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谨慎性原则企业如何改善外部环境(分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采取的措施)

资料图。图/新华社


在12月11日召开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表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


其实,大众理解中,“稳”代表的是稳增长,而这本身就意味着政策的“不收缩”。会议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预示稳增长是硬要求,“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则表明对收缩性政策应谨慎。


但在此之外,还有四个方面的“稳”可能蕴含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更深层次的意涵,其也在内涵中充分体现了“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应如何领会和践行。


首先是稳信心。尽管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更叠加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等现实,但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恢复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此形势下,“收缩政策”与“稳中求进”的宏观环境并不协调。而更加开放、包容和宽松的政策,则有利于保持正确的市场预期,稳定发展信心。


其次是稳认识,需要认清当前全球认知方面的新三重矛盾——公平与分配、安全与风险及环保与发展。与此同时,会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并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刻诠释,主要针对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风险、双碳等。


就此去看,对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方式应当是和谐、兼顾、包容,这也需要最大程度避免“收缩性政策”带来的矛盾激化、平衡失调、冲突加剧。


再者是稳方向,需要认清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尽管全球通胀高企,但中小企业运营压力加大,政府财政必须在拉动和带动作用上有更大强度,货币政策也可更多释放此前克制政策的空间。这也需要适度宽松,而非紧缩。


为此,会议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而且相关政策要“靠前、超前”,比如,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其指向的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财政支持力度。


而在会议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并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预计年内会提前下发明年专项债额度,明年地方债也很大可能会前置发力。


货币端延续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示货币政策将稳中偏松;在金融支持实体方面,更明确指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而这些要求,无疑都没有给“有收缩效应”的政策留出空间。


最后是稳社会,各地需要认清社会稳定和治理能力提升是当前社会健康运行的关键,为民生着想,给社会繁荣更多的包容和空间,而非将治理当作管理甚至管制,造成社会活力被遏制的“收缩性”现象。


回看2021年,世界风云波诡云谲,中国经济在多重不利影响因素下依旧保持韧性,这难能可贵。这种韧性的持续,自然离不开宽松、包容的政策前提。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万喆(经济学者)


校对 | 张彦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