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农业生产者销售茶叶(茶农自产自销茶叶介绍)

图为南川乾丰茶叶基地。 赵志 摄


图为制茶工人查看"大树茶”杀青情况。 王毅 摄


擦亮地理标志“金字招牌”促产业发展助农民增收


2012年8月,经原农业部批准,“南川大树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19年,“南川大树茶”获准实施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之路上,“南川大树茶”无疑是当地品牌兴农、品牌惠农的一个缩影,亦逐渐成为当地产业兴旺的点“金”之笔。


培育和发展地标产品是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之计。南川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胡彬介绍,近年来,南川区以此为契机,多角度全产业链发力,不断擦亮地理标志农产品这块“金字招牌”,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作为特有地方茶树品种资源,如何保护性开发,推动大树茶产业发展,成为摆在南川茶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南川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伟介绍,南川区依托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有关企业合作,积极培育特色优质品种,强化技术研究,形成生长、栽培、管理、加工相配套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为大树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促进精深加工技术、衍生产品的研发,实现品种多元化、工艺精深化和效益规模化。


在南川区德隆镇“南川大树茶”仿野生栽培基地,村民唐泽海的房前屋后皆被茶树环绕。以前,大树茶长在深山无人识,村民仅将茶叶采摘下来熬油茶喝,可谓守着“宝贝”过穷日子。


“现在不同了,按照这样的标准采收和制作,我们种出的茶都有统一的‘国字号’身份——‘南川大树茶’,品质也有明显提升。”唐泽海表示,如今茶叶卖得出去,价格也可观,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发展希望,纷纷加入到壮大茶产业的行列中。老唐的儿子便是其中一员。种了大半辈子茶,这样的变化让唐泽海对日子充满希望。


尽管当地茶人不少,但小规模、小农户现象也比较突出。如何促进小农户茶叶生产和现代茶业发展有机衔接,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当地给出的答案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建立产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组建村联合社,充分吸纳小农户茶叶生产者、家庭农场为村联合体成员,通过农村“三变”试点改革和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成果的推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


此外,南川区还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茶旅融合发展。规划布局建设与茶旅游相融合的景观;鼓励支持建设以“南川大树茶”为载体的农家乐,推广茶家乐发展茶园模式等。力争2025年底,新建茶家乐20家,打造茶旅融合观光点20个,旅游收入及茶产品零售产值达到2亿元。


完成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未来走怎么样的路?怎么走?成了南川茶产业的新命题。“产业提档升级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环。”南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胡光模说,“十四五”期间,“南川大树茶”全产业链发展将作为全区重点工作之一。当地将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以“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突出品牌打造和领军龙头企业培育,全面赋能南川全区大树茶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具体来说,即做强产业链前端。保护好南川大树茶古茶树资源,以古茶树群落的优良树种选育、纯化、繁育为重点,强化优良品种供应能力、示范引领、种苗监管,夯实产业基础。


做优产业链中端。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突出技术标准化,加快山地茶园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速度,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双减、茶园有机质提升等高效提质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做牢产业链后端。以加工提升、品牌打造、农文旅融合为重点,突出“南川大树茶”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工夫红茶、功能性茶粉、农文旅融合民宿等为突破口,打造南川大树茶加工、旅游产业集镇,延伸产业链条。


根据规划,到2025年,重庆南川将达到2万亩“南川大树茶”种植规模;力争在“十四五”末,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至此,转型发展、乡村振兴,以南川大树茶为主的南川经作产业已有清晰的发展之路带领南川人走向乡村振兴。(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