


d在项目支出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包括: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基本支出;对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不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对应纳入招标投标的工程项目直接规定工程承包商或施工单位等。


③预算变更的随意性仍然比较大。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部门部分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脱离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力还不够强,预算调剂的随意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各国对预算追加都实行严格的审批程序,预算追加必须经立法机构审查批准方可生效。我国目前的预算追加,尤其是年底进行预算追加比较频繁,而且资金量大。最近这些年,我国预算执行年年出现巨额超收收入。但是,由于对预算超收收入的使用管理监督不严,导致大量超收收入随意用于安排支出,导致大量年底预算追加进而结转,同时也助长了各种违规行为的滋生。


3.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答:可以从如下方面认识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1)目前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与监督工作的主要侧重点是:


①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开展预算审查与监督。


②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各地纷纷出台各自的预算审查与监督条例,依法进行审查与监督。


③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夯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并加强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力量。


④确立人大审查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即包括初审和大会审两个主要阶段。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大监督预算的方式和方法。


⑤重视初审,虽然大会审直接影响到代表的投票,因而更具有决定性,但是事实上,初审比大会审更重要。


(2)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加强了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激活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具体做法包括:


①扩大预算草案发放范围,提高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参与度。


②要求政府预算真正遵守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将所有的政府收支纳入部门预算。


③要求预算调整和追加报人大审批。


④加强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


⑤由于时间、人力有限,开展以部门或专题为主的审查,对百姓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审查。


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也针对普通百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政府预算的认识。


(3)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监督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体表现在:


①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a预算初审的职能定位和性质不明确,一些地方的预算审查属于形式审查,而非实质性审查。b初审的对象和标准不明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人大的预算初审到底是审查所有的预算项目,还是只审查部门预算中列出的项目。c《预算法》没有具体规定初审的程序、方式,也没有规定初审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初审结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②预算修正权尚未落实。现代预算体系中,因为很少使用否决权来否定整个政府预算,所以预算修正权是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但是,《预算法》并没有对预算修正权的行使范围、程序、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无法落实。


③对预算调整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a虽然《预算法》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时人大有权监督政府的预算调整,但是,它没有进一步明确定义“特殊情况”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说明哪些特殊情况需要通过预算调整来解决,哪些需要动用特殊用途的预备费来解决。b对于预算调整的审核程序没有确定。


④收入权也没有落实。具体表现在::a预算外收入并没有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b人大无法审查和监督政府间转移支付收支;c地方政府的债务预算并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的范畴;d政府各个部门的经营性收益也是在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之外的;e国有企业资产收益是脱离人大预算监督的。


综上,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大的预算审查与监督预算的作用,必须要从制度上建立健全保障人大的预算监督与审查权,要进一步明确人大常委会预算初审的法律地位以及相应的程序和方式;要建立预算修正制度;规范预算调整的审查,建立规范的预算调整程序;同时,还要落实人大在收入政策上的审批权。


4. 试析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趋势。[ 南京大学2007年研 ]


答:(1)总体上,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已具雏形,但受计划型财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公共财政管理尚未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人们对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不存异议,但对公共财政管理仍有不同看法。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将公共财政管理狭隘地理解为财政权力关系的明确过程,或仅是一种“分蛋糕”的新框架,而忽视其“管理”的深刻内涵。因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虽定义得十分清楚,但因缺乏有效的操作管理手段而得不到根本落实。各级财政管理部门仍存在按中央指令办事的思维模式,对于结合实际运用现代公共财政管理技术的热情不高,更谈不上实现公共财政管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②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无水印


在编制方法上,我国目前仍普遍采用“基数法”,各项基数经过长期历史积累,已具有“刚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也难以更改。在编制程序上,我国目前采用公历年制,这就形成预算方案的批准滞后干实施约一个季度,为预算约束留下隐患。并目,预算编制时间中央部门为一个月,地方各级政府最多两个来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难做出科学的预测。


③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


虽然分税制实施后我国的公共收入管理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仍有不少不尽合理之处:


a税收征管成本偏高,征税行为存在不规范、不廉洁、低效率的问题。


b税费没有科学区分,政府收费种类繁多,随意性大,极不利于保证公共收入的稳定增长。


c公债管理权过度集中,地方政府一直未被赋予举债权,只能通过担保形式为地方发展项目融资,使地方财政的潜在风险增大。


④公共支出管理亟需规范


公共支出仍没有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政府投资的营利性企业仍大量存在。政府采购尚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在县级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但存在机构设置混乱、职能定位不准、采购量小等问题,出现了具级政府采购“泡沫化”的情况。


⑤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


公共财政的一大特点是法治财政,但我国目前在公共财政管理上法律制度并不健全,有些方面尚未立法规范,许多法律需要重新修订。法律制度的缺失使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失去了重要支撑。


(2)针对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树立强化公共财政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解决地方政府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①完善预算管理


在预算方式上放弃“基数法”,采用绩效管理等先进方法,把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必须防止“零基预算”改革回到“基数法”的老路上;继续深化部门预算,进行绩效预算改革试点;要结合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加强对预算的立法监督,使财政管理的公共性得到真正体现。


②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统一各类企业的税收制度,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扩大增值税由生长型改为消费型的试点;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负担;改进个人所得税,逐步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改革资源税;适时开征物业税;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强化税收征管,降低征收成本与遵从成本,打击偷税、骗税和抗税行为,规范“税式支出”,充分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作用;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促进政府收费规范化;科学运用公债工具,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③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确定公共支出的合理领域和重点,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的投入,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


④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制定合乎市场经济要求和中国实际的政府会计准则,全面推行政府会计制度,提高财政透明度。


⑤健全公共财政管理的法律制度


做好旧法规的废止与修订和新法规的制定工作,明确公共财政管理的原则、目标、范围、方式及补救措施等内容,规范公共财政管理行为。


⑥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运用


结合我国“电子政府”建设,实现公共财政管理信息化,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绩效的提高,提高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管理驾驭经济的水平。


⑦加快公共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社会对公共财政管理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公众越来越关心人民创造的公共资源是怎么用的,用得值不值,有没有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等。


5. 试说明不同政府预算制度的特点及优缺点。


答:(1)传统预算制度


①特点:原则上是“量出为入”或“收支平衡”,内容上旨在将国家一切收支全部编入单一预算之内。


②优点:人民的代表很容易了解国家财政的全貌,以便监督政府活动。


③缺点:


a预算科目的分类不能对年度政务活动提供正确的记录。


b支出按机关类别编列,并非按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要具体计算政府某项服务的成本几乎不可能。


c各种费用不按性质区分,即对经常账目与资本账目不加区别,在政府经济活动扩张,对社会经济影响大时,该缺点十分严重。


d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而且以税收应付政府支出,但政府收入随经济循环变动,而政府支出在萧条时期需要大量增加,如果每年维持平衡,则经济不稳定程度就会增加。


(2)复式预算制度


复式预算制度的作用,在于发挥预算的经济功能,亦即使预算达成经济政策的任务。其意义体现在:


①推动国家资本积累。复式预算的编制足以明确资本形成的资金来源,并了解公共资本的积蓄动向。


②便于考核与投资。经常性预算与资本预算的划分,使政府可以按轻重缓急,衡量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便于考核经常支出,且以其结余资金用于投资。


③视经济情况发挥调节作用。复式预算使财政的运用不再受狭义的预算平衡观念的拘束,对资本支出,可以按经济情况予以必要的调节。


④增强预算与发展计划的联系性。不发达国家制定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时,复式预算能使每年的预算与该项长期计划保持密切而长期的联系。


(3)绩效预算制度


绩效预算制度是指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制度。预算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便于对公共部门的活动进行控制与评价,决定政府部门活动的适当性。


①特点:


a注重最后产出而非投入。


b强调各种产出或计划与所需投入之间的关系。


c尽量使计划包罗无遗,并关注于活动所具有的全部贡献及其发生的全部成本。


②优点:


a寻求工作衡量单位,计划每一计划单位所耗成本,以决定各项工作是否值得实施。


b针对过去成果与现行计划比较,借以考核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


c比较各机关同性质之活动所需的经费,以便考核行政管理效率,并提出改进意见。


d把企业成本观念引至政府,有助政府机关成本――效益分析。


③缺点:


a着眼于管理上的经济效率,往往忽视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


b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而难以采行。


c政府机关的活动,有时涉及无形成本、抽象成本,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


d强调单一年度预算与计划的配合,对组织未来目标的政策设计无法连贯。


e忽略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


(4)设计计划预算制度


设计计划预算制度是指审视一国长期的政策目标与机会,以及国家当前所达成之目标与可运用之资源,利用一切分析工具,评估各种公共计划书的成本与效益,协助国家最高当局拟定最佳决策,以利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的预算制度。


①特点:


a以运作化观点去分析计划的目标。


b分析一年和数年内政策计划的总成本。


c分析达成目标的不同方式,此可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式进行。


d以比较方式去研究分析所有政府政策计划的成本与利益。


②优点:


a融合设计、计划、预算三者为一体,注重设计功能的发挥。


b采用长程方法,预先设计数间之政策成本与效益,详实考核。


c明国家目标,辨认何者为最迫切者,并确定达成目标之政策途径及其成本之计算,表示政府努力改善公共政策决定的决心。


d便于更好地运用政府资源,注重资源配置的效率,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的原则,寻求达成目标之各种交替方案,以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达到最适当计划的最佳报偿。


e使长期政策计划目标之设定与短期预算之编制形成有机的联系,提高总体资源配置的效率。


f利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对于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尽可能予以数量化,以建立具体的评估标准。


g明确确立政策目标,详细标明各种政策决定的过程,以符合政府预算公开负责的态度。


③缺点:


a实际成本不易确定,尤其以间接成本为最,而共同成本亦难以精确推算,国防及外交政策等施政工作的效益不易确定。


b预算全由高层作重大决策,容易使决策者集权于中央政府。


c以明确目标和量化方法解决问题,容易导致政治冲突与对抗,特别是立法部门以及利益集团间难以调和。


d设计计划预算虽是“目标导向”的技术,但国家的目标有时是难以认定的,有时受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影响,故难以评估。


(5)零基预算制度


零基预算制度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财政年度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而不考虑上一财政年度各项支出基数的一种预算编制制度。零基预算意味着各机关应致力于追求现行计划的效率和效能,同时亦应提升计划削减或裁并的可能性。零基预算与设计计划预算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重视计划的削减,后者则强调计划的发展。


①特点:


a拟由预算的分配来评核政府方案的政治可预测性与行政效能是推行零基预算制度的前提。


b现有的计划和活动不是自动地预算拨付,而是由行政主管合理说明其继续存在而成为年度预算循环部分的理由。


c每种政府计划和活动应在新的会计年度归整于零,重新开始。


d重视计划的削减,要求各机关致力于追求现行计划的效率和效能,同时应提升计划削减或裁并的可能性。


②优点:


a以零为预算编制的基础,不受往年预算金额的拘束,对新旧计划均须考虑,可避免传统预算累积加成与持续膨胀的弊端。


b一律以决策包的效益评估为基础,删除效益较低的计划,可使国家资源予以合理的配置。


c承袭设计计划预算的精神,仍有长程规划与整体资源合理配置的优点,但其以决策包取代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计划策定,更有利于利用主管人员专门知识与经验弥补系统分析人才的不足,且决策包由基层人员拟定,符合下情上达,注重基层沟通的民主精神。


d新旧计划均以同一基础评估,对新计划有激励作用,对无效率的旧计划予以删除,具有兴利除害、提高行政效率的效用。


e决策方案优先顺序的排列与分级,有助于预算分配的弹性,在预算执行期间如有新业务或应删除计划,亦以相同的步骤评估,不至于形成累计庞大会计剩余与不足的问题。


③缺点:


a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建制初期将会增加会计人员和各主管人员的工作负担。


b与设计计划预算相同,一些政务活动难以用数量化来衡量其效益。


c删除旧计划或裁减机关员额人数,容易增加人事上的困扰。


五、案例分析题


2013年4月18日,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据。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中央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1.26亿元。“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是新一届政府对公众的承诺,也是社会关注热点。


“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开支的相关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一部分。如国家外交外事活动、中央部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产生的出国费用、中央部门履行执法执勤等公务所需车辆的运行维护费用、来访外宾的接待费用等属于“三公经费”支出,是部门履行职能需要的支出,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而“三公消费”,如果因工作需要产生,应由政府财政负担;但公务人员在工作之外的费用,政府不能为他支出,也不能让企业或其他渠道代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让权力公开透明,也是最有效的防腐剂。从2013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对外经贸大学2014年研 ]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有哪些?


(2)如何使政府“三公经费”的支出更加科学化、透明化?


答:(1)公共支出管理是高度具体化的公共财政管理,是对支出资金进行安排、拨付的具体管理活动。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


①公共支出管理服务于公共财政的总目标:


a公共财政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三大职能: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平社会收入,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并促进经济增长。这些职能转化到公共支出管理中,相应地形成了公共支出管理的三个主要目标:财经纪律、根据政策重心配置资源和良好的运作管理。


b美国著名财政学家艾伦·希克将公共支出管理的目标归纳为:财政总额控制、分配效率和运作效率。但在他看来,财政总额控制不但包括支出总额,还应包括收入总额、收支差额及国债。


②在实现经济与财政目标方面的两个子目标:


a宏观经济稳定,决定总支出水平、财政赤字或盈余的规模以及融资及资金利用的方式。


b有效的预算,根据资源水平确定支出、在各职能部门内外以及各项目与活动间进行资源配置。


③在管理目标方面的四个子目标:


a财经纪律。确保预算执行结果与最初的估计相一致。


b提高效率。在支出过程中实现经济性与效率,包括进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行成本会计、竞争性招标采购等手段。


c项目与工程管理。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使管理者拥有一定的运营灵活性,在具体的预算资源范围内实现预期目标。


d财务披露。就政府财政状况向决策者、管理者以及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


④在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目标方面的三个子目标:


a透明度。按明晰的决策程序进行活动。


b责任制。要求责任人在具体规定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安排范围内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


c重视顾客。政府的行政系统与程序在设计时应致力于满足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


⑤在政治相关目标方面的两个子目标:


a政治上的可接受度,即要争取社会对上述目标的认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b公众参与,即向公众提供机会,参与特定领域的管理,如成立招标或承包委员会、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等。


(2)要使政府“三公经费”的支出更加科学化、透明化,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完善预算管理。在预算方式上放弃“基数法”,采用绩效管理等先进方法,把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要继续深化部门预算,进行绩效预算改革试点;结合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加强对预算的立法监督,使财政管理的公共性得到真正体现。


②明确收支标准。确定“三公经费”支出范围与支出标准,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率。


③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制定合乎市场经济要求和中国实际的政府会计准则,全面推行政府会计制度,无论在预算制定方面还是财政支出方面都要加强审计监督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


⑤健全公共财政管理的法律制度。做好旧法规的废止与修订和新法规的制定工作,明确公共财政管理的原则、目标、范围、方式及补救措施等内容,规范公共财政管理行为。


⑥加快公共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社会对公共财政管理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公众越来越关心人民创造的公共资源是怎么用的,用得值不值,有没有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财政管理就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


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政务公开,将政府的各项支出以公开的形式让群众知晓,努力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