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塘沽区所得税清算信誉保障(天津塘沽区所得税税收筹划)

1948年12月的淮海战场,血腥的战斗依然没有结束。经过碾庄圩和双堆积的两场血战,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两大国军主力灰飞烟灭。到了12月4日,华野大军在粟裕的指挥下,经过一系列围追堵截,终于将杜聿明带领的30万大军团团围困在陈官庄。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杜聿明集团只能惨淡经营、勉强坚守。



然而进入战斗后期,杜聿明集团却发现对面的解放军,已经戴上了用于御寒的狗皮军帽。原本就已经非常低落的士气,一下子低到了谷底,纷纷说:“我们输定了”。


国民党军为何看到了“狗皮帽子”,就如此心惊胆战?其中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一、杜聿明:共产党一年之内统一中国


抗战结束后,日本投降。共产党和国民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的东北方向——东北三省。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他们都非常清楚,谁控制了东北,谁就将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当时,东北是中国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人口众多、资源繁盛,粮食和日寇留下的武器堆积如山。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东北北靠苏联,南靠北朝鲜,具有绝佳的地缘条件。


因此要解放中国,必先解放东北。1945年9月17日,毛泽东就曾指出:


“将东北、热河以及察哈尔控制在手,全党团结一致,什么也不怕!”


两天后,毛泽东又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此,我军挑选精兵强将,从海陆两个方向进入东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老部队,作风硬朗、战斗力强。与此同时,这批队伍的干部比例相当高,他们具有丰富的根据地建设以及军队建设经验。而这也为我军在东北的急剧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一开始,面对国民党最强大的美械部队,我军作战不利,一度被打过了松花江。但在林彪、罗荣桓、陈云等军政领导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越打越强。


首先,林彪指挥发动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的一系列战役,遏制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巩固了南满和北满根据地。


其后,东北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剿灭土匪、反奸清算、土地改革等活动,老百姓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在人民的支持下,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得到了质和量的双重提升。


在量的方面,我军的2万干部深入农村,将一百多个“架子团”全部充实了起来,军队数量很快便增长到数十万,超越了东北的国民。


在质的方面,我军大量收集日寇散落在东北的武器,缴获国民党的美制装备,建立了强大的炮兵部队。与此同时,我军在大连营建的建新兵工厂,也源源不断地将武器和弹药运往解放区。在火力上,我军也隐隐有压倒国民党军之势。



由此,我军与国民党军的攻守之势逆转。在辽沈战役之前,我军已经解放了97%的东北,国民党军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营口等大城市之中。


其后,林彪带领百万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仅用52天的时间,卫立煌集团的数十万大军便土崩瓦解、至此以后。至此以后,东北全境解放,而百万东北野战军,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定鼎天下路上的最重的砝码。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也成为了悬在国民党反动派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让他们心惊胆战。


东北解放后,国民党另一重兵集团——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成为了惊弓之鸟。1948年11月9日,杜聿明仓皇从东北战场逃出,并前往北平拜会了傅作义。席间,杜聿明问傅作义对前途怎么看,傅作义沉重地说:


“要力量啊!没有兵有什么办法!”


对此,深知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实力的杜聿明也深以为然。多年后,杜聿明记下了自己当年下的断语:


“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很快就会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以及战力远超关内共军。从军事上讲,共产党一年以内就将统一中国。”


而事实证明,杜聿明的计算非常准确。


二、如惊弓之鸟的傅作义


东北全境解放后,傅作义恐怕是国民党将领中最为惶恐的一个。


解放战争初期,傅作义集团曾是我华北野战军的劲敌。在大同和张家口,傅作义曾多次挫败我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北野战军越来越强,甚至打下了河北重镇——石家庄,总兵力达到40万,只略微逊于50多万的傅作义集团,双方势均力敌。


东北解放后,这样的势力平衡必将被打破。当时傅作义的军官们曾私下说,华北解放军是案板,东野是随时可能砍下的大刀,傅作义就是那任人宰割的肥肉。


《孙子兵法》曾说:“上下同欲者胜”。然而让傅作义苦恼的是,华北国军偏偏就“上下不同欲”。


作为封疆大吏,傅作义却并非出身于蒋介石的黄埔系,而是出身于晋绥军。他手下50多万大军,实际只有一小部分人听从他的指挥。整个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的主力为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级部队。而在42个师旅级部队中,从属于傅作义系统的不过17个师,而中央军部队却多达25个师。因此很多时候,这25个中央军部队对于傅作义从来都是听调不听宣的。


面对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两面夹击,傅作义想到了撤退。按照当时的条件,傅作义集团有西撤绥远、南撤江南两种方案。


对于傅作义来说,南撤江南是傅作义极其不愿意的。因为傅作义的根据地在绥远,其主力部队——35军也大多是绥远人,故土难离。如果带这些部队去绥远,士兵们恐怕要哗变。


同时,傅作义和蒋介石共事多年,知道这个独裁者的秉性。虽然蒋介石器重他的才干,赞赏他“剿共”之业绩。但同时,也忌惮他拥兵自重,对蒋介石阳奉阴违。若傅作义离开自己起家的地盘,寄于蒋介石篱下,不可避免地要受排挤以至于被吞并。再说从整个局面来看,跟着蒋介石走未必能有好结果。


然而全军出走绥远,也不大可行。毕竟华北国军的“大头”是中央军,傅作义恐怕指挥不动。


综合以上,傅作义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将自己嫡系的17个师分布于平绥线东段和北平以西的地区,以确保其西撤绥远的退路;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25个师配置在北宁线平津唐段和北平以东地区,以阻止东北野战军入关,并且保持海上通道。


若东北野战军入关,傅作义西逃绥远,中央军从海路南下江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由此,傅作义的50万大军收缩在长达1200公里的狭长地带,以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张家口为重点,形成一条兼顾东西的一字长蛇阵。


按照傅作义的想法,能打就打,能逃也就逃。一旦他的计划得逞,让华北中央军逃往江南。华野在淮海战场所取得的战果,恐怕要折损一大半。



毛泽东判断各方面的情报,做出判断,如果傅作义采取固守平津的方针是对我方有利的;如果撤退,则是利害各半,我虽不战而取得平津,但对今后作战不利,因为平津敌人保存了下来,以后还得打。


因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将指挥重心放在防止敌人撤退上,并开始改变原本的计划,适时发动平津战役。而要发动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何时入关,将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朱德认为:“我华北40万野战军,要包围阻拦60万蒋傅部队逃跑,就地歼灭他们,恐怕会有一定困难。有一步棋很重要,东北野战军必须提前入关,协同华北野战军共同发动平津战役。”


通过权衡考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了“留傅匪于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总方针,并且着重强调“尤其在抑留”。


就在中央军委准备发动平津战役时,淮海战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三、林彪的瞒天过海之计




在蒋介石和傅作义看来,东北野战军是不可能那么快入关的。经过残酷的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怎么也要休整半年。而在当时,东北野战军确实也在这么做。


据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回忆,中央军委原本已经同意了1兵团从11月初修整到12月15日的计划,部队忙于总结经验、评选模范、补充新兵、调配干部,收集整理武器弹药。但军委的急电一个接一个,迅速从商调变为命令。中央军委甚至在电报中提出两个方案 :


“一个是东野即日启程入关,断敌南撤通路,另一个是“你们按照原计划继续修整,蒋傅要撤就让其撤走,你们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


话说到这个份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东野领导只能服从中央军委的命令。东总决定11月23日至24日东野各纵队先后启程,首先向冀东玉田开进,兵分两路,南路3纵打头,从锦州出发,由冷口入关,北路以5纵为先头部队,从义县出发走喜峰口过长城


为了防止打草惊蛇,导致傅作义集团提前逃窜。中央军委给东野入关提出了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首先要求“取捷径,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其次强调“部队行动必须十分隐蔽”“夜行晓宿”。


数十万大军出动,又要快,又要隐蔽,谈何容易。因此林彪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在入关之时,林彪要求新华社以及东北各广播电台在今后两个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东北野战军庆功祝捷、练兵和开会的信息。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出发后,《沈阳日报》在一个星期后刊登了一条林彪还在沈阳的新闻,并且经新华社广播。考虑沈阳有敌特,林彪令沈阳部队推迟出发时间,否则部队一出动,敌人必然察觉。


林彪一系列“瞒天过海”的操作,果然骗到了傅作义,使之相信东北野战军在短期内不会入关。


而此时,东北野战军几乎倾巢出动,80多万部队,15万民工,14万头牲畜,3000余辆汽车和8000多辆大车挤在了通往华北的道路上。一时间红旗猎猎,车水马龙、行军的号子、歌声不绝于耳。


看到此情此景,黄永胜(原8纵司令员)感慨又自豪地说了一句话:“现在单凭东北解放军(四野)的力量,基本就能打败蒋军了。”


到了11月底12月初,敌人的飞机终于发现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的行动,部队无秘可保。林彪当机立断改变计划,命令部队改为白天行军,昼夜兼程,由沈阳出发的三个纵队和特纵取捷径,由山海关向冀东以排山倒海之势猛进。


东北野战军主力的突然入关,出乎傅作义的意料,他大为震惊。但是为时已晚,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震惊。


四、“狗皮帽”部队的震慑


1948年11月24日,中央军委领命华北3兵团包围张家口,27日中央军委正式命令华北第2兵团和第3兵团以及东野先遣兵团,加上地方部队,组成这次作战的主力。


张家口是塞外之咽喉,是傅作义退回绥远的必经之道。因此大惊失色的他急忙调集自己最精锐的35军,前往张家口救援。


谁知35军前脚刚走,位于北平周边的密云就“出事”了。密云于12月4日被解放,我军歼敌6000余人。而更令傅作义心惊胆战的是,攻占密云的部队,都戴着狗皮帽子。而在国民党军眼中,狗皮帽子就代表着东北野战军。


狗皮帽子在东北常见,因为气温低,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基本都会戴着。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避免战士们冻伤,东野也就配备了狗皮帽子,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保护耳朵等部位。因此在冬季,东北野战军官兵都会戴着狗皮军帽。


傅作义心里明白,东北野战军已经到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攻占密云的,是贺晋年所率领的东野11纵队。其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斗志,迅速的应变能力以及强大的火力,说明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已经远超华北国军。


情急之下,傅作义又令35军赶紧从张家口东逃,驰援北平。而这一举措,正中我军下怀。华北野战军连同东北野战军,将35军包围在新保安。12月22日,我军发动总攻,35军全军覆没,军长郭景云拔枪自杀。不久后,张家口也被解放,傅作义西逃绥远的图谋被彻底掐灭。


35军是傅作义起家的部队,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听闻35军覆灭,傅作义老泪纵横,不禁叹道:“我的政治生涯结束了。”


张家口战役后,东北、华北野战军又包围了北平和天津。华北傅作义集团如果不能及时起义,那么他们距离覆灭,几乎就剩下一步之遥了。而东北野战军,也在间接上促进了战役的胜利结束。


而就在此时,淮海战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在35军被全歼之时,杜聿明的30万大军也被华野大军围困在陈官庄,只能做困兽之斗。


当时天寒地冻,东北军服厂生产了大量狗皮帽子,送往了淮海前线。因此华野部队,也装备了狗皮帽子。被围的国军见了,均大惊失色,以为东北野战军已经到达华东战场,不禁士气大减,纷纷说:“我们输定了。”



多年后仍有身在台湾的国民党老兵坚称淮海战役后期是东野南下才击败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事实上,东北野战军当时依然在华北,监视着傅作义集团。


为了防止傅作义集团狗急跳墙、南下江南,毛泽东当机立断,于12月11日做出部署:


“于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个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毛泽东决定先放置杜聿明集团,给蒋介石留个念想,让他不至于做出过激的举动。因此毛泽东建议粟裕围而不打,休整2个星期,为切断傅作义集团的退路争取时间。


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完成了对天津的包围,切断了傅作义集团从海上逃往江南的退路。总攻杜聿明集团的时机已经成熟。到了1月6日,华野数十万大军对士气低落的杜聿明集团发动总攻。仅仅4天的时间,杜聿明集团土崩瓦解,全军覆没。


1月14日,东北野战军解放天津,傅作义集团彻底成为瓮中之鳖,国民党当局败局已定。面对我军的政治以及军事攻势,傅作义最终低下了头颅。


最终,傅作义选择了和平道路,他于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人民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傅作义集团52万大军全军覆没,蒋介石最后一支机动兵力彻底消亡。


综上所述,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第一场战役,也是极具决定性的战役。东北战场的胜利,让我军能够以东北为大后方,以东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从容经略中原。例如在淮海战役中,东北的兵工厂便为华野部队提供了大量火炮和弹药。


与此同时,强大的东北野战军也让南方的国民党军心惊胆战。他们的狗皮帽子,足以让关内国军士气全无,让大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对战局失去了信心,甚至连出身黄埔的嫡系将领也在考虑国民党政府倒台后的去路问题。至于傅作义这样的地方实力派,更不愿意为行将崩溃的蒋家王朝殉葬。他寻求拥兵自重而不成,终于选择寻求新生,从而“无血开城”,和平解放了北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