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宁波财政局赵伟(宁波市财政局局长叶双猛)

在这个冬天,各个地方的财政,迎来了“压力测试”。


原因是,地卖不动了。


目前,除了郑州和宁波,20个热点城市均完成了第二批集中供地。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第二批集中土拍流拍加撤牌率高达31.8%。


“卖地大户”杭州,总计挂牌31宗地块,撤牌7宗地块,流拍10宗地块,最终仅成交14宗地块,较首批成交57宗地块下降75%。


在首批集中供地中以43%溢价率高居榜首的重庆,在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整体溢价率仅为0.02%。


长沙出让的10宗地块全部底价成交,溢价率为0%。



这还只是核心城市的土地成交情况,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全国。


开源证券赵伟发了一份土地市场的报告,其中提及了以下几项核心数据。


年中以来,百城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增速持续走弱;


9月,百城土地成交面积,两年复合增速为-20.7%,较6月高点大幅下滑38.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负增长。


成交面积大幅下滑,从流拍率来看,9月百城土地流拍率达到65.5%,创2008年以来新高。


注意:土地流拍率,已经超过了65%!


65%是什么概念?


地方上每挂出去100块地,超过60块地都没人要,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遥远的十三年前。


如果地卖不出去,会出现什么后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的重要性。


现在的地方财政有四本账,最主要的两本,是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是靠税收贡献的,比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


而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组成,也就是卖地收入。



在2019年,全国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是8万亿,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为7.2万亿,卖地收入占比高达90.1%。


不光规模大,增长速度更惊人。


2009年的时候,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为1.4万亿,相当于GDP的4.1%。


2020年达到8.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8.3%,规模增加了8倍,占比提高了1倍多。


基于“价高者得”的逻辑,各个城市把土地挂出去,地价、房价必然会持续抬升,从而拉大有房族与无房刚需的财富分化,更使土地成为金融体系的“底层资产”,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到千百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安全。


经济观察报前几天有个报道,披露了一个县城卖地收入下降后的典型境遇。


2020年,该县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48亿元,但今年估计完成20亿元都很难,周围类似县区的情况也大致相仿。


对一个县城来说,土地出让金收入金额,是要高于本级收入的。


地卖不出去,该地的“三保”(保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面临挑战,该县财政人士预估,年底的财政缺口可能会达到10亿-20亿元。



这位财政人员,算了一笔账:


1,2021年,本级预计可用财力40亿元,汇总支出需求50亿元,财力缺口达10亿元。


2,从月度账本来看,本级市刚性支出3亿元,其中工资性支出每月约2亿元,运转、社保等总计约1亿元。


3,税务部门每月收入大概2亿元左右,仅仅“三保”支出,每月库款缺口1亿元左右,库款运行压力非常大。


事实上,这是地方旧发展模式,与房地产新形势出现的“供需错配”。


所谓“旧模式”,指的是:“土地托底财政、财政托底金融”形成闭环。


一边,是旧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另一边,是土地流拍成风,房企融资受限,买地需求下降。


更重要的,是大量地方债务,需要依赖土地出让金来偿还。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0月26日发布报告指出:


我国公共财政债务正在迎来到期高峰期,2021年至2026年,共有超过22万亿元存量债务到期。


从2021年至2026年,如果考虑城投债,每年存量债务到期额均在4.4万亿元以上。


其中,2021年到期额达5.82万亿元,2023年和2024年均为5.6万亿元。



大家更关心的是:哪些地方压力最大?


先看总量。


债务余额超过1.5万亿元的省份有9个,比上年增加3个,依次为江苏(4.46万亿元)、浙江(3.10万亿元)、山东(2.77万亿元)、广东(2.25万亿元)、四川(2.23万亿元)、湖南(1.98万亿元)、湖北(1.70万亿元)、河南(1.58万亿元)和安徽(1.57万亿元)。


再看负债率。


负债率最高的5个省份分别为青海(93.9%)、贵州(81.0%)、天津(80.8%)、新疆(64.0%)、甘肃(59.9%),除天津外,其他均为西部省份。


如果土地流拍延续下去,这一场“压力测试”,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


不过,把眼光放长远,地方财政依然乐观。


一方面,土地市场只是短暂遇冷,地方财政依然很稳。


华创宏观10月24日的报告总结了三个原因。


1,今年大宗商品涨价,持续“输血”税收收入(测算可带来约5500~9500亿的税收增量);


2,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累计同比增速仍为正(8.7%),仍高于全年预算目标(0%);


3,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是近年最慢的,为“三保”留足预算余量,预计通过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短期仍可在预算硬约束下保证民生刚性支出。



另一方面,房地产税试点即将拉开大幕,与土地财政脱钩的长效措施,正在逐步落地。


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参考韩国和新加坡,国内的房产税从保证税源和打击投机囤积的行为上去考虑,大概率也会采用累进税制。


首先设置一个免征面积,然后对户主名下超过面积的部分征税,随着名下房产套数增多,征收的税率会逐步增加,原则上,三套及三套以上有可能被征收比较高的税率,比如5-10%。


目前房地产总市值在400-500万亿之间,假设三套及三套以上的税率设置为5%,这块可以撬动的税源高达2.1-2.5万亿。


去年全国卖地收入是8万亿,撬动高达两万亿的税源,足以弥补四分之一的地方财政缺口。


这也是地方降低卖地依赖的最大“底气”。


可供开发的城区土地,毕竟有限。


存量房的寿命,至少也得几十年。


要知道,每年针对存量房收税,这可是扎扎实实的“流量”概念,而不是像卖地收入那样的“存量”一锤子买卖。


能够落地的希望,才最珍贵。


对各个城市(尤其是四线以下小城)的在编、基层人员来说,这个冬天虽然有点冷,但很快就会过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