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批发商从农业生产者手中购进蔬菜(从农产品经营者购进农产品生产货物)

查看: 0 调整字体


在中国最常见的流通模式中,要经历七个环节的层层涨价。


1985年农产品统购包销制度逐步取消后,应市场需求出现了一批能够组织大规模异地交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至今为止都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农户-收购商-运销者-批发商-农贸市场-零售者-消费者”模式。


这种模式共有七个环节,农民在地头种出菜后,由地头菜商采购,集中在本县销售大户手中。销售大户经过一层加价,大批量由长途运销户,送往城市。城市大批发市场是第一道批发关口,小批发商从大批发商手中购入蔬菜后,附近农贸市场的摊贩们在凌晨集中在附近,批购经过经过五次价格调整的蔬菜,再次加价后卖给群众。在这条供应链上,加价幅度由几分到几元不等,最终形成了消费者掏腰包的市场价。


然而,尽管在媒体和民众的认知中,批发商是中间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但事实并非如此。2013年6年进行的一项对北京市场茄子的流通环节分析显示,在流通过程中,零售商所得利润最高,约42.4%,销地批发商其次,占到29.6%。而农户与产地批发商最末,只能拿到农产品约13.6%的利润。


由此可见,批发环节的利润率并没有比农民高到太多,每斤农产品加价均较微薄,在整改中并没有过多的降价空间。


那么,利润率最高的零售者呢?


承受大量耗损与成本的批发商尚可以用薄利多销的手段营收,而末端的零售商只能通过高额的加价来维持收入。批发环节的加价每层都是几分到几角钱的幅度,农贸市场的摊贩加价额度却要高出数倍,有时甚至达到一元。


即使如此,以每天售出100斤蔬菜计算,每日的毛收入也只有100元。零售菜贩多是进城农民或下岗工人,常常一家人守着一个摊贩。菜价在最后一公里的惊人一跃,在扣除耗损与摊位费后,也只能勉强维持菜贩们在城市的合理生存。


中国农业价格最大的问题不是冗余的流通环节,而是流通环节中的各个部分都必不可少,且缺乏降价余地。


这种尴尬局面归根结底还在于我国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导致分散且力量薄弱的农民一方面在庞大的中介面前缺乏议价底气,另一方面又难以走现代化道路,绕过中间商与消费者直接对话。


削减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并不是一个可以用一刀切就能完成的问题,将农民与超市,市场直接对接的去中介手段也是治标不治本。根本依然在于在庞大的市场面前,过于脆弱,难以应变的农户个体规模


稿源:荆楚网


责编:汉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